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2020-12-01
(中共泸西县委党校 教务科,云南 泸西,652499)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李克强总理提出:“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对一个地区而言,营商环境包括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硬环境”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市场、法治、服务等“软环境”。只有“硬环境”和“软环境”有机结合,才能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地区营商环境的整体水平。为凝聚共识、对标先进、精准施策,持续优化泸西县营商环境,2020年3月~5月,中共泸西县委党校课题组深入企业、机关、乡镇、村社等地,采取交流访谈、现场参观、问卷调查、集中讨论等方式,对泸西县营商环境工作现状进行了全面了解,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和素材,深入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出相关建议。
一、泸西县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的成效
泸西县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厘清发展思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举全县之力不断改善“硬环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软环境”取得新突破,营商环境工作成效明显。
(一) 硬环境方面
围绕“建设高原花园城市,推动泸西高质量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牢牢抓住国家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政策机遇,全面深入推进路网、水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等建设,加快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生态建设工程力度不断加大。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有力。泸西县的交通瓶颈制约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实现大交通促进大流通、引领大开放、推动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泸弥高速、石泸高速、召泸高速相继建成通车,泸丘高速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实现了“10分钟上高速,20分钟通达县域主要节点,90分钟通达省州府城市”的交通发展战略目标。跻身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现了自然村通畅率、公路列养率、路政管理覆盖率、硬化公路绿化率、乡镇客运站建成率、建制村客运招呼站建成率、建制村通客车率、建制村通邮率8个100%。全县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005公里,形成了“县乡相联、村组相通、区域一体、四面环合”的农村公路网络。
2.农田水利设施不断提质增效。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10.43万亩、高稳产农田建设15.57万亩,建成水利核心干道、主干道、次干道总里程191.3公里,新建、扩建中小型水库、坝塘168座1.8亿立方米。全县水利化程度达68%,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
3.能源保障网建设加快推进。全县所辖自然村100%通电,并实现了县域内同网同价目标。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能源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建成7个风电场、11个水电站,完成泸西县冒烟洞一、二级电站等6座小水电扩容改造。全长156.83公里的泸西至弥勒至开远支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57亿元,完成总工程量的92%。
4.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实现100%的行政村通光纤宽带,100%的城镇家庭具备200兆以上宽带入户,农村100%通广播电视。
5.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增效。围绕“大生态、大健康、大旅游”和全省“三张牌”建设目标,泸西县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探索推广“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全覆盖模式,以18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以“果、菜、花、药、畜”五大产业列为全省30个重点县发展为契机,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全县“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39个,注册涉农商标62个,创建云南名牌农产品7个,培育省州农业龙头企业32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5个,“果、菜、畜、药、花”五大产业齐头并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走在了全省全州的前列。
6.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坚持优化“一园三片区”产业布局,加速推进产业、要素和项目向园区聚集。“十三五”以来,聚力推进泸西中小微产业园区道路、电力、通讯、给排水管网建设,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50家。2019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6.06亿元。
7.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启动“美丽县城”建设,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4亿元。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等殊荣,省级生态文明县城顺利通过技术评估审查。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
8.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施阿庐国家地质公园、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高原足球特色小镇、泸西城子古镇、文笔山人文公园恢复重建等以生态文化为底色、产业为支撑的文化旅游项目,推进水污染综合防治、矿山复绿、城市面山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着力打造美丽泸西。全县森林覆盖率37.98%,林木绿化率41.5%;治理石漠化面积231.6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61.5平方公里。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越来越广阔,“大生态、大健康、大旅游”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坚定。泸西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实现由生态脆弱县向生态文明县华丽转身。
(二) 软环境方面
2018年,红河州第三方考核,泸西县营商环境排全州倒数第一。2019年,泸西县按照中共云南省委、县省人民政府提出的“环境提升年”的部署要求,对营商环境差距问题认真查找、研究分析,听取意见建议、制定整改措施、抓好整改落实,县域营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企业获得感和群众满意度有了明显提升。通过第三方考核,2019年,泸西县营商环境跃居红河州第二,成绩来之不易,措施还需继续。
1.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泸西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 《泸西县营商环境提升十大行动工作表》,列出具体任务清单,各牵头单位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制定了专项实施方案,形成泸西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1个实施方案+1个工作表+N个专项实施方案”及权责清单、限时办结、办事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责任等组成的制度体系,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制度支撑。
