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经典传承理念的中药学“课程思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01宁艳梅徐向宁张晶雲李金田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药学课程思政中药

宁艳梅,任 远,谢 敏,姚 凝,徐向宁,张 弢,晋 玲,张晶雲,张 森,杨 韬,李金田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2019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中明确提出:“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即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发挥育人的作用。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药学是中医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联系中医药各专业的桥梁学科,其蕴含着丰富的中药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素养和卓越的智慧成果,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源泉。因此,本项目拟从中药文化中挖掘思政元素,运用到中药学课程教学中,以期在发挥“知识传授”根本作用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价值引领”的作用,构建基于经典传承理念的中药学“课程思政”模式,实现其“价值性和知识性的辩证统一”。

1 模式构建内涵

1.1 挖掘中药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中医药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中药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因素,为沟通中医药文化的桥梁与纽带,因此以中药学课程常规教学为基础,以中药文化为线索和主线,“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正契合教育部党组在 2017 年 12 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规划了“十大育人体系”之“推进文化育人”的理念[2],尤其在中药的历史、命名、典故、民俗、名人、传说、古诗词及成语中极具特色[3],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及针对性”[4]。

1.2 综合发挥“隐性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不能强行加入专业课之中,也不能疏远游离于专业课之外,需要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二者内在性联通、一体化契合[5]。因此,中药学课程思政的构建,需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即在开展过程中,育人内容、过程、方法不为学生焦点关注或明确感知[6],而是在不知不觉,处于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中实现价值引领作用”[7],则教育策略、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能具备隐蔽性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世代相传的文化无疑具备这种“隐性”的特征,以中药文化作为素材和引导,不但可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正向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的陶冶和塑造,完善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稳固专业思想。

1.3 形式上以教师为主导,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的过程,主要因素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因课时有限,课内获取的知识信息亦有限,且学生处于被动学的情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育方式缺乏有效性。因此,教师在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以外,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巧妙地把质疑、阅读、探究及实践等活动渗入到教学环节中,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在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外,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尊重学生自我表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开展,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课程思政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功能有机融入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故专业课教师在“有心栽花”地传授专业知识时,“无心插柳”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思政,“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8],注重长期的教育效果,以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经历一种自然习得的教育过程[9]。显而易见,这种“潜移默化”需要过程的引导,需要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探索并努力进取,这本身也体现思政的价值,而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的自身价值塑造则更深刻。

1.4 过程遵循文化传承的规律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文化有继承性、延续性,代代传承,积久而成传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就是要传承延续,创新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发展而延续[10]。人的思想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将立德树人的主题始终贯穿于这一过程中,不断实现思想政治素养的进阶。

因此,本项目按照文化传承的规律分3个模块开展,采用层次递进(Stage-progressive Learning,SPL)的模式,体现“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简述如下:①在“传承”中逐步形成具有“以文育人”特色的中药学“课程思政”体系;②在传承中药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性质,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保全它的生命营养,发扬它的精神信念”[11],实现知识的创造性转化;③在发扬和挖掘知识内在性质和道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术素养与药学服务能力[12],促进课程内涵的创新性发展。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项目负责人2018~2019年度所承担中药学课程授课班级为项目实施对象,包括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学(“5+3”一体化)2018级、中医学(免费医学定向)本科2018级A班、中西医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本科2018级A班、中医学(岐黄医生)2017级、中医学(中医卓越班)2017级、中药学本科2017级、中医学(中医卓越班)2016级B班以及针灸推拿学2016级B班。

2.2 教学资源

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作为授课教材,并以中国知网(CNKI)、中医世家网、百度学术搜索等为网络资源,《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医学衷中参西录》《本草述钩元》和《药性赋》等中医药学典籍作为参考书目。

2.3 教学理念(目标)

“诸药以草为本”,中药是最能体现草木精神价值的载体。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此境界不仅仅是孕育和滋养药材的自然环境,还有沉浸在中医药人身上那种敬畏生命的境界。因此,本项目将中药文化作为“课程思政”的媒介,使优秀的道德思想文化融入教学中,发挥文化育人的教育功能,按照传承-发扬-创新的过程进阶,构建中药文化与现代思政元素融合的育人体系,旨在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可持续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2.4 实施方案

“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材施教”[4],即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遵循教育部统筹安排、统一要求和规范管理,但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围绕本项目教学理念开展与实施。在开课初期,教师整体部署各班该学期课程的教学规划,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分组,每组5~8人。形式上课内以教师教学为主导,弘扬文化精神,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相结合,课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充分分析学生的知识需求、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基础上[4],有意识地引导其发掘文化思政素材,调动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坚持课程内涵的主体建设,又加强课程的外延拓展,分3个阶段逐步开展以“传承-发扬-创新”为基本框架的中药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传承”阶段

