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体系的评价

2020-12-01李煌元徐兴燕郭振坤蔡莹莹吴思英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6期
关键词:硕士公共卫生指标体系

李煌元,徐兴燕,郭振坤,蔡莹莹,吴思英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新时期对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培养素质高的公共卫生领域高级人才的要求便格外凸显,而进一步保障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势在必行。文献检索分析表明:学者们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关注度非常高,而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大力发展和强调质量内涵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也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而其中对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较少、薄弱,关注焦点多集中于研究生的教育现状和培养模式的探索[2-7],就我们知识所见,未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本研究将构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评价体系,采用Delphi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专家咨询论证,确定培养质量指标评价体系的内容和权重,为健全符合我国国情、校情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拟定

本研究基于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国内外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的现状分析[2,5-7],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基本要求[8]为主要依据,结合《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位点评估指标》,初步形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草案,再根据专家咨询意见逐步修改,通过对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并完成专家权威性与信度效度的检验,最终完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2 专家的选择

以广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为原则进行专家的选择,按照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长互补以及工作经验等条件,选择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研究、研究生教育管理以及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含二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以及卫生毒理学等)专家共18名,组成专家组。

1.3 专家咨询

在初步拟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设计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专家对填表的熟悉程度表和判断依据表,进行专家咨询。其中通过专家征询表的回收率表示专家对调查表的积极程度。专家对调查表内容的认知程度用权威系数(Cr)来表示,Cr≥0.7为可接受信度,Cr>0.8表明专家对内容的选择有较大的把握。权威系数由专家对问卷的熟悉程度(Cs)和对问卷中问题做出判断的依据(Ca)构成。公式:Cr=(Ca+Cr)/2。专家的判断依据和对问题的熟悉程度量化标准见表1和表2[9]。

1.4 资料的分析整理

本研究采用Excel软件和SPSS 25.0软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专家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包括专家的年龄、学历、专业和从事专业年限等,便于说明评估专家水平与结果可信度和可靠程度的联系。计算专家对调查表的积极程度、权威系数及指标的权重等。

表1 专家指标判断依据量化标准

表2 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的量化标准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

根据本次研究目的,采取经验选择的方式,邀请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专业工作的专家;按照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学历及年龄构成等条件,遴选出18人组成专家组。专家的年龄、工作年限分布、所在单位类型、职称分布以及学历分布情况见表3。大部分的专家年龄都在40岁(不包括40岁)以上,占83.3%(15人)。工作年限在15年以下的专家占22.2%(4人);

表3 专家的基本情况

工作年限超过15年的专家占77.8%(14人),其中16.7%的专家工作年限大于35年。18名专家中,本科学历3名,占16.7%;研究生学历5名,占27.8%,博士学历10名,占55.5%。有13名专家有招收博士生的资格。4位专家在985/211学校工作,2位专家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其余12位专家来源于非985/211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正高职称专家15名,占83.3%;副高职称专家3名,占16.7%。

2.2 专家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

本研究发出专家咨询调查表18份,回收率均为100%,有效应答率100%,表明专家对该项目的积极程度很高。根据专家对问卷问题的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2个因素量化标准,计算出18位专家的平均权威系数为0.92,表明专家对咨询问题的权威性高,调查结果是可靠的(见表4)。

表4 专家权威程度统计结果

2.3 各级指标的确定及权重系数

本次调查将前期论证构建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分为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和28项三级指标。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在一级指标中,“培养定位”权重为0.26;“培养条件”权重为0.23;“培养过程”权重为0.26;“培养成效”权重为0.24。这也体现了“培养定位”“培养条件”“培养过程”及“培养成效”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详见表5。

表5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三级指标与权重

3 讨论

培养高素质医学队伍人才是医疗卫生系统关注的重点[10],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11],制定了新时期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这对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项目在通过对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调查,分析现存的实际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5],并参考中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6-7],以及适当借鉴发达国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培养定位、培养条件、培养过程和培养成效4个领域,并建立12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体现了指标的客观性和选取的科学性,指标体系的结构比较合理、内容较为丰富和全面,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管理部门监控研究教育与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本次研究纳入的专家队伍涵盖各个年龄段,学历从本科到博士不等,以及不同工作年限、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并涵盖985/211等各类院校,以求达到较为全面、系统、客观地对培养质量指标体系的评价。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构成比例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动态对比评价,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是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摸底考”。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暴露出了公共卫生体系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在公共卫生领域立法不够全面,执法不够严格;疾控机构缺少话语权;疾病防控、临床救治、科研支撑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等问题。但究其根本是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与疾控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提供高质量社会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有力保障[12]。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院校教育是保障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前提与基础,科学展开学科建设,并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应用型和科研型人才,让人才培养的标准、模式与未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李立明教授建议我国应侧重于培养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措施的公共卫生博士(DrPH)。特别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应该创新公共卫生卓越人才培养方式,多途径创造参与医疗机构、疾控等部门的应急演练教学机会[13-14]。在毕业后教育阶段,要加强实践和应急能力的培训,安排必要的时间到基层疾控机构或社区挂职锻炼。针对继续医学教育,要不断更新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不断开阔专业视野,提高岗位胜任力。因此本研究是以保障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为确定培养目标,提出包含培养定位、条件和过程等几方面的指标构架,为今后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提供新视角。

本次指标体系结构层次清晰,但在可操作性和针对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指标确立上,尚需进一步探讨。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确定虽然严格按照Delphi法的原则,但也不能排除受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还应对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信度、效度的校验,提高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使其用之合理、行之有效,促进高质量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加快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硕士公共卫生指标体系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过度剖宫产背后的公共卫生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