2.推进政府诚信建设。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中小微企业普遍得到了税费“瘦身”,经营状况有所改善。2019年,对各种市场主体减免税费1.31亿元,此外对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欠款返还3.52亿元。完善“银行、政府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平台,采取“土地经营权+风险补偿基金+新型经营主体”模式,推进“乡村振兴贷”,发行3.8亿元贷款,为辖区内重点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政府支持的风险补偿资金贷款。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在新三板上市,促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等措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减免物流、认证、检验检测、公用事业等领域经营服务性收费,降低城市道路占用费、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严格按照30%的标准执行,清退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临时占用林地保证金、假农药销毁保证金等。
3.推进简政放权。所有面向企业和群众的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通过优化流程、减少环节、压缩时限、减少材料、提高效率,审批事项、环节大幅缩减,审批承诺时限提速、审批效率明显提高,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多头跑、多窗口、多部门反复来回办理的顽疾。企业设立登记、办理公章刻制备案及刻制公章、申领税务发票均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部纳入审批管理系统,做到“系统之外无审批”,实行“一家牵头、内部流转、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运行模式,加强“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实现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实时流转、跟踪督办。政府投资项目压缩至110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项目压缩至80个工作日以内。对于部分重点项目,工作人员代表企业处理审批事项,“店员”“保姆”式的服务提升了企业办事效率。推进“一部手机办事通”建设,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截至2019年年末,全县共下载安装办事通并注册登录23555人。
4.提升政府执政能力。结合主题教育,坚决肃清白恩培、仇和、秦光荣等余毒影响,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严格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的“五种决策机制”。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强化联合惩戒,加大对严重失信主体的惩戒力度,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失信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促进企业依法诚信经营,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5.深化改革激发潜力。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土地股份制,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农耕结合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13.67万亩,实现群众租地收入2.2亿元。
二、泸西县优化营商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整体上看,近几年,泸西县的营商环境工作在“硬环境”建设方面成效明显。在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提升办事效率、减免税收等“软环境”建设上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营商环境工作的延续性、覆盖性不够,特别是软环境建设与市场的需求、企业的诉求、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在疫情过后市场主体活力不强、财政保障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 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1.有关部门对营商环境改革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责任意识较弱,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资金注入等政策理解不深、把握不透,简单地认为是水到渠成的事。在落实相关政策和规则上严重滞后,措施不力。营商环境工作开展只停留在报送材料,完成表面工作,没有深入研究存在问题,更没有真正的去整改落实。调研组对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作了调查访问,在“政府对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视程度”的选项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占了60%,折射出有的单位存在作风不实。整体上看,营商环境工作存在上热下冷、落实力度层层衰减的状况。
2.干部学习不深、基础不牢。调研发现,有的干部对规范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政策法规学习不深、基础不牢,对行业业务规范知之甚少。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可办的事情,还要反复向领导汇报,拖延时间。比如,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原来的政府红头文件到如今的法规条例,将优化营商环境逐步纳入法治化的运行轨道,对营商环境工作行为进行了规范约束,划出了边界,规定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有的干部学习走过场,搞蜻蜓点水式学习,学习不深、基础不牢,不仅有碍于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会连带出诸多社会问题。
(二) 主动服务意识缺乏
1.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企业。有的干部不愿积极主动开展涉企工作,服务企业心存疑虑,工作不深入,坐等企业上门。从以前的“过分亲密”变成了“谈商色变”,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调研发现,被访企业认为,近两年来办事情不需要找关系、打招呼、请吃喝,但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2.缺少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办法。政府网站内容滞后,群众想要的信息找不到。有的部门办事指南描述不清晰、不具体,咨询反馈的信息不是企业和群众想要了解的。有的部门对企业发展、群众烦恼的事项缺乏有效服务方式。
3.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部门尚未形成合力。部门与部门之间各自为营,工作衔接不畅,甚至相互推诿、扯皮。少数工作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态度生硬,让企业和群众望而止步。
