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逆向设计及其实践
2020-11-30龚芸
龚芸
[摘要]在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思路中,课程群设计的整体思路需要改变。按照逆向设计的思路,将“成效”作为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对解决全域质量意识、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完善教学活动评估、形成持续的反馈机制并促进教师的主体责任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基于逆向设计理念,形成了“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以岗定位→工作任务分析→职业核心能力归纳→课程结构序化→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课程标准制定”的逆向设计模型,并基于高职数字创意专业群课程设计开展了实践,分析了构件(元素)及其作用关系。该研究对数字创意专业群课程设计以及相关的课程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逆向设计;高职;专业群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2-0095-06
课程一直是教育系统中各个要素间的纽带。2019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中明确指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高职院校专业群需要精准制定培育专业人才目标,增强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的耦合度,将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和先进技术与之对应,形成相互映射的关系。本文意在重构、融合传统课程与教学,以最终目标为起点,逆向进行课程设计,从而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链,实现课程设计与职业标准融合、先进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优秀文化与教学内容融合、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融合,试图解决“明确出发点不是教师教授什么,而是最终学生达成的学习成果是什么”的课程理论建设难题,做到专业群目标链、教学链与产业链高度匹配,与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同步。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与课程逆向设计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作为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并明确了任务要求,指出到2022年,要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围绕产业链和人才链,高职院校将相关环节的专业集结为专业群,群内各专业之间有着理论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共性和个性,它们之间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包括课程、师资和实训场域、教学环境等,互融共生形成规模效应,建设成为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专业群。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设置与发展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因高职教育自身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二是因外部产业经济环境需求而产生的外部驱动力。从产业集群与专业群协同的视角设置专业群,是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开门办学的新途径。
(二)课程逆向设计
成果导向教育盛行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美国学者Spady是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集大成者。2016年6月悉尼协议联盟正式成立,成果导向在国内高职院校开始萌芽。课程逆向设计的理念来源于成果导向,是成果导向的具体化、过程化和操作化。正向设计是从课程体系开始,再到毕业设计要求,再到培养目标,再到需求,教育结果一般很难满足需求。基于成果导向的逆向课程设计对课程设计具有重大价值,能为教学提供全面而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框架。
课程这个词的词源表明是为了达到理想目标所设定的特定“运行路径”。课程承载着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设计就是落实人才培养的载体。没有优质可行的课程设计,任何关于课程的美好设想都会成为一纸空文。
(三)职业教育课程逆向设计的价值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兴未艾,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的颁布,再次将职业教育带入了发展的又一快车道。职业教育中课程逆向设计的价值包含四个层面,即提高全域质量意识,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完善教学活动评估,形成持续的反馈机制并促进教师的主体责任。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悉尼协议》中的很多专业建设理念,对我们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有着重要参考价值。课程逆向设计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重视课程目标的设置和课程环节完整性的检查等一系列形式化活动,真正围绕学生培养设置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以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逆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层层递进增加学习维度和难度,把教学效果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从课程体系的设计到教学环节的把控,行业企业与教师全程参与,形成持续的反馈机制,保证反馈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有效协助学生成功学习,保证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课程逆向设计依据与模型构建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群依据
根据专业与产业对接层次的差异,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可有基于产业群逻辑、岗位群逻辑以及群内逻辑几种。也有学者认为专业群的重点是面向产业高端业态培养人才,将产教融合嵌入产业高端业态的人才培养环节中。由高端产业关系逻辑分析出产业业态逻辑,并由此凝练出岗位群逻辑。根据所对接的产业群特征,围绕某一产业的空间结构发展进行组建,将群内相关知识分解重构,并按照产业调整和升级,以此实现专业在链条各环节的有机整合,实现人才培养横向与纵向的多维度衔接。专业群的整合应发挥各专业间的集聚效应。
重庆工商职業学院数字创意专业群致力于对接重庆及西南地区数字文创与设计服务产业,以产业复合型人才和跨界要求为组群逻辑,以“教育链衔接产业链、人才链衔接创新链”为要求,同步重庆市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以数字创意产业改变传统产业价值链构成为脉络,围绕数字创意产业及其前后关联产业的价值增值系统而组建。精准定位“会创意、能设计、擅操作、长沟通”的人才培养总规格,行企校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培养数字创意产业跨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群以两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龙头,以两个国家骨干高职重点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影视动画专业为支撑,带动建筑动画与模型制作、网络新闻与传播、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产品艺术设计等专业,历经重庆市示范高职重点专业、国家骨干高职重点专业、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重庆市优质高职院校专业群等项目建设,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专业建设机制。