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鼓灯生涯六十春
——安徽省凤台花鼓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士根访谈录*

2020-12-01王新亮

文化遗产 2020年1期
关键词:花鼓艺术

王新亮

张士根简介:男,1943年出生,共产党员,安徽凤台县城关镇人,初中文化水平,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凤台花鼓灯的发展历程。曾任凤台县推剧团演员、团长,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教师、校长,花鼓灯艺术团指导员等职务;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民族民间舞研究会会员、安徽省舞蹈家协会会员、安徽花鼓灯研究会理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凤台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1)目前,凤台县花鼓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仅有两人,另一位是邓红,女,1944年出生。。他一生立志弘扬民族文化、繁荣继承花鼓灯表演艺术,多次获得市、省、国家级比赛大奖;先后被省、市文化和人事部门评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花鼓灯艺术是中国一项重要的民间歌舞艺术,是汉族舞蹈的典型代表,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周恩来总理称之为“东方芭蕾”(2)根据已故花鼓灯艺术大师冯国佩回忆:1953年,他和舞友在北京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清楚地记得当年毛泽东主席是穿着一件米色中山装接见他的。周总理还连声称赞:“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代表,是‘东方芭蕾’”。温炜鑫、王英文:《小村担起“东方芭蕾”传承大任》,《安徽商报》2008年11月2日第3版。,中外艺术界誉她为“淮畔幽兰”,舞蹈界奉她为民族民间的国宝,评论界赞她为汉族民间舞的典型代表,原国际舞蹈理事会主席邓提哈格也赞美她,认为她不仅是中国的艺术,也是属于全世界的艺术。2006年,花鼓灯(凤台)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独具特色:凤台花鼓灯自成一派

凤台花鼓灯是以集舞蹈、灯歌、锣鼓、后场小戏为一体的综合性歌舞艺术形式,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凤台花鼓灯两次进北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誉,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改革开放后,凤台花鼓灯走向了世界,演出了《欢腾的鼓乡》《瞧这帮鼓架子》《千里长淮一条线》 等优秀节目,先后获得“山花奖”(3)山花奖,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颁发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群星奖”(4)群星奖,是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每三年评选一次。“荷花奖”(5)荷花奖,经中宣部批准立项,由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舞蹈评奖活动,每两年评选一次。等各类金奖、银奖一百多个。

王新亮(以下简称王):张老师您好!我是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从事高校花鼓灯传承研究工作,这次来拜访您,主要是了解凤台花鼓灯的艺术特点、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然后根据您的经历,谈谈对花鼓灯的认知与感悟。(6)访谈地点:凤台县花鼓灯推剧团家属大院张士根老师家中 。访谈时间:2019年4月18日。采访人:王新亮。

张士根(以下简称张):王老师好,我是一名花鼓灯演员,也是花鼓灯传承人,传承、传播花鼓灯文化是我应尽的职责,请尽管问,我会尽我知道的回答您。

王:请您谈谈凤台花鼓灯名称的由来。

张:好。花鼓灯是我国汉民族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据统计,汉民族舞蹈有十八种,花鼓灯是其中之一,因常在农村灯会中演出,其主要的伴奏乐器为花鼓(7)根据张士根老师介绍,花鼓,是一种打击乐器,斜挂在腰间。,1949年前演出常在晚上,需要在演出场地悬挂各种灯,以供照明之用,取打击乐器-花鼓和照明器具-灯,故名为“花鼓灯”。花鼓灯主要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流域,所以被称为安徽花鼓灯。同理,流行于凤台地域,被称为凤台花鼓灯(8)凤台,是安徽省淮南市的一个县。。

王:能否解释花鼓灯艺术为什么扎根在沿淮地区?

张:首先,淮河流域生活环境为花鼓灯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古老的花鼓灯是淮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广场歌舞艺术形式,常在田间地头、打麦场、灯会、春会、庙会上演出,没有像样的场地和舞台。欢快激昂的锣鼓声引来了四面八方的群众,把灯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墙头上、树杈上、麦垛上,到处都是看灯的人,一演就是大半夜,有时演到通宵,群众都不肯散去,是植根于人民群众的艺术魅力所吸引。

第二,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粮田被淹,使部分农民利用花鼓灯作为乞讨要饭的工具。1949年前,淮河流域经常发大水,连年灾荒,花鼓灯艺人为了糊口,自发的组织起了灯班子,出门玩灯作为乞讨要饭的工具。

第三,党的政策推动了花鼓灯繁荣。历朝历代,官府没有关心过民间艺术和艺人,说玩灯伤风败俗、下九流,禁止玩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民间艺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培育下才得到发展,把舞蹈戏剧等民族民间艺术人才称之为文艺工作者,花鼓灯也由农村场地走向城市大舞台,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村村都有锣鼓和花鼓灯班子,呈现出“千班锣鼓百班灯”的繁荣景象。

王:众所周知,安徽花鼓灯有凤台、怀远、颍上三大流派,凤台花鼓灯作为一个重要流派,请您谈谈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有哪些?

