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VC视角下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研究
——基于总贸易与增加值贸易口径的比较
2020-11-30韦倩青张朝帅
韦倩青张朝帅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 530004)
一、引言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价值链(GVC)生产方式带来了国际货物贸易的商品结构变化:中间产品进出口的比重增加。2005年~2015年,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中间产品贸易在货物贸易中的比重都超过了60%(如图1)。 此外,2005年~2015年,世界中间产品贸易额由120756.1亿美元增加到192787.3亿美元;中国中间产品贸易额由8296.2亿美元增加到25411.4亿美元,都反映了中间产品贸易的增长趋势。
如图2所示,在中间产品贸易迅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货物贸易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中国中间产品贸易的出口额小于进口额,而最终产品贸易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即在中国货物贸易中,中间产品贸易存在逆差,而最终产品贸易存在顺差。如果以贸易差额来判断中国货物贸易的贸易竞争力,似乎难以得到统一结论。那么中国货物贸易的贸易竞争力究竟如何?传统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指标是否适用于GVC生产方式下的货物贸易?
图1 中国和世界的中间产品进出口比重、最终产品进出口比重
图2 中国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进出口额
中间产品贸易和最终产品贸易都属于工业制成品贸易。因此,笔者以中国制造业为例,期望从总贸易、增加值贸易两个视角,通过对比分析,来阐释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
二、文献回顾
(一)以总贸易为基础的贸易竞争力研究
在全球价值链生产方式的研究成为热点前,关于贸易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以总贸易为基础来计算贸易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张小蒂、李晓钟(2001)[1],黄先海(2006)[2],余少谦(2007)[3],林珏(2007)[4],米军、袁黎霞(2012)[5]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研究了中国行业的贸易竞争力。毛群英(2008)[6]构建了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一国的贸易竞争力进行综合估量。在测算贸易竞争力的基础上,学者们还研究了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发现:FDI(刘晓莉,2006)[7]、市场开放(王佃凯,2011)[8]、金融市场发展(齐俊妍,2010)[9]等是影响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二)以增加值贸易为基础的贸易竞争力研究
在全球价值链生产方式的研究成为热点之后,学者们发现相比于总贸易,增加值贸易更能体现一国的生产能力和贸易水平,因此学者们在增加值贸易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贸易竞争力衡量指标进行了改进。Wang、Wei、Zhu(2013)[10],陈文 府 (2015)[11],李清如(2017)[12],程大中、郑乐凯、魏如青(2017)[13]等通过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对世界投入产出比进行计算,并调整了贸易竞争力计算指标,运用贸易增加值分解结果重新估算贸易竞争力。学者们还研究了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比如,陈立敏、周材荣、倪艳霞(2016)[14]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张天顶(2018)[15]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了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相比于总贸易衡量的贸易竞争力,增加值贸易衡量的贸易竞争力研究正逐步成为热点。
(三)基于总贸易和增加值贸易的贸易竞争力对比研究
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增加值贸易衡量的贸易竞争力比总贸易衡量的贸易竞争力更贴近于经济现实(Brakman、Marrewijk,2017)[16],并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别。尹伟华(2015)[17]以中美两国服务业为例,通过测算两国传统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基于贸易增加值的修正线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两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发现基于出口增加值测算的修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更准确,有利于纠正“高估”或“低估”贸易竞争力的现象,Ceglowski(2017)[18]对比分析国内增加值评估的贸易竞争力和总出口额评估的贸易竞争力发现,以总出口额评估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以国内增加值评估的竞争力却较弱。Fert(2018)[19]同样运用标准化显示比较优势对比分析总出口和增加值下的贸易竞争力。李昕、关会娟、谭莹(2018)[20]以制造业为例,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用总值和增加值口径分类测算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差异,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四)简要评述
在以往学者们的研究中,大部分文献研究发现总贸易口径计算的贸易竞争力和增加值贸易口径计算的贸易竞争力有偏差,此外,表示增加值贸易口径下计算的贸易竞争力更能够反映实际情况,那么总贸易口径计算的贸易竞争力与增加值贸易口径计算的贸易竞争力的偏离程度究竟有多大?目前还鲜有文献深入探讨其偏离程度。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制造业为例分别计算总贸易和增加值两种口径下的贸易竞争力,并通过定义和计算贸易竞争力偏离指标,对总贸易口径下的贸易竞争力和增加值口径下的贸易竞争力之间的偏离程度做一个判断。
三、衡量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指标分析