4.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39家部门,缺乏比学赶超的氛围,部门间尚未能做到将好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和延续提升,没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 市场活力激发不足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对接好。政府“有形之手”强大,市场“无形之手”弱小,金融、土地、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发展滞后,市场氛围不浓、专业市场不规范、产业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导致对外更广泛的吸纳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弱,对内促生产要素流动不畅等问题尚存。泸西县城乡居民储蓄达一百多亿元,但投资热情不高。究其原因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不够,“看得见的手”大包大揽、干预过多,导致企业想法多、不安心,对企业要求多而服务少、管得多而管不好。如何真正让“市场更有效、政府更有为”,是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应有之义。
2.市场监管转型滞后。调研发现,市场监管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短板。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审批、轻监管,以批代管、放管脱节,监管能力不足、监管方式陈旧单一等问题,对“双随机、一公开”的部门协同监管机制认识不清、衔接不够。比如,存在中介服务进入中介超市选取率不高,未按要求做到应进必进等问题。如何提升阳光执法、有效监管,是值得不断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政务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1.放权与承接不协调。相关部门横向分权不到位、纵向放权不彻底,部门之间、层级之间相互掣肘。有的承接部门技术装备与业务能力跟不上,下放的权力接不住;存在“想给、可给的权力”与下级“想要、可接的权力”不匹配问题。并联审批尚未真正建立,审批耗时长、环节多、手续繁杂等问题仍然存在。有些审批互为前置,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致使审批时间推延,导致项目陷入死循环。
一些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部门,人进权没进,窗口变成“收发室”,进驻人员充当“传声筒”。调研期间,恰逢有一县属部门办理报建手续,该部门拿着县人民政府的批复文件历时半年多,在县国土局、测绘站和不动产登记窗口来回跑了10余趟,到窗口办理要求到测绘站修改,经测绘站修改后窗口又说不符合要求,如果是外地投资商遇到这样的梗阻,揪心是必然的。
2.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健全,网上政务服务信息平台运行不畅,审批融合度低,“数据孤岛”“信息壁垒”等问题有待解决。“网上办”“不见面审批”“一网通”等运行不畅。一方面,部分群众习惯于到大厅现场面对面办理相关审批服务事项,认为现场办理可以获得资讯和互动。另一方面,系统运行尚不成熟,网上受理事项不够完善,能在网上申报办理事项不多,群众知晓度不高。调研中,有企业反映“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行不畅,网上办事便捷感不强,繁杂的审批手续影响自身的生产经营。也有群众反映,网上办事并没有“网购”方便。
3.政策落地难。目前,为确保相关政策落实,也有相关激励问责、投诉举报、监测评价、“红黑榜”制度等机制纳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工作。但调研中仍然有企业反映,各类惠企政策出台了不少,但市场主体的知晓度不高。一些部门对上级政策吃不透、结合实际考虑不周全、服务企业不到位,导致企业多次跑、反复报。
有的部门只注重有没有政策,而不去关注政策是否落地,有可以减免的事项和可以申报的项目,企业不问,管理部门不说;有的利好政策在实施中做得不够细致,没能实现预期效果;有的看到政策,无法享受。落实慢、落不到位甚至不落实的问题仍然存在。
4.干部担当作为不够。
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作风有了很大转变。但纪律涣散、推诿扯皮、敷衍了事、被动应付等恶习依然存在,新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层出不穷。调研发现,未提供一次性告知,或告知不清晰、不完整的办理情况有之。有企业反映,相关部门在项目报建承诺了“先上车后补票”,但企业上“车”后“票”并未补来,项目投资变成违法建设,企业苦不堪言。有的干部遇到难题绕道走,碰到责任卸肩膀,县委、县政府依法依规安排部署了的事情拖着不办理,群众意见大。“线下”表达诉求不畅,就从“线上”表达不满,导致网络舆情热点增多。
(五) 优化营商环境社会氛围不浓
调研发现,一些部门对营商环境工作了解不多,县级层面的相关政策措施较为模糊。在与调研组交谈过程中,当地政府既没有数据也没有实例,工作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有的干部对“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模式还理解不完整,也没有弄懂其中蕴含的联结机制,更不知道怎么做。
与脱贫攻坚战相比,干部群众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认识有限,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资金注入等政策缺乏深入认识。一些企业反映,有的部门和干部无所作为,不敢承担责任和承担风险,不愿意主动开展与企业有关的工作。从相关媒体报道看,涉及营商环境工作的内容也不多;也很难见到相关的宣传牌匾,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三、泸西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改善“硬环境”犹如种树,周期短、见效快;营造“软环境”犹如百年树人,需要长期努力。泸西县“十二五”“十三五”是打基础的时期。“十四五”将进入发展的窗口期,也是各级党员干部大显身手、担当作为的关键期。县域经济的竞争,实际就是投资环境的竞争,哪里的投资环境好、服务优,哪里就有商机,资金、技术、人才就流向哪里。全县上下要善于借力发力,乘势而上,着力聚焦“软环境”改革建设,既大力推进又循序渐进,坚决打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组合拳”,让投资泸西的企业创业泸西、扎根泸西、爱上泸西。
(一)加强党对营商环境工作的领导
1.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营商环境改革建设上来。泸西开放意识不强、投资环境不优,归根到底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要深刻认识“抓发展先抓服务,抓投资先抓环境”,深刻认识党组织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应有的担当作为,提升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能力,不断提高抓党建促营商环境的质量提升,全面加强党对营商环境工作的领导。
2.坚定信心决心。全县各级党组织要坚定泸西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信心决心,切实加强营商环境改革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组织要不断更新观念、完善机制、锤炼队伍、提升服务、强化监督,统筹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定期召开调度会、研判会、专题会、座谈会,及时分析研判、协调解决推进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梳理营商环境的痛点、堵点、难点,列出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对照抓好整改落实。确保泸西营商环境改革建设更好,切实把泸西建设成为“大生态、大健康、大旅游”产业聚集地和消费基地。
(二)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
1.要主动学习。各单位要深入学习优化营商环境的法律、法规、政策,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理念。提升主动服务意识,多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切实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本领能力、提升工作效率。
2.要积极作为。广大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人人、事事、处处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从自身做起,切实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改进服务质量,真心实意为企业和群众服务。
3.要发挥示范作用。树立效果导向思维,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通过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等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在服务企业和群众中丰富形式、关注过程、注重效果。
