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两业协同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分析研究
2020-11-30滕汶瑾
滕汶瑾
[摘 要] 从区位熵指数以及产业间的协同集聚指数角度入手,测度长三角城市群涉及到的两省一市2009-2017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二者的协同集聚指数,分析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对于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省一市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情况及其对于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存在差异,亦有共性。在一个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相互协调,对于制造业升级将会产生正向影响。但如果地区产业聚集过分偏向于制造业单方面集聚或者生产性服务业单方面集聚,对于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则会降低甚至形成反向的影响。此外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也会对制造业升级产生反向影响。
[关键词] 区位熵;生产性服务业;长三角;制造业升级;产业协同集聚
[中图分类号] F424;F7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11-0035-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现代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尤为重要,其具有专业性强、产业融合度高以及带动作用较为显著的特点,这对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依赖的成本优势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提高效率,而生产性服务业同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不仅是全球产业创新升级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都明确提出了“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密集区域集聚”的发展目标。张治栋[1]等认为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形成的协同集聚会提升两个产业的互动与融合,进而降低各自成本,提升各自效率。目前主要研究都集中在如何测度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指数以及其影响,通常以全国性面板数据为基础。较少研究会考虑空间特殊性问题。
而长三角经济圈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当前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出口需求的下降等压力,其制造业转型升级也是势在必行[2]。因此,研究选取了长三角地区经济最为活跃的江苏省、浙江省以及上海市,通过两省一市在2009-2017年间的面板数据测算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协同集聚水平,并通过计量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之间的协同发展对于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一、集聚水平与协同水平的测度
目前,用来描述产业之间协同和集聚水平的指标主要赫芬达尔指数(HHI)、区位熵(LQ)、协同集聚指数(CAI)、空间基尼系数(spatial gini coefficient)等,其中区位熵指数在衡量一个区域内产业空间状态的分布状况,以及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水平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同时,协同集聚指数则很好地反映了某一区域不同要素、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同集聚情况。因此,研究所用的指标主要为区位熵指数以及协同集聚指数,以测算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集聚水平,计算方法分别如下:
区位熵指数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LQ为区位熵,LQij为i产业在j地区范围内的区位熵指数。Xij为j地区从事产业i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Xi为全国范围内从事i产业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Xj为在j地区范围内城镇单位从业人口数,X为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口数。因此,区位熵指数越高,表示该产业在该地区呈现出越高水平的集聚,当区位熵指数大于1时,便可认为该产业在该地区达到了相当的专业化水平,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协同集聚指数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CAIj表示的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j地区的协同集聚指数;LQsj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熵指数;LQmj为制造业的区位熵指数。CAI值越大,则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业在该地区的协同集聚水平越高。
二、结果及分析
根据公式(1)和公式(2)得出了江苏省、浙江省以及上海市2009-2017各年度区位熵指数以及两业协同集聚指数,两省一市的制造业方面的区位熵指数,反映了各自省区不同年度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以及趋势(见表1),两省一市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区位熵指数(见表2),两省一市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业间的协同集聚程度的测算结果。
由表1可知,在2009-2017年间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制造业LQ指数均大于1,这说明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制造业已呈现出较高水平的集聚,是我国制造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江苏省为两省一市中制造业集聚度最高的省份,其制造业LQ指数在2017年达到了1.39,高于浙江省和上海市的1.14和1.04。同时,两省一市制造业的LQ指数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由表2可知,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程度在两省一市中最高,且基本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而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生产性服务业LQ指数均在1以下,反映了两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相对较低,与两省服务上海、配套上海的事实相契合。总体而言,近些年来,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聚集情况要好于江苏省。
在2009-2017年间,江苏省和上海市两业CAI指数基本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江苏省总体还算稳定,其两业CAI指数基本在0.7附近,但上海市两业CAI指数从2009年的0.8479下降到了2017年的0.6661。浙江省在两业协同方面表现较好,其两业CAI指数2009-2017年间从0.7158上升到0.8606,目前为两省一市中最高,表明其制造业与生产型服务业协同集聚程度高。
三、结论
综上所述,江苏省、浙江省以及上海市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业间的协同集聚水平均比较高,但是浙江省两业的协同集聚水平最高,江苏和上海则相对偏低。通过对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间的协同集聚研究发现,浙江省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对于制造业的升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江苏省的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对于制造业的升级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相较浙江省来看作用较弱,这主要由于江苏、浙江省的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水平目前还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两省应该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
但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水平应当控制在一定规模以内,超过一定规模的集聚水平则会对制造业升级有反向作用。同时,地区产业聚集过分偏向于制造业单方面集聚或者生产性服务业单方面集聚,两业集聚没有形成协同发展,对于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也会大大降低甚至形成反向的影响。
此外,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交通状况、人力资本状况、信息化程度对制造业的升级同样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对于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情况需要进行特殊分析评估。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交通状况、人力资本状况、信息化水平等变量在该地区两业协同发展还没有达到最优规模前,对于制造业升级呈现出促进作用,但达到了一定规模后,则会对制造业的升级形成阻碍作用。因此,要达到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目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水平应该与其他外生变量均衡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张治栋,吴迪.产业空间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平衡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9(4):78-79.
[2]周小亮,宋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6):23-24.
[责任编辑:史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