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课法治教育效果的调查研究*

2020-12-01胡文丽杨改玲

法制博览 2020年32期
关键词:后测基础问卷

胡文丽 杨改玲 芦 净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 100176

自从2014年党中央召开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大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的法律教育从法制教育彻底转向了法治教育。随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教材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在2015年8月进行了重大修改,《基础》教材中法律部分的教学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包括三章内容,即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体现了法治教育的导向。2018年4月《基础》教材再次修订,教材中的法律部分内容由2015年版的三章合并为一章,即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和法治素质。面对教材的修改,教学目的的转变,思政教师也做出了相应教学变革,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那么,法治教育的效果如何?这需要调查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设计的思路

《基础》教材中涉及法治的内容有三章,分别为法治体系、法治观念、法治意识,调查问卷围绕着这三部分内容设计三个维度15道题:法治知识5题、法治体系中的法治建设4题、法治理念6题。在学习“基础”课程之前对学生所知法治内容进行一次前测,在学习“基础”课程之后再对学生进行一次后测,对比前测与后测两者之间的变化,以此探究法治教育的效果。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我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高职一年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选取了三个学院(机电学院、经管学院、电信学院),15个教学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基础”课程中法治内容开始授课前,一共发放问卷389份,回收问卷数382份,回收率为98.2%,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353份,有效率为92.4%。“基础”课程中法治内容授课结束后,一共发放问卷394份,回收问卷336份,回收率为85.3%,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89.3%。

(四)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

(五)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围绕着教材内容设计了三方面的法治教育题项,分别为法治知识、法治建设、法治理念,以下针对这三方面的调查数据和总体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一)法治知识方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法治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法治的了解、理解以及我国的法治时事,共有五个题项。

调查结果显示,第一题关于“法治”一词的了解,绝大多数学生(约96%)听说过“法治”一词。第二题关于法治的涵义,学生正确理解为“一种治国方式,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前测占74.5%,后测占76.6%。第三题关于“法律与权力,谁大”的认识,学生正确地认为法律大于权力占72%左右,但仍有28%的学生没有正确认知,认为权力大于法律的,前测占7.4%,后测占6.3%;认为权力与法律一样大的,前测占17.3%,后测占19.7%;对此不清楚的,前测占7.4%,后测占7.0%。第四题关于“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正确认为是“法治”的学生前测占25.5%,后测占29%,而大部分学生(前测63.7%,后测59.0%)错误地认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德治和法治的结合”。第五题对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事政治,前测听说过的学生占61.2%,后测认为学习过的学生占39.6%。综上所述,在法治知识方面,学生对法治的了解和理解掌握较好,合格率较高;但是对法治时事政治了解不够,合格率较低。所以,需要关注法治时事政治的教学。

通过“基础”课程的法治教育,学生在法治知识方面整体有所提升,前五题的前测平均合格率为59.49%,后测平均合格率为62.4%,提升了3%。其中,法治时事知识(第4题)提高最多,提高11%,但是对法治的理解(第2题)提高不大,仅提高1.8%。可见,学生在法治知识认知层面的提高较大,但是“法治”理解层面的提高还不够,所以,需要加强“法治”理解方面的教学。

(二)法治建设方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统筹推进,法治教育需要学生理解并认同法治建设的四方面布局。所以,问卷围绕法治建设内容设计了4个题项。

调查结果显示,认同“科学立法”的学生,前测占 92.3%,后测占 91.3%;认同“严格执法”的学生,前测占 85.5%,后测占 83.4%;认同“公正司法”的学生,前测占78.5%,后测占83.6%;认同“全民守法”的学生,前测占85%,后测占85.7%。可见,学生对法治国家建设基本格局认同度较高。

经过“基础”课程的法治教育,学生对法治建设的认可度提高不大,四个题项前测平均认可度是85.32%,后测平均认可度是86%,仅仅提高了0.68%。四个题项中,对于“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后测比前测百分比高,说明学生经过学习,认同度提高了,尤其是我国“公正司法”认同度提高较多。但是对于“科学立法”和“严格执法”,后测比前测百分比低,说明经过学习,认同度减低了。访谈并分析后得知,司法和守法离学生生活较近,学生有感受,学习后认同度提高。但是立法与执法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理解不深刻,而且后测中“无所谓”的比例略升,导致认同的比较略降。

(三)法治理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法治理念主要涉及“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合法行使权利”六个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以上六个法治理念较为认同,认同度都在60%以上。认同“法律至上”的学生,前测占82%,后测占84.3%;认同“权力制约”的学生,前测占82.7%,后测占8 1.9%;认同“公平正义”的学生,前测占 66.3%,后测占68.9%;认同“权利保障”的学生,前测占 76.2%,后测占 74.5%;认同“程序正当”的学生,前测占 68.8%,后测占 71.2%;认同“合法行使权利”的学生,前测占73.7%,后测占78.3%。