张:好,首先,说说角色。女主角称“兰花”,有的称“腊花”。1949年前妇女不许玩灯,“兰花”都是由男性扮演。民国以前演出时将辫子松下来,头戴用彩布做的球花,也有戴架花,前额上戴用彩球做的勒子。到了民国以后,男的都不留辫子,便用农村妇女用的黑纱包当头套,戴球花和勒子。上身穿普通女褂子,下身穿裙子,有的地区穿彩裤,不搽粉抹彩,手执手巾和纸扇作舞。

男主角称“鼓架子”,演出时身穿随身衣服,系腰带,头扎花巾结成英雄结。 “鼓架子”中有“大鼓架子”和“小鼓架子”之分。“大鼓架子”擅长上盘鼓的演出,身材魁梧,力气大,能顶六、七个人。“小鼓架子”身材矮小,擅长武功技巧和身段表演等。

还有一种角色叫“丑鼓”,又称为“挎鼓”,专门插科打趣,作滑稽表演和花鼓灯歌演唱。最后是“伞把子”角色,这个角色擅长“大花场”中领伞、工唱,一般由“丑鼓”兼任。

第二,说说舞蹈。舞蹈是花鼓灯的主体,可分为大花场(又称为大场)、小花场(又称为小场)和盘鼓三个部分。主要动作有步法、架子、身段、技巧、扇花、手巾花、拐弯、转身、姿态等舞蹈语汇。

“大花场”是由男女6-12人或5-11人表演的集体情绪舞蹈,有跑双和跑单之说。所谓跑双,就是男女成双表演,领舞伞把子与领头腊花成双,没有单数。跑单就是领舞伞把子不与腊花成双,单一领舞。开场领舞伞把子上场踩四门舞岔伞后,带领鼓架子顶腊花出场表演,然后伞把子带领跑场,变化成各种队形图案,如“五朵梅”“别篱笆”“铁锁链”“二龙吐须”“乌龙摆尾”“满天星”等。在跑场过程中,带有短小的双人舞情节,在跑到高潮时,吹起口哨,欢快跳跃,热烈奔放,又称为跑大场。结束时采用“磨盘悠”“老鹰刁鸡”“叠罗汉”“立牌坊”等杂技、武术相结合的技巧。据说“大花场”中的队形图案,是由古代排兵布阵而来。

“小花场”是单人、双人、三人的抒情性舞蹈,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青年男女玩乐、嬉戏、爱悦、逗趣的情节,表演细腻,情节感人,动作舞姿丰富优美。

“盘鼓”是舞蹈、武术、杂技三者相结合的产物,表演形式有“地盘鼓”“中盘鼓”“上盘鼓”。因为沿淮一带的群众性武术盛行,很多花鼓灯艺人会武术,所以很自然的将武术动作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吸收到花鼓灯中。“地盘鼓”,是在地面上表演的动作,如“四门叉”“连环扫腿”“扑虎滚身”“兔子蹬鹰”“黑狗串裆”等。“中盘鼓”,是在肩以下、腿以上表演的动作,如“站腿”“老鹰叼鸡”“迎面摘桃”等。“上盘鼓”,是在肩以上表演的动作,如“站肩”“二节半”“三节杠”“叠罗汉”“白鹤亮翅”等。

第三,说说锣鼓。锣鼓由花鼓、大锣、大钗、小锣所组成。锣鼓是花鼓灯的主要伴奏乐器,没有锣鼓,花鼓灯舞蹈和灯歌就无法表演,所以,锣鼓是花鼓灯整个体系的灵魂。 锣鼓分为演奏锣鼓和下场锣鼓。演奏锣鼓分为自由锣鼓、曲牌锣鼓。自由锣鼓如长流水。曲牌锣鼓是在玩灯时招引群众和灯班子踩街、串门子、赶灯会、办喜事、烧香还愿、祈神送子、农民休闲时间演奏的,有固定节奏,如《小五番》《十番》《十八番》等。下场锣鼓是给花鼓灯舞蹈、灯歌后场小戏奏的锣鼓。

第四,说说灯歌。灯歌是花鼓灯特有演唱风格,曲调很多,分男腔、女腔,有独唱、对唱,即兴编唱,演唱内容丰富多彩,有针砭时弊、有劝善戒恶、有宣传抗日的时政歌,还有描写男女爱情的情歌、奉劝歌等;主要唱调有“慢赶牛”“淮调”“卫调”“败调”等。演唱还吸收了民歌小调和周边地区的民歌、山歌,吸收过来穿插演唱成为花鼓歌特有的风格。

最后,说说后场小戏。后场小戏是花鼓灯最后演出、富有戏剧性的小节目,剧目如《小货郎》《游春》《拾棉花》等,演唱民歌“小调花鼓歌”“清音调”“一条线调”等。

王:请谈谈凤台花鼓灯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哪些?