课程体系的构建无疑是整个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二)基于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课程逆向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1.职业教育课程定位。专业群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契合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环节职业域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在不同的行业中,工作都是受到标准的制约和指导,职业标准的功能是衡量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尺度。在《悉尼协议》中就曾提出尊重专业个性,制定的专业认证标准注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因此,打通专业与职业之间的鸿沟,把职业标准引入学校,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进行无缝对接,推进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校企多元融合中,体现企业参与的情况、配合支持的力度,以及校企融合度。专业群需针对自己对应的产业进行需求调研,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和思路,以行业企业的微观需求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根据专业群内部各专业的不同定位,以及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标准、核心岗位群与核心技能的不同,重新调整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建立整个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毋庸置疑,课程体系构建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数字创意专业群经过调研,确立各专业初始就业岗位、目标岗位和迁移岗位,然后细化职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方向、职业岗位、工作任務和职业能力,开发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既要依据培养目标,还必须支撑目标的达成,然后将这些目标解构为具体的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根据这些能力要求在专业课程逆向开发、设计的总体思路下,确定专业群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路径,构建职业能力标准的专业课程和素质课程模块基本框架。按照“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以岗定位→工作任务分析→职业核心能力归纳→课程结构序化→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课程标准制定”项目课程开发路径,进行“工作能力—项目课程”转换,以此指导数字创意专业群各专业的课程改革。针对不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各自特点设计课程模块,依据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学习成果作为课程设计的起点和终点,采取集中实践方向课程模块、职业岗位课程模块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互融互换的模式。每个模块里再细分,如职业岗位课程模块可分为专业基础、理实一体和专业拓展等不同的课程模块,每个细分课程模块里包含4~8门课程。
2.顶岗实习模块。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顶岗实习一般在第六学期,学生在校的所有课程学习完成后,达到了专业毕业能力要求。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检验自己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顶岗实习模块中,学生进入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接受真正的职业训练,一方面促使学生自觉认识和适应社会,融入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就业观,进行学生初入社会的各种心理疏导,为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3.集中实践方向课程模块。集中实践方向课程模块是专业群前置的毕业设计环节。专业群的课程设置是将毕业设计环节安排在第五学期,让毕业设计与课程教学融会贯通到教学活动中。在毕业设计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创意设计综合项目进行综合训练,学生毕业设计作品考核合格才能进入最后半年的顶岗实习模块。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对自己终生学习的安排选取方向课程模块,每个方向的课程安排与内容选取均参照企业行业标准,导入企业真实项目,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课程标准,根据创意设计项目工作任务与教学内容对接的原则,选择和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按照行业企业运营标准,强化原创内容生产,了解项目运营模式,为学生提供解企业的窗口,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这个阶段学生分别进入学生工作坊、教师工作室、企业工场,实现完整的产品到商品的工作流程,校企共同完成学生从“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的递进培养。
4.职业岗位课程模块。职业岗位课程模块是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剖析对课程体系进行分层,实现与集中实践方向课程模块和素质课程模块的完美对接。这个模块和集中实践课程模块之间还产生了一个重要概念——专业核心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某个专业能力核心能力的课程。可根据专业群的各自专业情况拟定出8~10门核心课程,植入集中实践方向和职业岗位课程模块,让每个细分的二级课程模块围着培养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服务。为实现职业岗位课程模块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相互贯通,从专业基础、理实一体、专业拓展等细分课程模块出发,提高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数字创意专业群着力“创意—作品、作品—产品、产品—商品”三界面转化中对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在集中实践方向课程模块完成产品到商品的转化,这一阶段则是完成作品到产品的转化学习过程。
5.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学生在进校的一年级完成。专业群中各专业强调就业需要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课程不只包含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还需发挥人文学科的育人作用,建设德育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专业群按照“少而精”的原则,采用对标归类方法,梳理出“文化、社会、科技、经济”四个因子作为面向数字创意产业的公共基础课内容优选条件。在通识课设置方面开设素质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思维、创业管理实战等课程。以综合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聚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课程模块里设置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移动互联网新思维和O2O平台等37门通识素质网络选修课程。
6.课程评价机制。专业群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岗位职业域的职业能力要求,因此,课程逆向设计的评价是在搭建行、企、校三方协同的质量评价平台基础上,构建的“多方协同平台+机制”的质量评价体系。采用“校内师生评、用人单位评、社会同行评”相结合,理论考评、实作考评、职业资格考评、就业质量考评相结合,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技能大赛,学生毕业作品参加全国各类比赛或者成果投入企业直接采用,以及参加毕业设计作品展和双选会等多维度的评价载体,从教学质量监控上全程保障。评价机制引入计量、等级、档期、岗位权重等各类动态性要素,符合行业要求。多方协同平台促进师生和产业发展,有效调度多方主体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积极性。
