APP下载

医学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践

2020-12-01付玉荣伊正君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6期
关键词:诊断学导师研究生

高 娇,付玉荣,伊正君

(潍坊医学院:A.医学检验学院;B.临床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山东 潍坊 261053)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职业素质、高创新精神、高层次医学工作者非常重要的途径[1]。随着研究生教育多元化发展和规模的迅速扩张,如何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已引起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医学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仍存在“一刀切”现象,缺乏个性化,这违背研究生教育的初衷,而创新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个性化培养是解决同质化教育问题,将“因材施教”观念付诸实践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2]。

临床检验诊断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的结合。近年来,潍坊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发现了原先同质化教育的弊端,个性得不到发展,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和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为了创新学术环境,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学科内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构建出独特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图1)。

图1 医学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模式

1 院系层面

1.1 确定个性化培养方向

学科内提供在校学习、学校医院联合培养、国内外高校合作三种方案供学生选择。众所周知,现阶段大量高资历、高学历的人才选择在医院任职,为了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部分学生选择去医院进行联合培养。第一年的基础知识学习为科研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后进入医院接受导师的指导,利用大医院先进的科研设备等资源进行科研活动,同时又可以在医院的大环境下,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教育国际化正成为新趋势,部分医学院校已经意识到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性[3]。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抓住全球化机遇,紧跟时代潮流,根据个人意愿,给想出国学习的学生提供机会,使其学习国际前沿技术,提高个人和专业甚至学校竞争力。

1.2 个性化课程设置和形成性评价

当今社会愈发注重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意识到课程设置多样化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重要性,除统一的学位公共课和基础课,学科内设置了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涉及安全与防护,实验动物,统计和细胞分子等多个方面。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将临床与基础知识贯通,使学生发散性思考,有利于对临床知识的学习与吸收。

医学生需要掌握多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知识,学科在考核制度方面也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思想品德、科研成绩、实践活动和个人荣誉等。在不同年级,各考核内容所占比例有所不同,研究生一年级偏重课程,而二年级和三年级则更偏重科研成果。形成性评能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

2 导师层面

医学教育周期长、涉及学科门类多,吠影吠声在医学科研活动中是行不通的,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以创新为导向,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辩证思维[4]。

2.1 导师引导研究生选题

科研选题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但是,大部分医学研究生在本科学习期间缺乏科研经验,在选题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5]。如果导师不询问学生意见,直接定课题,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且科研进展缓慢。潍坊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探索出新型选题方案,即“导师引导学生选题”。导师和学生进行协商,导师提出建议,提供几种切实可行、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课题方案。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关注本专业的学术前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和学习能力,以严谨的态度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2.2 协作式导师关系

随着社会转型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研究生和导师的师生关系已经从传统的导学关系变得日益多元化[6]。 新的社会环境要求医学研究生拥有全方位复合型知识结构,掌握多学科交叉知识。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了独特的人员关系网络(图2)。为了弥补单一导师制的缺点,采取导师合作制和导师团队制。即校外兼职教师、校内临床专业导师和基础专业教师三个“横向角度”合作。纵向存在导师团队制,几个导师负责同一个课题的不同方面,分工明确,共同指导学生。课题指导、临床和基础知识共同推进,实验室专业教师负责实验安全、实验器材管理及进行实验操作教学。这种模式促使学生养成多学科交叉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养成关联性和宏观性思考的习惯。

图2 学科内“师生”“生生”关系结构图

2.3 科研个性化指导与研讨式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能突出体现研究生培养的理念和特点。首先导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发挥导师的模范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多灌输创新的思想,根据不同学生的课题特点启发创新性思考,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质疑,追求真理。医学研究生在实践中要去多发现、多思考、多总结和多创新,不断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创新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7]。

研讨式教学使师生可以平等交流,共同研究讨论。学生可选取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有借鉴意义的高质量文献进行汇报,向参与者讲解文献的文章框架、科研思维和实验方法等;或者自愿分享知识,例如:小鼠肺组织在病理状态下的改变等;或者提出疑问寻求解答,例如:提RNA过程中怎样尽可能减少污染等。学生随时发表意见和见解,导师就研讨时涉及的知识和实验进行相关补充和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考验导师的知识面、掌控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责任心,会主动学习且敢于表达。这有助于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科学素养与科研精神。