张:由于流行区域较广、民间民俗习惯不同、从师差异、艺人们本身各具不同的性格特点、技能的高低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在花鼓灯表演形式上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凤台艺术风格和特点。

其一,讲究男女角色的交流和思想情感的描绘。“腊花”动作灵巧活泼细腻、动作优美,注重人物感情的交流。步法身段,如“风摆柳”“颠、颤、抖”“小起步”“梗步”“追步”“上山步”“颤点翻身”“缠头花翻身”“漩涡转”“回头望郎”等。扇花特别丰富,约占各派扇花总和的三分之二以上,如“云扇”“别扇”“蝴蝶盘花”“舀扇”“风吹荷花”“双挽扇”“合开扇”“抱头抒扇”等。“鼓架子”,又称“花鼓橛子”,动作敏捷灵巧,善于表演,注重情感交流,爱逗趣,与腊花配合默契,步法身段如“风摆柳”“大拐弯”“小拐弯”“小快步”“跨步回身”“拉手巾”“三点头”“双抄花缠丝腿”“打虎式”“金鸡独立”等,头上扎巾结于前。

其二,锣鼓曲牌十分丰富,演奏技巧多变化。凤台花鼓灯锣鼓特点是以锣为领奏,演奏的锣鼓曲牌有《长流水》《小五番》《十八番》《小放牛》等。常用锣鼓点有《长流水》《喘气锣》《长槌锣》《闷锣》《凤凰三点头》等。

其三,花鼓歌演唱风格特点曲调丰富,唱腔委婉甜润,多变化,音韵较广,嗓音清脆、洪亮,具有浓郁的凤台地方风韵特点,如,腊花,唱“花鼓调”“绣荷花”“慢赶牛”“淮调”等;鼓架子,唱“老花鼓歌”“挎鼓调”“奉承歌”“六调”“民歌小调”等。

二、追逐梦想:进剧团拜师学艺

张士根勤于学习,主攻花鼓灯“小鼓架子”、“丑鼓”,擅长翻各种筋斗,动作敏捷有力,善于逗趣,注重与“兰花”的配合,面部表情丰富多姿,表演轻盈灵巧、舒展大方、朴实自然、出神入化、风趣幽默。

王:听说您小时很喜爱花鼓灯,是吗?

张:是的。我自幼喜爱玩耍,更喜欢看灯听戏,时常跟随玩灯唱戏的到处看戏,一看就是大半夜。由于看灯听戏着了迷,经常同小伙伴们到东沙滩、淮河边、草地里,学着玩灯的练习翻跟头、打二起脚、练动作。因为不知道翻跟头的方法,也没有人能教,自已就胡翻乱摔,经常玩得鼻青脸肿,胳膊腿被摔伤也从不叫疼。记得有一次,淮河发大水,淹没了半个城,我就在水里戏耍学着翻跟头,从矮墙头上向下翻入水中,却不知水下面有口破缸,翻下去正好摔在缸瓦片上,后脊腰被缸瓦片割了个大口子,鲜血直流,十几天后伤口才痊愈,直到到现在后腰上还留着一个疤痕。

王:听说您痴迷花鼓灯,最终连学都不上了,有这回事吗?

张:有的,由于我对花鼓灯戏剧的痴迷和酷爱,连小学都没有上完,也未经大人同意,自己便在十三岁时(1956),考进了凤台县大众剧团。(9)根据张老师介绍,此时大众剧团主要业务是唱四句推子,其音乐特点是基本唱腔四句一反复,1956年被正式命名为推剧,1957年大众剧团正式成立为地方国营凤台县推剧团。“文化大革命”期间,凤台县推剧团被改为“文工团”。1977年,恢复了凤台县推剧团名称。推剧是根据花鼓灯后场小戏演变而来,现已成为独立剧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当时考试考哪些内容?

张:一是做做动作,翻翻小跟头之类的,就是看灵巧性;二是唱唱歌。当时考试内容简单。

王:当时剧团演出范围主要在什么地方?

张:有阜阳、阜南、颍上、六安、霍邱、寿县、蚌埠、淮南、淮北、怀远、合肥、芜湖、南京等沿淮地区,淮南是主要地区,因为淮南有煤矿,每年都要去演出一两次。蚌埠是基地,每年都要去一次。

王:剧团生活待遇怎么样呢?

张:刚进入剧团,享受学员待遇,吃住都不要钱,另外每月给两元钱零花钱,主要用于买牙膏、剃头、洗澡。成为正式员工后,按照演出次数多少给予结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生活上,吃的是精米细面,干子、千张等副食蔬菜,每一星期剧团加一次餐,吃一顿荤菜。如有慰问演出,还有招待。就是在1960年生活困难时候,剧团赴外地市县演出,当地商业部门会给剧团会批一些豆腐、千张、果子等副食品,给主要演员批一些白糖、鸡蛋等。

王:当时进剧团,您学的就是花鼓灯吗?

张:不是,我的主要任务是学唱戏,唱四句推子。

王:您在剧团担任扮演什么角色?