(三)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具体工作不越位,保障服务不缺位。市场能有效解决的交给市场,市场不能解决的就主动补位,把该管的管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明确主张:“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工作大包大揽、频频越位不行,服务不到位也不行。政府不能对企业要求多而服务少,不能只要求企业怎么做而政府服务却不到位。
2.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通过简政放权改革,列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无论是以利润为导向的生产要素,或是以竞争为手段的商品价格,还是以价格为杠杆的供求关系,主要依靠市场来进行配置,政府聚焦影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解决,做好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保护和激励,真正把市场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把经济发展的内动力激发出来。
3.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行政务服务“清单化”管理,亮出负面清单,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准入门槛,严肃查处审批服务搞“体外循环”“两头办理”“拖延办理”等问题,确保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管好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4.要全面加强诚信政府建设。政府要做到承诺的事项坚决兑现,并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以真挚的感情赢得客商、以宽松的政策吸引客商、以优质的服务留住客商、以公平的环境成就客商,真正使泸西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群众致富的天地。
(四) 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1.清理简化审批事项。遵循精简、规范、放权、效率的原则,对县级层面的审批事项再进行全面梳理、对比和清理。凡是周边县市不再审批的事项,原则上一律不再审批。已改为备案的事项,一律不得变相审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除国家明确规定外,原则上一律取消。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一律砍掉,切实给企业和群众便捷感。遵照法律、法规和通行规则简化相关前置性评审程序,切实解决报送材料多、审批时间长、项目落地难等问题。
2.规范行政审批流程。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再梳理,编制审批权力清单,明确权力清单的实施主体、办理条件、程序和时限,使审批手续再简、流程再优、时限再短、效率再高。把梳理、规范的流程每个环节责任细化到窗口岗位,对每个岗位实施内外“好差评”。权力清单、审批流程、环节岗位责任等应在实体大厅、政务服务网站上公布,推进“阳光审批”,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方便公众查阅和监督。推行窗口首问负责制和行政审批专用章制,实行“一站式”办结,杜绝“体外循环”。
3.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各部门打破信息壁垒。电子政务网络系统是集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政务服务、政务公开等诸多事项为一体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维护、管理、升级需要人才和资金的支持,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在线服务。为此,既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也要加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的培训。
4.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政策落地。优化全县营商环境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紧扣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县属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梳理现有相关政策,细化目标任务、创新工作方法、强化督查督办,推进工作落实落地。
(五) 营造优化营商环境的社会氛围
1.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强调政府与企业双方真诚交流,按规矩办事。对政府而言,体现为尊重企业家精神,真心实意支持企业的发展。政府在企业发展中的每一步都要服务好,企业按市场规律办事,政府做好服务、诚信兑现承诺、法治“护航”成长。对于各级干部而言,体现为坦荡真诚与企业家交朋友,在项目签约、落地、投产等各个环节主动做好服务,及时协调解决行政审批、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而不是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对企业家而言,体现在合法合规竞争、遵纪守法经营、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为切实把握好新型政商之间“度”的问题,相关部门可结合泸西实际,列出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画出政商交往的“导航图”,念好政商交往的“紧箍咒”。同时,对影响和破坏营商环境建设的行为要进行问责和查处,为持续优化泸西营商环境保驾护航。
2.打造“和”“融”的民商关系。泸西县推行村社合一、社企一体的“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模式得到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肯定并在全省推广。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党的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在养殖园区、冷链存储、生产加工、品牌推介、线上线下销售等产业链条上形成良性发展,持续释放出的磁石效应正不断吸纳更多的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等相互渗透融合,务工者与企业打交道仍然要恪守道德、遵守法律。为此,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基础上,要着力打造“和”“融”民商关系,推进政府、企业、公民诚信守约。
3.加强宣传和舆情引导。通过新闻媒体、网站微信、农村广播等平台,大力宣传中央、省、州、县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和要求,宣传和解读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云南省营商环境实施意见》 《云南省营商环境提升十大行动》 《泸西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 《泸西县营商环境提升十大行动工作表》等提升营商环境工作的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宣传报道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各单位各部门的精神状态、工作成果及企业、群众对提升营商环境的反馈,挖掘正面典型和先进经验,着力营造人人、处处、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舆论氛围。
营商环境不仅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净化社会风气,为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劲推力,这是不容置疑的结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优化泸西营商环境,需要在深化改革的语境中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频词”,提高站位,提升标准,以坚决的态度、踏石留印的作风,动真碰硬、抓紧抓实,坚定地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