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兴趣和积极性,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了文化自信,在耳濡目染中升华了理想信念和道德素养。

教师构建以“传承”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中药文化典故和中医药名家及举名医成才事例,以适宜的形式穿插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并将中药的来源与采集、药性、炮制、应用与草木之药中蕴含的道德精神元素与现代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如“工匠精神”“和方之制”以及“天人相应”中蕴含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理解,进一步增强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道德自觉,提高课堂互动的实效性,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政与教学双促进的效果,升华理论教学的育人高度,并且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相关主题范畴,为进一步实践教学埋下伏笔。

学生进行以中药文献探寻为“传承”的学习活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大,仅凭教师挖掘引入很难穷尽其精髓,因此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在课外主动探寻、获取,以作业的形式完成,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题目为:根据自己在中药文献中获取的兴趣点,选取一味中药,列举其代表方剂(1~2个即可),说明这味中药在此方剂中的作用(可以挖掘文献中所蕴含的价值,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并结合经典文献条文或趣味故事、典故、名医医案以及名人成才等说明其药性、功效和应用特点,并简述对个人的启示(可以是知识层面、意识层面和思维导向层面),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主流价值理念的双向认同。

(2)“发扬”阶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理念,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号召力,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发展强大的精神滋养,并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既要“传承”,又要“发扬”,即宣扬、引荐和发掘内在的性质、道理并充分表达和表现出来。

教师构建以“发扬”为导向的践行教学体系。中药文化在医疗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充分展示“实践出真知”的合理性,因此,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引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做中学、学中做,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形成团队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共同学习、积极参与的素养[13],促进“知行合一”的养成[14]。将“医乃仁术”古训与“医学伦理”施于动物实验指导中,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将中药饮片中潜藏的“保证质量-提高疗效-服务临床-服务患者-服务社会”的道德人文价值宗旨贯穿于中药饮片见习课中, 进一步在潜移默化之中自觉发扬和发展中药的理论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思想价值,将道德观念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为进一步的创新创业挖掘课题理念,奠定研究基础。

学生进行以病案及其涉及中药知识点讨论为“发扬”的学习活动。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医世家、中医e百等网络病案库及相关典籍中收集的病案,结合中药学授课进度与特点,并按照以下原则对病案进行筛选:具有典型性、与所授的知识紧密结合、难易适中、用量要适度等,构建项目病案库。

由每组代表在病案库中随机抽取病案,然后分组对病案进行讨论分析和确立治法,从提供饮片中选择所需用药,并给出剂量、煎煮方法、服药方法和炮制方法等,每组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及理由,并结合文献对本组讨论设计的用药方案中的主药的药性、功用及文化背景进行阐述,“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能自发生成,需要有意识地从外部进行教育和引导”[15],故教师在总结中因势利导,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使学生掌握药物应用规律,逐渐培养辨证用药能力,促进中医药思维能力的养成,在启发中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

(3)“创新”阶段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而创新是奋斗的前提基础。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更要创新,创新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6-18]。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要立足于内容、方式及理念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融入道德建设、融入文化创造以及融入生产生活,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获得再生与新生[19]。

教师构建以“创新”为承载的课程外延体系。以前期理论教学奠定经典传承思政基础,依托践行教学拓展学生发扬传统的思政思维,结合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将已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及学生社团(五沁弥香团队、本草丹青团队、百草中药协会)等活动作为具体实例,引导和激励学生关注中药学相关创新创业选题,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及理念,多形式、多途径、多元化进行中药学课程的课外素质拓展,以期以中药传统文化中的医药道德经典,指导学生辨证施药、治病救人、如法炮制、制作良药、形成专业道德规范,实现有思想、有道德的科技思政创新,充分发挥各类实践活动以及教育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

学生进行以课程学习总结汇报为“创新”意识展示的学习活动。课程结课以小组学习总结汇报的形式开展,具体做法为:每组通过讨论对开课时分配的中药学教材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选派代表以PPT的形式展示,亦可结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并将总结材料(表格、文档等)分享到本班的中药学课程QQ群,实现资源共享,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要求;结合在“传承-发扬-创新”3个阶段中发掘创新点,进行科创选题,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给予理论指导并根据可行性给予建议,遵循学生的意愿推荐项目组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作为中药学课程进一步的延续教学。