张:戏剧行当分“生、旦、净、末、丑”,我主要演“丑”的行当,“丑”分“文丑”“武丑”,“文丑”就是玩嘴皮子,要让人家笑,让人家高兴。“武丑”就是演功夫,我在传统戏《三岔口》中扮演“刘利华”,在《十五贯》中扮演“尤葫芦”和“娄阿鼠”,在《胭脂》中扮演“大毛”,在现代戏《红云岗》中扮演“刁鬼”,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小炉匠”,在《刘四姐》中扮演“候三”等。

王:您是如何学习花鼓灯的?

张:在唱戏之余,我就学习花鼓灯,起早贪黑地勤学苦练,虚心向老艺人求教,细心钻研业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艰苦磨练,基本功、跟头技巧及演艺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跟头技巧是剧团里最棒的,也为以后跳花鼓灯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向哪些老师学习过花鼓灯?

张:主要有万方启、朱冠香、詹乐亭、陈敬之等老师。

王:这些老师的花鼓灯技艺有何特点?

张:万方启,诨号“万陋子”,他动作灵巧风趣,面部表情丰富,表演细腻,有戏曲丑角表演的特点,他是凤台县花鼓灯“小鼓架子”的代表。朱冠香,艺名“白菜心”,他主要演《盘板凳》《大花场》等传统项目,擅长“单腿倒毛(10)花鼓灯里的俗语,在生活中就是单腿后滚翻。”等动作。詹乐亭,艺名“盖九江”,他的绝技是扮演老旦、彩旦,功力深厚,常用“小颤步”“半十字步”“大泼步”等步伐。陈敬芝,艺名“一条线”,他表演的风格特点有,扇花上的丰富多彩,演唱上的委婉细腻,含蓄而又韵味,步伐上的“上山步”“小起步”“秀步”,动作上的“颤”“颠”“抖”是他最大的艺术特色。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好多东西。

王:您是如何向他们学习的呢?

张:他们经常演出《盘板凳》《游春》《小花场》《大花场》等节目,在他们演出的时候,我就在一旁看,跟着学动作、记路子。例如,跟万方启老师学会了“二起腿”“小起步”“挽腿”“四面”“抓空”等动作和幽默滑稽的表演风格;跟朱冠香老师学会了“转身挽腿丢双叉”“单腿倒毛”和《盘板凳》节目等动作。

王:除当演员外,您在剧团还做过哪些活、担任过哪些职务?

张:在剧团什么活我都干过,烧锅、文武场、电工、蒸馒头、炒菜我都会,剧团的活都干完了;先后担任剧团演员、武功老师、团支部书记、行政股长、革委会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指导员等职务,剧团的职务我也都干完了,哈哈。

三、爱与执着:传承创新花鼓灯艺术

因对花鼓灯深入灵魂的热爱,张士根致力于传承花鼓灯艺术,参加国内不同层次的花鼓灯展演与专题演出。在传承同时,他积极创新,创作和表演花鼓灯节目。

王:您什么时候开始花鼓灯艺术生涯的呢?还记得吗?

张:记得,记得。那是1959 年秋在蚌埠演出,晚场演完散不了场,观众要求演花鼓灯。当时,朱冠香老师请假不在,无人跳《盘板凳》,领导就叫我上台跳。我心里头有说不出的高兴,心想我终于能上台跳花鼓灯了。这是我第一次上台跳花鼓灯,临上场时,心情特别紧张,手脚发凉,生怕在台上出错,就自己下决心,鼓勇气,非把《盘板凳》跳好。由于平时学习认真,排练刻苦,舞台上与其他演员配合默契,演出获得成功,受到观众和团里的一致好评。在这之后,《盘板凳》就由我跳了,也从此开始了我的花鼓灯艺术生涯。

王:听说您给董必武副主席演过花鼓灯?

张:是的。1960年董必武来安徽阜阳地区巡查,地区宣传部调凤台县推剧团赴阜阳为董老演出花鼓灯《收棉舞》、推剧《送香茶》,我是参加文武场伴奏。

王:您演出场次不计其数,有没有难忘演出经历?能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

张:有。第一次是1964 年在淮南煤矿演出。晚场戏演了三个多小时,散戏后观众都不走,要求加演花鼓灯。因事先没做准备,演员上台连连谢了三次幕,观众还是不走,有的观众跑上台来敲大鼓,非要看花鼓灯。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领导叫我赶快改装,与吴国兰演员跳了花鼓灯节目《小花场》,就这样观众才高高兴兴地散了场。

第二次是1985年剧团在颖上县演出。剧场写了大海报《打金枝》《送香茶》戏曲节目和加演花鼓灯,由于加演花鼓灯,票价由五角长到壹元。天还没有亮,卖票口排起了长队,不到两小时,戏票就被抢购一空。到了下午,观众太多,要求加卖站票。到了晚上,剧场爆满,连走道都站满了人。戏剧演完,加演花鼓灯,当我与邓红演出的《小花场》锣鼓一响起,我的跟头一翻出场,满堂喝彩、掌声雷动、口哨连天,振奋人心,节目是在观众的掌声和欢叫声中结束的。演完后,观众没有离场,我们上台连续谢了三次幕,观众才恋恋不舍的离去。剧场经理前来祝贺,应观众要求连演三天,场场都是如此。

王:您演出的地方有哪些?

