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计算教学的点滴谈

2020-11-30董君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习惯兴趣过程

董君

摘要:笔者结合“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单元教学谈谈自己在计算教学中的做法:通过创设情境、赏识孩子、学以致用等手段,提升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关注学生计算的过程,培养孩子及时检验计算结果的科学习惯。

关键词:兴趣;过程;习惯

众所周知,学数学离不开计算,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

我于去年九月接手一个45人的三年级班级,为掌握孩子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接下来的数学教学,特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三次专项的口算检测,检测内容为:1.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2.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3.和表内乘、除法计算检测的时间依次为20分钟、40分钟及20分钟;每次检测共100道题,满分100分。

通过检测发现该班同学的计算水平差,计算能力弱,计算学习前景令人担忧。面对如此学情,我不得不将提高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抓。现结合“除数是—位数的除法”单元教学谈谈自己在计算教学中的做法。

一、学生计算兴趣的培养

试想: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屡屡在计算中遭受挫折和打击,他还能树立计算的信心吗?还能保持对计算的浓烈兴趣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正视班级学情,关注学生在计算学习中的心理变化,让他们重拾计算的兴趣和信心就尤为重要了。

(一)创设情境

计算知识是以数字和运算符号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这种形式单一、枯燥,导致多数孩子对这种纯粹的计算知识日渐乏味。新课标要求将计算知识教学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习计算知识,产生计算的欲望。对于一个部分学生已然对数学计算失去应有信心的班级,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情境的创设。

例如,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一课时,书上给定的是一幅植树的情境图,而我班学生并没有这种集体植树的活动体验,因此情景中的数据信息难以刺激孩子的问题意识,难以让他们产生计算的欲望。为此,我紧密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转化处理,将情境图中的问题变成课堂练习,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

“孩子们,三月是学雷锋月,你们愿意做—个当代的小雷锋吗?下周二我们班将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综合实践活动,为使活动圆满完成,咱们需要每两名同学用一个垃圾袋来开展活动,快帮我算算,咱们班—共要准备多少个垃圾袋?”

在这一关乎班级实际的问题隋境驱使下,孩子们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计算学习中来,很快就有同学列出算式,并通过用“每2名同学坐一张桌子”进行替换的方式,数出班级课桌数,也就知道垃圾袋数了。对这些同学的聪明想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及时启发大家用小棒去摆一摆、分一分、算—算,来验证刚才得出的计算结果。只见孩子们—个个都行动起来,学习的热情被调动起来,计算的欲望得以有效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赏识孩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责备声中长大的孩子容易自卑,而在赏识中长大的孩子则更加阳光、自信。深谙此理的我,一贯主张赏识教育,去细心呵护孩子幼小、脆弱的心灵。

如班里有个叫濮龙航的男生,还需借助手指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计算则会让他感到手足无措。教学笔算除法时,我时刻关注这名学生,只要他肯动笔,我就大力表扬。得到表扬的他,一直专注地听课,并积极举手发言,我适时地给他上台展现的机会,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全班同学对他近来课堂上的表现赞叹不已,多次对他竖起大拇指,该生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正为此高兴之际,该生在有余数的除法计算中犯难了,细致分析后发现,该生是减法一关过不了,总是将余数计算错误。于是我给他打气道:“这么难的除法都不能难倒你,小小的减法你一定能做好!”在我的鼓励下,该生重燃信心去复习减法知识,练习减法计算,遇到不会的就主动请教别人,那股钻研劲让搭班的王老师都惊叹不已。勤能补拙,相信该生很快就能在计算的海洋中扬帆破浪。

(三)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对于计算教学,更应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品尝计算的甜头。

如课余时间,看到班级女生在跳皮筋,我发问道:“如果每3个人一组进行跳皮筋比赛,咱们班45人共分多少组呢?”孩子们一边跳,一边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进行计算,真是玩中学、学中玩,其乐无穷。

二、关注学生计算的过程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由关注学生解题的结果向解题的过程转变,重视孩子解题过程中的情感及认知体验。教学中,我在这方面的感触颇深。

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中,温姚瑶同学表现突出,很快就掌握了计算的算理。在当小法官的活动中,该生更是如鱼得水,成功当选最佳小法官。可是该生做的笔算除法的作业,看结果全对,细看过程,没有一道是正确的,让人啼笑皆非。惊诧之余,找该生了解原因,原来所有的除法他都是心算求出结果,觉得计算的过程并不重要。如果我只是關注计算的结果,恐怕永远不会发现像该生这样对待除法学习的学生。

班里还有一名叫李毅非的同学,在做“被除数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作业时,经常出错。如308÷2=109,506÷4=104,如果只是关注结果,认为该生关于“商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知识没有学好,但是细观该生做的竖式,才发现该生并不是“商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没有学好,恰恰相反,该生是因这类知识产生了误解,将一般除法知识复杂化了。通过当面指正,该生很快明白了“当百位除完有余数时,十位上的0要拿下来,同百位余下的数合成—个新数再除,而不能在十位上面商0”的算理。

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教师应用一双慧眼,找准孩子计算错误的根源,这样才能让计算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重视学生检验习惯的培养

教育实践证明,孩子计算能力的高低,除了得益于对各类计算算理的掌握和细致认真的计算态度外,还源于检验习惯的养成。常听周围的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这般粗心、马虎,计算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里我想说的是与其去抱怨孩子,还不如多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是否重视孩子检验习惯的培养。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在计算教学中,我注重对计算结果的检验,将各类验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对全班学生进行示范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其次,课堂练习环节中,要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并时常进行这类小提醒:“你坐端正了吗?字写规范没有,检验了没有?”有了充分的时间,孩子不会紧张,不会因为担心学习任务完不成而粗心大意;有了小提醒,那些马虎的同学日渐和往日的缺点挥手告别,端正计算的态度。另外,注重教给孩子检验的方法,诸如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对结果进行估测,可利用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进行检验,也可以利用平均数取值范围进行检验,还可以采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进行准确检验,等等,多样的验算方法能让孩子体验计算的快乐。最后,检验习惯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教师不要担心自己太唠叨,因为我们干的就是唠叨事,尤其是低年级孩子,自制力差,没有我们的唠叨,孩子们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

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作为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关注孩子计算错误的根源,对症下药,同时注重孩子检验习惯的培养,定能让每个孩子燃起计算的信心,展翅翱翔在数学计算的王国里。

猜你喜欢

习惯兴趣过程
习惯
上课好习惯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好习惯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