3 课程运行机制图

4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即时效果、过程效果和发展效果评价。

4.1 参与效果—即时效果

为提高学生学习活动参与度,对全过程学习活动采用不同组组间互评、组内成员互评、自我评分三维度的评价方式,10分制计分。以组间互评形成团队竞争机制,增强团队凝聚力;以组内互评形成组员间监督及激励;自我评价考核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本环节由教师组织在规定时间完成。

4.2 过程效果-问卷数据分析

课程教学阶段结束时以问卷形式进行效果评价。问卷设计包括基础问题(年级Q1、专业Q2、课程思政的意愿Q3);传承问题(以驱动性反映传承意识):Q4您对甘肃的中医药文化是否了解?[单选题A.了解B.了解一点C.完全不了解],Q5您是否喜欢任课教师以中药文化为基础和特色进行中药学的课内、课外教学?[单选题A.很喜欢B.喜欢C.不喜欢D.讨厌],Q6任课教师以中药文化为基础和特色进行中药学的课内、课外教学,您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所提高? [单选题A.很有提高B.有提高C.没有提高D.很没有提高];发扬问题(以参与性反映发扬意识),Q7您是否愿意主动探寻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并在课堂上将自己所了解的分享给大家?[单选题A.很愿意B.愿意C.不愿意D.很不愿意],Q8任课教师发起课堂讨论时,您是否愿意积极发言? [单选题A.很愿意B.愿意C.不愿意D.很不愿意],Q9您是否愿意为课堂讨论做课前准备?比如学习网络资料、检索查阅、准备PPT等?[单选题A.很愿意B.愿意C.看在平时成绩的份上勉强做D.不愿意];创新问题(以探索性反映创新意识),Q10您是否树立以所学专业服务社会、繁荣地方经济的理想信念? [单选题A.是B.否],Q11您认为“课程思政”融入《中药学》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多选题A.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B.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C.培育学生的传承精神D.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E.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F.唤起学生的人文精神],Q12您认为除上述意义外,还有哪些可以在《中药学》教学中体现? [多选题A.感恩B.热爱C.敬畏D.责任E.自信];选答题:您对任课教师以中药文化为基础和特色进行中药学的课内、课外教学的建议是?

本项目通过问卷星平台(https://www.wjx.cn/)设计并发送问卷,共收回353份有效问卷,资料统计方法:将有效问卷数据输入 Excel 表进行频数统计,再对所有问卷选项量化,只有是和否选项,设定“是”为1分,“否”±为0分,其余按照A、 B、C、D的顺序分别给予4、3、2、1分,多项选择题按照每一项1分累加,之后录入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

表1 基于经典传承理念的中药学“课程思政”模式学生问卷分析

表2 思政意愿与传承、发扬、创新意识相关性分析(r)

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Cronbach’s α值为0.653,问卷检验通过了信度检验,问卷数据可靠。采用SPSS软件对各个变量进行效度分析,KMO值为0.668,Bartlett’s检验的显著水平为0.000,小于0.05,提示调查问卷通过了效度检验,调查数据是有效的,可以用做进一步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思政意愿与传承、发扬以及创新意识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思政意愿与发扬和创新意识相关性较强,说明学生参与和探索的需求性较高;发扬意识与其他三项均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具有参与性的活动对本项目起关键性作用;传承意识与发扬意识呈现显著相关性,发扬意识与传承意识呈现显著相关性,符合文化传承的理念和本项目层次递进的过程。问卷共收回218份选答题,结合Excel自动筛选分析,学生反馈的文本信息与上述数据内容具有一定的符合度。

4.3 发展效果—学生科创成果

本项目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融合适宜的经典文化思政元素,根据实践教学内容扩展道德人文素质,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契机和载体,实现对传统中国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创新,并衍生出一系列与“中药学文化创新研究与应用”相关的大学生课外素质拓展项目,荣获国家级、省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及竞赛的奖项,显示本项目具有一定的成效,需在进一步研究中完善,结合时代背景,创新德育教学环境,力求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德行兼备的中医药人才。

5 进一步工作

在教育形式上,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不断创新显隐结合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在实践中大力探索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理。统一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要建立联合的体制机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推动课堂教学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搞活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形式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全课程的教育资源,将“两微一端”及学生自媒体等隐性教育资源整合起来,进行合理利用,促进思政教育的实效性[20]。

积极利用网络育人空间环境。推动整合网络建设管理资源,将线上与线下相统一,搭建学生互动平台,充分利用微视频、微电影等可视化载体以契合当代青年学生接受信息的新形式。

实现各种空间环境的互联互通。在育人过程中,要保持各种空间环境信息的合理开放式流动,避免信息孤岛,同时要利用各种空间环境的育人资源,形成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公共育人环境,形成全方位的育人共同体。

猜你喜欢

中药学课程思政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
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