经过“基础”课程的法治教育,学生法治理念的认同度有所提高,六道题的前测平均认同率是75%,后测平均认同率是76.5%,提高了1.5%。其中提高最多的是“合法行使权利”,提高了5%。经过事后师生访谈得知,六个法治理念中,“合法行使权利”相比其它五个更贴近现实生活,例如现实中的“医闹”现象就是一种没有合法行使权利的表现,因为贴近生活,所以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法治教育效果好。

(四)法治教育的总体效果和分析

调查问卷共有十五道题,虽然每题有二个以上的选择,但是每个题项都有理想选项,理想选项的百分率更能反映出法治教育的效果。前测十五道题的理想选项平均百分率为64%,后测的平均百分率为66%,百分率提升2%,总体法治教育效果有所提升。

前测和后测合格率最高的是第一题“你知道‘法治’这个词吗?”前测为96.6%,后测为96%。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是知道“法治”一词的。合格率最低的是第8题“假如你准备打官司,你认为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会公正处理案件”,前测为23.51%,后测为33.33%,这说明学生对公正司法的信任度低。此外,合格率较低的还有第4题“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正确答案是法治,合格率前测占25.5%,后测占29%,而大多数学生认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此有误解。

对比前测与后测的数据,发现变化最大是第八题“假如你准备打官司,你认为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会公正处理案件”,选择“充分信任”的从原本的23.5%上升到38.41%,增加了9.8%。但是同时,需要关注合格率下降的第13题“现实中,有公安机关抓住小偷后,给小偷脖子上挂上‘我是小偷’的牌子进行游街示警。”对于这种行为你的看法,选择“不认同”的比例从76.20%下降到73.51%,减少了2.69%,原因是选择“不清楚”的增加了3%,这表明学习后,学生对此有了新的疑惑。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调查显示,法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如下建议。

(一)法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不足影响了法治教育效果,需要加强法治教育理论研究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法治教育”的论文有3882篇,其中核心期刊599篇,论文年度发展趋势从2014年开始增多。搜索超星电子书,法治类图书465本,搜索当当网站法治类图书有4959本。可见,法治教育的论文和书籍不太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法治”一词在我国提出的时间不长,法治方面的研究还未全面展开。第二,法治教育方面的政策指导性文件最近几年才出现,法治教育方面的研究未充分展开。第三,高校“基础”课程法治教育的目标在不断变化,法治教育的内容也一直在变化,法治教育的课程研究没有完全跟上变化节奏。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加强法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

(二)教师的法治教育观念和专业素质无法完全适应法治教育的教学要求,需要加强法治教师队伍建设

现实中,一方面,思政教师的法治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多数教师依旧保持原有的法制教育观,教学思维和教学内容还是给学生讲法律知识。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质无法完全适应法治观教育的教学要求。针对以上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法治教师队伍建设,具体可考虑以下建议。第一,培养现有思政教师晋升为法治教育人才。高校可以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同时组织思修教师进行法治教育方面的培训,培养教师的法治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新的法治教育要求;第二,引进法治教育人才。各高校可以招聘法理学专业或宪法学专业的法学研究生进入思政教师队伍,补充“基础”课法治教学方面教师的缺失;第三,培养法治教育人才。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新形势增设新专业,可以考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法学”,培养马克思法学专业人才充实到“基础”课的教师队伍中,以提升法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法治教育方面的课堂教学不理想,思政教师需要加强课前教学准备

目前,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开始喜欢上思政课。但是“基础”课法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改变。第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需要明确把握教学目的。第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随意、零散,需要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计划性和逻辑性。第三,教学形式单一,需要加强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和引导性。总之,思政教师需要加强课前教学准备。

(四)法治教育方面的教学课时不充足,需要延伸课后教学

“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课时为32学时,实践教学课时为16学时。其中法律部分一般安排8-10学时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在有限的8-10学时里很难达到法治教育的效果,实现法治教育目标。现有课时只能让学生了解法治观念的知识,但是不能让学生将法治知识内化为法治观念,更不可能让学生实现法治素养的养成。针对此问题,可以考虑利用“基础”课的实践课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考虑开设相应的法治选修课来提高法治教育效果。

总之,提高高校“基础”课程法治教育效果,从国家层面上讲,需要加强法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需要加强法治教师的队伍建设。从思政教师个人层面上讲,需要加强课前教学准备,准确把握教学目的,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计划性和逻辑性,加强教学设计。另外,教师还需要延伸法治教育的课后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课时的有限性。通过这些努力,才能真正提高“基础”课程法治教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后测基础问卷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CBI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一课三测”优化数学教学
问卷网
顺学而教,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