(一)传统国际贸易竞争力衡量指标的不适用性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C)、国际市场占有率(MIS)、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最常用的传统国际贸易竞争力衡量指标,三者均以国家及世界贸易总量作为计算基础。在GVC生产方式盛行的今天,中间产品贸易在货物贸易中的比重逐年攀升,以总量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标的适用性值得质疑。
图3是一个简化的GVC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实现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以总量为基础的传统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不适用性。假设有A、B、C、D四个国家参与了GVC生产,其中GVC生产方式下的贸易形式分为中间产品贸易和最终产品贸易。首先,A国生产20单位原材料并出口到B国。B国在进口A国20单位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并投入24单位价值,产出44单位的中间产品,其中,20单位的中间产品出口到A国,其余24单位的中间产品出口到C国。A国从B国进口的20单位中间产品,其中包括8单位A国曾经出口到B国的原材料(即A国国内创造价值)和12单位B国生产中间产品的价值投入 (即B国国内创造价值),A国在进口20单位中间产品的基础上投入15单位的价值,形成35单位的最终产品并出口到B国。C国从B国进口的24单位的中间产品中包括12单位B国从A国进口的原材料(即A国国内创造价值)和12单位B国生产中间产品的价值投入 (即B国国内创造价值),并在进口中间产品的基础上增加46单位的价值投入形成最终产品并出口到D国,至此整个价值链的投入、产出、消费过程全部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就A国而言,其总出口额达到55个单位价值,但包括8单位本国创造价值的重复出口和12单位进口国外价值的重复出口,实际上A国国内创造价值的出口仅有35个单位价值,与增加值出口相比,总出口严重高估了A国的出口能力。B、C两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总出口中均含有大量的国外附加值。
商品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来自国外的中间产品,会带来两种现象:一是商品的再出口,导致总值出口中含有部分重复出口量;二是一国的出口产品中含有大量的国外中间产品投入,即以出口总量衡量一国的贸易竞争力体现的并非全是本国的产品竞争力,其中含有部分外国产品竞争力。因此,对于严重依赖进口中间产品的国家而言,以出口总量为基础计算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与实际情况相比是高估的(Timmer,Los,Stehrer,2013)[21]。 传统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标需要做调整,以适应GVC生产方式下的国际贸易特征,才能更准确地衡量国际贸易竞争力。
(二)增加值贸易口径的贸易竞争力衡量指标
基于GVC生产方式的贸易竞争力指标的公式修正,需要了解增加值。在众多研究增加值计算方法的文献中,大多以里昂惕夫的经典方程为基础,使用能够反映世界各国各部门中间产品投入的数量和种类的世界投入产出模型,将出口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追溯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在每个国家每个部门的投入产出及价值增值,并根据产品的价值增值来源和最终吸收国将总出口分解为16 部分(Koopman,2010[22];Wang、Wei、Zhu,2013[10];王直、魏尚进、祝坤福,2015[23]),如图 4所示:
图3 全球价值链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实现过程简图
图4 总出口分解图
在图4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对衡量贸易竞争力最常用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调整,使用国内增加值代替总量,调整后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公式如下:
四、两种口径的国际贸易竞争力的计算
(一)数据说明
笔者选取2005年~2015年中国制造业的数据。其中各制造行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总量等数据均来自TiVA数据库。其行业分类按照国际标准行业分类,D10-D33为制造业。
表1 总贸易口径和增加值贸易口径的RCA结果
(二)贸易竞争力结果分析
中国制造业RCA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就中国制造业整体而言,2005年~2013年,两种口径下的RCA基本呈上升趋势,2015年有所下降。但从结果看,两种口径下中国制造业整体的RCA均大于1.25,即中国制造业整体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就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看,以2015年为例,两种口径下的RCA均超过2.5(即贸易竞争力极强)的行业有D13-D15(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D23(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D26(计算机、电子产品和光学产品)、D27(电力设备)四个行业,其中贸易竞争力最强的是D13-D15(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其两种口径计算的RCA均在3.5以上。而RCA小于0.8的行业(即不具有贸易竞争力)有D10-D12(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D17-D18(纸制品和印刷)、D19(焦炭和精炼石油产品)、D20-D21(化学品和医药产品)、D29(机械车辆、拖车和半挂车),其中最不具贸易竞争力的行业是D19(焦炭和精炼石油产品),其两种口径计算的RCA均在0.25以下。
就时间维度看,根据两种口径计算的RCA,2005年~2015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贸易竞争力变化趋势有所差异,D17-D18(纸制品和印刷)、D23(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D26(计算机、电子产品和光学产品)、D27(电力设备)4个行业的RCA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表明行业贸易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行业是D23(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其增加值口径计算的RCA从2005年的2.27增长到 2015年的2.765。 而 D10-D12(食品、饮料和烟草)、D13-D15(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及相关制品)、D19(焦炭和精炼石油产品制造)3个行业的贸易竞争力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D13-D15(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及相关制品)行业下降最为严重。