张:八十年代以前,主要在安徽演出,八十年代后,除了在安徽跳,我还跳到了北京、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珠海、香港、昆明等地方。

王:除剧场演出外,您还参加过哪些类型演出?

张:一是花鼓灯电视拍摄。主要参与了中国与美国合拍电视花鼓灯艺术片《虹》的拍摄,中央电视台五一七天乐节目的拍摄,广州电视台和蚌埠电视台联合录制十集花鼓灯电视连续剧《玩灯人》的拍摄,安徽电视台《淮河风情》中《大花场》《小花场》的拍摄、淮南市电视台《凤台花鼓灯集锦》的拍摄。

二是灯会、庙会演出,主要参加了淮南市历届花鼓灯会、安徽省历届花鼓灯会、沈阳和平庙会、香港中秋灯会演出。特别是香港中秋灯会,1998年,我们应香港临时区域市政局邀请,在香港演出了一个多星期,演遍了香港主要区域,受到了香港各界同胞的好评和赞扬。

三是节庆表演,主要参加广东金华中国优秀民间广场舞蹈展演、中国豆腐文化节开幕式表演等。特别是1998年,受文化部委托,代表中国参加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第六届亚洲艺术节暨第29届世界年会,我参加表演的《小花场》受到了外国友人和群众的赞誉。当年还参加广州欢乐节,表演的舞蹈《小花场》被制成专题录像进行播放。

王:您什么时候开始花鼓灯创作和表演的,创作和表演的节目主要有哪些?

张:从1959年开始跳花鼓灯到现在,我在继承花鼓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创作和表演,先后参加表演和创编的花鼓灯节目有《盘板凳》《大花场》《小花场》《盘花鼓》及花鼓歌对唱《小圆房》《收棉舞》《新媳妇抢场》《送红灯》《棉海新曲》《送粮路上》 《四老爷坐独杆轿》《双花场》《夏令营》《新四老老爷观灯》《牧童娃》《鼓乡欢歌》《双杆轿》《岔伞舞》《伞花与兰花》《红红火火花鼓灯》等节目,其中《收棉舞》《小花场》《盘板凳》《四老爷坐独杆轿》是凤台花鼓灯的精品。

王:您第一次表演获奖的节目是什么?

张:1964年参加在淮南举办的全省花鼓灯展演,参加编排表演《收棉舞》《新媳妇抢场》等节目获得优秀奖。

王:您创作和表演最拿手的节目是什么?

张:是《小花场》。从60年代起,先后与纪美英、吴国兰、邓红等搭档跳《小花场》,直到现在,仍然和邓红在跳《小花场》。几十年来,《小花场》是我一生中最喜欢跳的,跳得最多的,也是最受群众欢迎的。可以说,《小花场》伴随了我的一生。为了把《小花场》跳得更好,跳出新的水平,为此也付出了一定的心血和汗水。

王:您跳的《小花场》节目被誉为“安徽首席小花场”,请介绍一下经过?

张:1982年春,安徽省舞蹈集成时,全省著名花鼓灯老艺人和中青年艺术家,在沿淮地区花鼓灯巡回展演,在数对《小花场》中,我与邓红搭档跳的《小花场》跳得最多、最受群众欢迎,也是最棒的一对。我们演出的节目被省舞蹈集成领导、省舞蹈家协会主席董振亚及花鼓灯舞蹈大师冯国佩、陈敬之、石经礼、郑九如和艺术家钱月莲、王侠忠等赞誉为安徽省《小花场》中首席《小花场》。

王:您跳的《小花场》节目获得哪些荣誉?

张:1986年分别获得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广播电视剧厅举办的“全省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表演二等奖,国家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举办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创作三等奖、表演三等奖;1991年被安徽省文化厅、省人事局评为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92年获得淮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淮南市优秀文艺成果奖,被淮南市文化局、人事局评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王:除了《小花场》节目外,您还有哪些参演的节目获得过大奖。

张:很多的,如《新四老爷观灯》获得淮南市花鼓灯会一等奖,《四老爷坐独杆轿》获安徽省第一届花鼓灯会特别奖,《鼓乡欢歌》获安徽省第四届花鼓灯会二等奖,《红红火火花鼓灯》获得安徽省文联最佳风采奖、编导特等奖、表演特等奖,《欢腾的鼓乡》获广州万宝路贺岁锣鼓大赛最佳表演奖等。

王:您是如何对花鼓灯艺术进行创新的?

