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

2020-11-30徐慧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融入初中生物渗透

徐慧

摘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得更加长远,努力构筑中国精神。教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对学生思想意识、态度、知识的教化,生物教材中有多个可以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知识点。文章结合教育实践,基于生物学科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渗透,加强优秀传统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合理选择素材,并应用传统文化知识抓住学生兴趣点。

关键词:初中生物;传统文化;渗透;融入

一、初中生物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一)文学中的生物知识

文学类资源包含了许多通俗易懂的谚语、耳熟能详的诗句或是成语。我国成语的种类复杂多样,涵盖面广,如有关细胞分子“一分为二——有丝分裂后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转基因技术”。再如有关动物个体层次中,成语“津津有味”的内涵也可以用生物学去解释,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舌头感知到甜味。还有“毛骨悚然”,实际上是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汗毛直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战栗。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的有“六亲不认——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印随”,“无师自通——动物的先天性行为”,“飞蛾扑火——生物的应激性”。与植物有关的成语有“移花接木——植物营养生殖方式”,“根深叶茂——根的吸收功能和光合作用”,“华而不实——植物缺少硼”,“枯木逢春——温度的影响”。与生态系统有关的成语如“弱肉强食——种间关系中的捕食”,“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应自然)——自然选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寓意着食物链。

除了成语,大量的文学诗词也可以和生物结合起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涉及ATP的水解、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实际上是表现出植物的向光性,与之类似的也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展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稳定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物质循环,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作用。

(二)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生物知识

大量的国学文献中,渗透着中国人的哲思,张载的《张子正蒙》揭示自然界中,要保持在一定的数量范围内并遵守一定的自然秩序,暗含着物质与能量时刻处于循环转化状态,永不枯竭。《庄子·秋水》中的“无以人灭天”,提出人类不要过多地去干涉和破坏生物的生长。“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暗含着生态自然的思想,提示要遵循自然规律去开发自然资源。

(三)饮食文化中的生物知识

我国人民在注重饮食的基础上“寓医于食”,所以可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将生物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扩展学生的视野。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得人们更易消化吸收豆类的营养。“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五谷是植物性食物,营养丰富。青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与矿物质,豆类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钙,中国饮食中主食是五谷,副食是瓜果蔬菜,这里面暗含着生物营养学的知识。从反例来看,猴脑、燕窝、鱼翅等偏门饮食的出现,也造成了生态系统的失衡,一些珍贵的野生物种被人类的“吃”所灭绝,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四)中医文化中的生物知识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最直接体现,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奖,其理念来自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等中华文明的中医典籍对当前生物技术都具有指导作用。

中药是我国医药体系中的重大成就,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开宝本草》《本草纲目》。中药生物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创造了极大的医学价值,也极大地传播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如应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来改造与改良中草药资源,加快了药用植物的繁殖和资源的利用。

“药食同源”可谓是中医对人类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均衡丰富的营养為细胞的生命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激活细胞健康免疫基因,使细胞免疫活性增加。如康兮寿兮黑米糊,黑米营养丰富,具有益气补血的作用;常喝菊花茶可治头晕、目眩;类黄酮物质能够强有力地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实现抗衰老的目的;十全大补汤这一益气补血药膳能有效促进特殊性抗体的生成,激活功能低下的细胞。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物教学的渗透应用

(一)课堂教学

1.新课导入。新课导人是针对此次教学的内容采取合适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印象,从传统文化的渗透上看,教师可以采取古诗词和故事导人的方式。例如在讲解“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课时,导入的方式可以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经典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其描写的是燕子生儿育女的艰辛,引入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理解父母的艰辛。“生物的多样性”课程的导入,可以展示我国各个地区同一类生物的不同性状表现,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地大物博。

2.课堂渗透。核心的课堂教学内容中,顺着学生的思路自然流畅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讲述“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为何要追日?因为生物的生存需要光和热。引用诗句“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花为何会伸出墙外?正是因为植物的向光性。通过神话故事,使学生对该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加入古诗词,让学生发现生活现象,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外活动

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并不繁重,因而有较多的时间去参与课外活动,例如像“生物与传统文化”的课外活动,就可以给定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

第一,建立活动小组,开展课外活动。建立活动小组,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每周专门抽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留心与生物知识有关的传统文化内容,互相交流分享在文学知识、古代国学典籍中的生物知识。

第二,开展生物趣味知识竞赛活动。学校或者生物教研组可以每学期适当组织两到三次生物趣味知识竞赛,竞赛的题目和内容方面加入传统文化知识,例如给定诗词或者成语,让学生解释其中的生物知识。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增加生物知识的积累,学习了传统文化,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第三,通过组织报告、讲座、参观、竞赛等方式,尤其是通过关于生物中传统文化要素的学者报告、讲座,让学生深刻体会传统文化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在讲座和报告中,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展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突出地域文化,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通过开展讲座,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种子”,提升学科学习的效率,同时还能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结语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学生科学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从教学实践来看,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缺少主动将传统文化渗透生物教学的意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鲜有专门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本文基于个人的工作实践,对生物学科中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进行了讨论,希望能抛砖引玉,为生物学科的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一些借鉴。

猜你喜欢

融入初中生物渗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