(三)总贸易和增加值贸易口径下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1.贸易竞争力偏离程度指数
表2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偏离情况
表3 中国及世界制造业国内增加值出口量占贸易出口总量的比重
当国际贸易中GVC生产方式的特征明显时,由于重复计算和国外增加值的存在,总贸易口径的贸易竞争力可能存在偏离实际贸易竞争力的情况,而增加值贸易口径的贸易竞争力更符合实际情况。那么就中国制造业而言,总贸易口径的贸易竞争力究竟是否偏离了真实的贸易竞争力呢?笔者假设以增加值贸易口径的贸易竞争力代表实际的贸易竞争力,通过计算贸易竞争力偏离程度,来判断总贸易口径的贸易竞争力与实际贸易竞争力的偏离程度。贸易竞争力偏离程度公式为:
RCA、NRCA 分 别表示总贸易口径和增加值贸易口径衡量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若贸易竞争力偏离程度结果小于0,则说明总贸易口径衡量的贸易竞争力低估了实际情况,其数值越小说明低估情况越严重;若结果大于0,则说明总贸易口径衡量的贸易竞争力高估了实际情况,其数值越大说明高估情况越严重;若结果等于0,则说明总贸易口径衡量的贸易竞争力与实际的贸易竞争力相吻合。
2.贸易竞争力偏离程度计算结果分析
从贸易竞争力偏离程度看(表 2),2005 年~2015年,中国制造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存在总贸易口径衡量的贸易竞争力低估了实际贸易竞争力的情况。其中只有D29(机械车辆、拖车和半挂车)行业、2005年~2007年、2013年、2015年的D26(计算机、电子产品和光学产品)行业的总贸易口径衡量的贸易竞争力高估了实际贸易竞争力。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将通过对比中国及世界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在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进行说明(见表3)。
正如前文分析,出口总量中因含有大量的国外增加值和重复出口可能会导致总贸易口径衡量的贸易竞争力偏离实际情况。通过对比中国及世界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在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可知,在中国制造业中,存在总贸易口径衡量的贸易竞争力高估的行业,其国内增加值出口占比大于世界该行业的国内增加值出口占比,而国内增加值占比越高说明该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越低或者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节是附加值较高的环节。
现有研究文献显示,中国制造业在GVC分工中的地位还比较低,仍然处于低端生产环节(周升起、兰珍先、付华,2014[24];尹伟华,2016[25]),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参与GVC的程度不高 (刘琳,2016[26];乔小勇、王耕、李泽怡,2017[27];魏如青、郑乐凯、程大中,2018[28])。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制造业参与GVC的程度不高是导致其总贸易口径衡量的贸易竞争力低估了实际情况的原因。
以总贸易口径衡量的贸易竞争力被高估的D26(计算机、电子产品和光学产品)和D29(机械车辆、拖车和半挂车)行业,其国内增加值出口占比小于世界该行业的国内增加值出口占比,说明该行业进口投入国外中间产品较多,即其参与GVC的程度相对较高(李焱、吕品、黄庆波,2018[29])。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总贸易口径衡量的贸易竞争力与实际情况的偏离,很大可能取决于该行业参与GVC分工的程度,参与度高的行业以总贸易口径衡量的贸易竞争力存在高估,而参与程度低的行业则存在低估。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通过上述计算与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制造业整体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并基本呈现不断攀升趋势。
(2)中国制造业分行业之间的贸易竞争力差别很大。D13-D15(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行业具有很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而D19(焦炭和精炼石油产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弱。
(3)总贸易口径下的贸易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大部分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只有个别行业出现高估的情况。
(4)造成总贸易口径衡量的贸易竞争力偏离实际情况的原因与该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有关。
(二)启示
1.提高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应不断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加强与各国之间的联系,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实现“去产能”的发展规划,为发展高端产业奠定基础。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尤其是价值链的合作,实现过剩产能的转移。
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离制造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中国制造业虽然总体上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行业之间的国际竞争力差别很大,尤其是贸易竞争力强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还比较弱。中国应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带来的技术溢出和技术转移优化国内生产技术,实现技术升级,不断增强贸易竞争力。
2.促进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
虽然中国参与制造业价值链的程度较高,但仍主要从事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中国应积极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中国制造业从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向高附加值生产环节的转变,加强控制价值链核心环节的能力,促进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生产环节及价值链条的优化升级。同时加快产业转型,促进中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实现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