张:以《小花场》为例。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边跳、边学习、边研究、边创新,先后看过著名花鼓灯老艺人陈敬之、万方启、李兆叶、詹乐亭、朱冠香、李学洪、宋廷香等凤台派,冯国佩、石经礼、郑九如等怀远派,王传先、黄西成等颍上派及其他中青年花鼓灯艺术家所跳不同风格、不同特点、风采各异的《小花场》表演技能,加以吸收。结合凤台花鼓灯流派的特点,我采用万方启老师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和灵巧敏捷的“小起步”“小快步”“四面抓空”“双点肩”等动作,并吸收其他舞蹈的表演形式,在继承传统花鼓灯元素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

在创新方面,我和邓红共同研究,运用新的创意和编导手法,对《小花场》进行创编加工提高。首先,在“鼓架子”上场“踩四门”方面,原老艺人都是用“土步上场”“打二起”和“旋风腿”等动作,赶到上场时情绪有些松懈,我就改用难度大的串翻跟头加技巧上场,在“踩四门”过程中运用刚健有力的架子,灵巧敏捷的转身身段及“大拐弯”“小拐弯”“鸭鸭步”等步法。我采用万方启老师幽默滑稽的表演风格,形成了一套完整地能够代表凤台流派风格特点的“踩四门”,把“鼓架子”那种矫健敏捷、灵敏、幽默的情感表演得有声有色,给观众一种振奋精神的感觉。其次,在“兰花”上场采用两次“快步子上场”“扇子恋脸”“摇头回身”等俏皮动作,把青春少女那种娇媚、含情、活泼的魅力表现得入木三分。舞蹈中掺杂“拉巾手”“凤凰三点头”“赶三步”“打又不打”等风趣幽默的动作,体现了舞蹈抒情、浪漫、温柔的情感。在舞蹈跳到热情奔放的情节时,采用《大花场》中的“兰花”站肩,“鼓架子”把“兰花”快速地顶在肩上跑场,把舞蹈流畅奔放的情绪推向高潮。最后的结尾时,巧妙地运用两人双回头、双重肩、抛手巾等动作情绪结束。整个舞蹈以一个崭新的传统式的《小花场》立于舞台之上,给人一种心情舒畅、愉快的感受。

王:您对目前花鼓灯创新持什么观点?

张:花鼓灯一定要创新,不能停在原有的基础上,因为人们审美观念、欣赏观念各方面都有了变化,如果还是沿袭以前花鼓灯的东西,那人们就看习惯了、看腻了,要发展花鼓灯新的东西。无论怎么发展,但不能脱离花鼓灯艺术的基本元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编了许多花鼓灯的节目,如《收棉舞》等,都是在花鼓灯基础上创编的,但他们都没有脱离花鼓灯,我们要应用新的东西反映新生活、反映新时代、反映社会新面貌。

王:有的人认为学院派表演花鼓灯,有洋味,没有土味,您如何评价?

张:1953年以后,学院派花鼓灯吸收了沿淮一代花鼓灯老艺人的技艺,吸收了花鼓灯的基本元素,他们跳的是花鼓灯,这是毫无疑问。他们跳花鼓灯的韵味与地方不同,有点洋,因为他们是按照舞蹈标准进行形体训练的。

四、学高为师:桃李芬芳遍天下

张士根学高为师,薪火相传,长期致力于花鼓灯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开展花鼓灯教学、培训、演出、学术研讨等活动,为凤台花鼓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艺术人才。因育人成效,1985年,安徽省政府评他为少年儿童先进工作者;2011年,中国舞蹈家协会为其颁发荣誉证章。

王:当初为什么要对花鼓灯人才进行培养呢?

张:“文化大革命”期间,推剧活动降低到最低点。结束后几年,推剧演出日趋活跃,深受群众喜爱。但到了1982年,由于时尚流行的娱乐方式增多,看花鼓灯人少了,花鼓灯演出进入低潮,部分演员转行,花鼓灯人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王:您是如何培养后继人才的?

张:当时县文化局领导找我谈话,将我调出推剧团,让我参与办学来培养花鼓灯学员。

王:您是如何参与办学的?

张:第一阶段,从1982年起,我与陈敬之、詹乐亭、邓红等多次深入农村,先后到凤台县顾桥乡王大村、桂集乡桂集村、刘集乡谢郢村、马店镇、城北乡、城关镇等开办花鼓灯培训班。

第二阶段,1984 年到1987年,与陈敬之老师和邓红等人,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为抢救花鼓灯艺术,培养花鼓灯后继人才,办起了全省第一家专业性花鼓灯艺术训练班,艺术训练班是按照安徽省艺术学校要求进行教学,开设语文、数学、音乐英语和花鼓灯毯子功、民族舞蹈等课程,我先后担任培训班主任、花鼓灯毯子功教师。

第三阶段,1992年,在省市县领导的关怀下,我与陈敬之、邓红等一起,创办了全省第一家专业花鼓灯推剧艺术学校。同样,艺术学校也是按照安徽省艺术学校要求进行教学,开设语文、数学、音乐、英语、思想品德和视听、基训及花鼓灯毯子功课程。当时由于没有教学场地,当时挂靠安徽省艺术学校招生。1997年,建成了教学大楼、住宿楼、食堂,经省文化厅批准,成立了凤台县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我先后担任花鼓灯、毯子功教师和校长等职。

第四阶段,1996年,由1992年花鼓灯推剧艺术学校毕业的学生,组建了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我担任指导员。

王:学员培养效果怎样?