三、基于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课程逆向设计实践要点
基于专业群的“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以岗定位→工作任务分析→职业核心能力归纳→课程结构序化→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课程标准制定”这一项目课程开发路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可将主要岗位类别与技术标准领域进行对接,逆向重构群内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程,形成“知行合一、课证融通、创新发展”的模块化、标准化课程体系。
以数字创意专业群为例,课程的组织与内容的选取,从前期内容创意开发到中期设计制作与项目生产再到后期推广发布。以九龙创意产业基地为依托,鼓励和支持学生创设微型企业,引企入校设立创意工场。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牵头建立创意产品研发与推广中心,使行业龙头企业的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校内专任教师深度融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实施教学改革。构建以“骨干教师+行业专家”为主干的“双导师”队伍,服务于专业群人才培养工作。
(一)课程定位与职业岗位能力精准对接人才培养目标
以成果为导向,逆向细化课程,逐级落实培养目标,对接产业工作链,以職业岗位(包括职业方向)为课程开发的逻辑起始点,强化工作链对课程开发的整体改造作用。通过分析设计服务项目,按照创、技、产、销四个阶段,归纳设计行业横向市场细分链与纵向作业链交织的岗位任务,实现学生尽早毕业所属和职业发展趋势,完成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依据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结合行业实际,分为“前制作—制作—后制作—外制作”四个生产作业系统,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策略,建立起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关注产业技术升级对复合型跨界人才的需求,构筑专业群内各专业内在关系并适度拓展。通过市场媒介和产品生产,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服务产业升级。通过平台功能促进专业协同、企业协同、创客聚集,强化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达到“应用娴熟”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中,还可以尝试职业技能学习、职业精神培养、自主培训与行业培训贯通的延展式专业学习,构筑毕业生“德技双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强化涵盖专业领域前沿的课程标准融入课程
课程逆向设计的重点并不在于学生的课程分数,而是学习结束后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实际产品生产划定教学内容边界,遵循产品难度的行业分类标准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形成“双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把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各专业目标和考核标准精准对接到每门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进入生产性教学环境,从专业群助推产业发展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意—作品、作品—产品、产品—商品”三个关键转换界面,着力三界面转化中对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以新设、重构为主要手段,建立专业群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依托“高校众创空间”“产业运营实训基地”等“半市场”“全市场”教育教学环境,把相关领域最新技术、最新应用成果融入课程。对课程内容不断优化改善,并根据其所代表的典型市场需求开设新课,通过校企专业共建,建立课程更新与企业业务发展同步机制,逐步实现专业群与相关业务领域的动态交叉融合,培养技能高超的人才。校企共同完成学生职业技术技能从“生手—熟手—高手”的层层递进培养,实现完整的设计生产流程循环。培养过程中新产品研发生产与教学实践同步,将专业群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作为学生职业人转变的“最后一公里”。
(三)通过逆向设计培育多元课堂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校企联合创建“半市场”甚至“全市场”的教学环境和集实境化、开放式、多功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场所,依托教师工作室、专项实训室、学生创业工坊、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将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工艺、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使教学标准对标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获得的职业岗位能力,实现“产业—职业—专业—学业—事业”的无缝对接。方式上,一方面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实施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内容先进、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规范教学过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训效果。通过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集聚辐射能力,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专业梯度发展格局,聘请产业导师到学校任教。通过内培外引、双向挂职的方式,打造由“教授+大师+巧匠”领衔,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融合的双师团队。面向行业企业,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横向课题、专利成果转化、非商业性艺术项目等,支撑企业功能全面提升。还可以通过实施技能培养与认证制度,强化辅导员“双师”素质,促使辅导员从单纯的思政教师转换成学业、职业与创新创业导师。
由此在课程项目导入过程中,以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为载体,以创意设计为动力,以文化传承为内涵,充分利用大师工作室实现课内、课外带徒授艺,将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融为一体。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入课程,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差异化、多样化产业格局,实现一专多能、德技双优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类教学活动,关注学生个性化与差异化的发展动向,有效切实地帮助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专业毕业要求,从而逆向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动态更新教学方法,实现教育与实训项目挂钩、教育与岗位技能强化融合、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同步,不断推进工作任务所对应课程的预期目标制高点。同时,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新技术社会培训与职业认证,加强针对战略性新兴数字创意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的职业培训,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在实践过程中,动态调整专业群课程格局、体系和标准,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中实现个性化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32-39.
[2]丁才成. 基于《悉尼协议》范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2):30-34
[3]邓子云,张放平.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J].职业教育,2020(4):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