2.4 基础实验专业指导

科学研究是一个严谨的过程,但部分学生对实验规范化操作不够重视,器材使用随意,这不仅增加对仪器的损耗,对人身安全造成潜在威胁,还会增加实验的不可信度[8]。实验室采取基础实验专业指导和理论技能定期考核策略,对要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并考核,只有考核通过,才获得进入实验室的资格,包括紧急情况的处理、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和基本仪器的使用。如使用高压锅的注意事项,移液器的使用操作等。此外,根据实验需要,可请专门的教师或工程师进行某仪器的教学,如倒置荧光显微镜。

3 研究生层面

3.1 研究方向选择与个性化选课

教育界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和杜威均主张在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兴趣教育的作用[9]。学科内提供临床疾病,病原生物感染,免疫紊乱性疾病三个研究方向,研究生可根据兴趣点、导师课题以及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自主选择。以兴趣为出发点,不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能更好地吸收导师教授的知识。

在确定学习课程方面,在学科的个性化课程设置背景下,研究生除必修课程,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导师的建议下选择部分选修课程进行学习。例如:涉及动物实验的《实验动物学》;涉及细胞实验的《细胞生物学》等。研究生还可按需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前沿讲座,这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发散其思维、拓宽知识面,有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科研兴趣。

3.2 合理个性化交流和

合理个性化的交流能够直接地展现个人不同特点和需求,实现共性和个性协调发展,学科内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交流[10]。就师生而言,学生每周至少和导师交流一次,汇报自己的课题进度和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课题和性格特点提出建设性意见。学科内每周三研究生内部举行例会,可以就仪器操作、疑惑答疑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学习。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取新的知识,拓宽专业视野,导师也可以随时把握研究生的实验动态。

3.3 合作性教与学

研究生之间的教与学充分利用不同年级研究生的特点,取长补短,实现共赢。研究生内部实行“一带一”方案,即一名高年级负责一名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须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及进行相关实验操作的示范和教学,利于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低年级学生可以帮助高年级学生进行简单的仪器准备和操作,不但节省时间,还减轻高年级负担。这种方式有利于将好的实验方法和技巧传承下去。同年级学生遇到问题共同探讨、相互学习,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4 个性化培养效果评价

每学年院系通过形成性评价对研究生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奖学金和评优评先挂钩。通过不同的考核内容,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尊重和认可,体现了个性化培养的特点和优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此培养模式的实行情况,我们对临床检验诊断学全体研究生进行调研,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有效问卷40份。结果显示:在确定研究课题方面,17.5%的研究生是导师给定课题,剩下的都是导师引导研究生选题。在培养方案方面,有35%的研究生在学校进行专业培养,有60%的研究生选择学校医院联合培养,剩下的5%去国外进修。在与导师主要交流方式上,62.5%的研究生主要利用网络聊天工具,比如微信、钉钉和腾讯会议等软件与导师进行交流,32.5%的研究生会进行面对面交流,5%的研究生会通过参与集体会议与导师进行交流。大部分研究生会保持每周一次的交流频率,37.5%的研究生大约两周一次,而仅有2.5%的研究生一月一次。

学生表示个性化培养模式非常有助于调动他们的科研热情,研讨教学获得的知识非常实用,科研思维能力较之前有所提升。全部研究生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科研设计能力有所提升。就潍坊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某课题组来说,近三年毕业生论文发表数量为7/12/15,科研成果明显增加。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与导师交流非常依赖网络工具,面对面交流机会较少,而且仍存在个性化培养意识不足和执行力不够的问题。部分学生希望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导师个性化培养意识,全面落实个性化培养。由于此调查仅面向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生,调查信度有待提高。

5 对个性化培养的未来展望

潍坊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经多年的实践逐步形成针对医学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实现了研究生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是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实现途径。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导师指导不足、创新力不强等问题,所以在研究生个性化培养过程中,学科内要经常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

未来的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学科内要不断明确培养目标、探索培养方法、改进教学方式,通过个性化培养,使医学研究生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此才能满足新时期我国对医疗卫生人才的要求。各大医学院校尤其地方性院校应该结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和各医学研究生专业的特点,不因循守旧,不拘泥死板,就“地”“材”构建医学研究生个性化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诊断学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内经》诊法教学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断学的衔接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