第一阶段,为农村培养了多批花鼓灯优秀艺术人才,也为县艺训班和县花鼓灯艺术学校的兴办,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第二阶段,培养了像王华丽(11)据张士根老师介绍(下同)。王华丽,现为省级非物质遗产安徽凤台花鼓灯传承人,曾获得安徽省花鼓灯表演一等奖。、闪秀娟(12)闪秀娟,现在市国有企业宣传队工作。、郭鑫(13)郭鑫,现为花鼓灯艺术学校教师。、梁红(14)梁红,现在美国传授花鼓灯艺术,她不仅获得过中国全国舞蹈比赛的大奖,而且多次代表中国文化部和安徽省文化厅赴欧洲、亚洲和非洲国家演出。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输送到省艺术学校、部队、企业、专业文艺团体,并代表中国赴土耳其参加国际儿童艺术节,也是凤台花鼓灯、安徽花鼓灯第一次走出国门,为凤台县增了光,也为安徽增了光,为凤台花鼓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第三阶段以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像岳颖(15)岳颖,现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舞蹈编导,省级非物质遗产安徽凤台花鼓灯传承人。、王丽梅(16)王利梅,现任凤台花鼓灯艺术团团长,凤台县政协委员,市级非物质遗产安徽凤台花鼓灯传承人。、王磊(17)王磊,现任凤台花鼓灯艺术团副团长,市级非物质遗产安徽凤台花鼓灯传承人。等花鼓灯的优秀人才,培养的学生组建了凤台花鼓灯艺术团,走遍了全国各地,并赴泰国、芬兰、英国、法国、美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地区参加国际艺术节暨第五届、第六届亚洲民间艺术节,还在全省、全国的重大舞蹈会演、比赛、节会演出中荣获过一等奖、二等奖、金奖、银奖等多项大奖,为安徽、为祖国赢得了较高的荣誉。培养的学生也为专业艺术团体、部队、企业、社会艺术团体及大专院校输送了更多的舞蹈优秀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在为花鼓灯艺术弘扬光大作贡献。

王:能否简单介绍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是如何运作的?

张: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性质是公办,主管单位是凤台县文化局,办学经费由地方财政拨款,不收学费,学制为三年,学生毕业发中专文凭,目前在校学生有200多人,毕业生已有2000多人。

王:能否简单介绍花鼓灯艺术团情况?

张:花鼓灯艺术团,是县级艺术团体,文化事业单位,演员来自于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学的生,在职演员约四十人。

王:2017年,您被市文化局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传承之星。能否介绍退休后您如何培养后继人才的。

张:自2003年退休后,我一直在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艺术团、推剧团任教。同时,我还在凤台县凤凰镇社区、桂集等农村花鼓灯团队传播花鼓灯艺术,解决他们技术难题;到上海音乐学院、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淮南师范学院、淮北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等国内高校开设花鼓灯讲座,传习花鼓灯;接待来淮南采风、调研花鼓灯的国内外学者、学生,宣传花鼓灯文化。

五、建言献策:弘扬光大花鼓灯艺术

受现代文化、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凤台花鼓灯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进入了传承的艰难困境。如何破解困境,张士根立足凤台实际,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王、目前凤台花鼓灯传承有哪些优势?

张:一是以两团一校为支柱。两团分别是花鼓灯艺术团、推剧团,一校是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两团一校为确定裙带基础,互相补充,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培养人才,首先输送到艺术团、推剧团使用,使两团始终保持青春活力,在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时,也由两团提供优秀人才充实到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教师队伍中去,让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保持雄厚的师资力量,使两团一校形成强有力的循环体系。

二是发展群众业余花鼓灯团队的传承发展作用。城乡现有自发组织,如凤凰镇女子鼓舞艺术团、县中老年健身协会花鼓灯艺术团、空竹协会花鼓灯表演队,及县老年大学、学校、杨村等二十多支花鼓灯艺术团队和三十多支锣鼓队。他们常年深入城乡基层社区、集会、村会、敬老院、学校等,传承、宣传花鼓灯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经常参加县、市、省和全国汇演、节会比赛等活动,获得县、市、省和全国的一、二、三等奖多项奖励。他们身在基层,活跃在群众中间,编演一些群众喜欢的节目,起到了专业团体所起不到的作用。形成了专业与业余群众文化相结合,共同为凤台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

三是举办花鼓灯推剧业余大奖赛,为传播花鼓灯艺术提供传承、宣传平台,促进群众性的花鼓灯艺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从2010年以来,举办了八届花鼓灯推剧大奖赛,吸引了淮南、寿县、颍上等地团队来凤台参加活动,使花鼓灯得到更广泛的交流传承。

四是每年春节期间,举办花鼓灯锣鼓比赛,增加节目气氛、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花鼓灯锣鼓得以传承与发展,让群众更好的了解花鼓灯艺术的魅力。

王:凤台花鼓灯传承面临哪些困境?

张:过去,我国农民是面对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经济耕作方式,生产生活都比较落后,农村到秋种以后,从农历九月到次年三月漫长的时间都没有农活干,人们整天闲的无聊就去找乐趣,年青人更是闲不住,自发的组织起来跟着玩灯艺人打起锣鼓、跳起花鼓灯,吸引来周边的群众前来看灯,起到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抒发情感、消磨时光的作用。

可现在不同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以及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欣赏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前进,现在是高科技、网络信息化时代,新生事物的出现,对原有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冲击较大,对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发展带来很大影响。现在学跳花鼓灯的人越来越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农村闲人很少,都在为生活而奔忙,城乡青壮年都出外经商务工,剩下的都是年龄大的爷爷、奶奶看家带孩子,就是有几个青壮年,每天早晚在为搞副业、养殖承包土地等忙个不停,根本没有闲余时间去打锣鼓、跳花鼓灯了。现在只有中老年女性有点时间,跳跳广场舞,男性很少,百分之九十都是女性,花鼓灯也是如此,男性太少了,解放前全是男性,而现在反过来了,这就是花鼓灯传承发展的现实问题。表现为:自发学跳花鼓灯的少了,青年人跳花鼓灯的少了,男性跳花鼓灯的更少了。

王: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张:第一,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多年来,县里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对凤台花鼓灯艺术的重视和关怀从来没有间断过,没有县领导和文化部门重视与支持,就没有凤台花鼓灯的今天,今后更需要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第二,加大力度办好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在现时社会条件下,自学花鼓灯的人越来越少,只有通过办学来传承、普及培养花鼓灯后继人才,才能更好传承花鼓灯艺术。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是培养花鼓灯艺术的人才摇篮、普及花鼓灯的基地,是凤台花鼓灯的未来,凤台花鼓灯能有今天,就是通过办班、办学发展起来的。

第三,更好的发挥花鼓灯艺术团、推剧团的作用。两团都是直接传承、传播凤台花鼓灯艺术的窗口、牌子,抓好两团建设,提高演员艺术素质,创作创新更多的花鼓灯优秀节目,参加全省全国艺术节会、比赛交流等艺术活动,为凤台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传播、宣传作出贡献。

第四,举办花鼓灯、推剧业余大奖赛和锣鼓比赛及花鼓灯艺术节等活动,通过比赛展示平台,激励和推动群众性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民间花鼓灯艺术的交流,壮大民间花鼓灯队伍。

第五,县文化部门组织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花鼓灯文艺骨干深入到基层、社区花鼓灯团队,帮助、传承,指导提高他们花鼓灯艺术的表演、演奏水平。

王:张老师,您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花鼓灯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哪些感悟?

张:我觉得人活在世上,应有所作为,不能白活于世,无所作为。对人对事应有责任担当,自己认准的事,要尽心尽力的去做好。我从十三岁学戏、学跳花鼓灯已六十多年了,在这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认准了最喜爱的是花鼓灯,一生中与花鼓灯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花鼓灯艺术作出贡献,取得了一些成就和荣誉,我觉得一生没有白活。我爱花鼓灯,花鼓灯伴随了我的一生。花鼓灯能有今天,全靠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花鼓灯艺术是民族的精华、是人民的精神财富,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党和人民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有责任、有义务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花鼓灯艺术作出毕生的贡献。愿花鼓灯艺术代代相传,发展壮大,青春常在,永放光辉。

王:感谢张老师今天接受我的采访,让我们不仅了解花鼓灯的知识,而且还深刻领悟到做人的道理。感谢张老师毕生对花鼓灯做出的贡献。最后,祝愿张老师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采访后记:在一天的采访中,张士根老师认真、严谨、敬业的讲解精神让我感动,他和蔼、朴实、善良,他的胸怀宽广、无私。在谈到凤台花鼓灯艺术风格时,他如数家珍,语言激昂,面带微笑,时而唱起灯歌,时而跳起舞蹈;在给我们展示获得荣誉证书时,他低调,语言平实,面带羞涩;在谈起花鼓灯面临困难时,他语气沉重,慷慨激昂,始终强调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花鼓灯艺术传承到生命的终止,并坚信凤台花鼓灯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在笔者看来,张士根老师之所以成功,离不开其锲而不舍的精神,离不开其专一人生的目标,更离不开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最后祝愿,在张老师带领下,凤台花鼓灯人才辈出,世代相传。

猜你喜欢

花鼓艺术
淮河流域(安徽段)花鼓灯传承与分析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走进“中国花鼓之乡”山西翼城
纸的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翼城花鼓的保护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