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贸易出口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20-11-30吕蓉慧周升起
吕蓉慧 周升起
(青岛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一、引言
当前,追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人类发展的共识,绿色贸易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凝结知识与创意的文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逐步提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商品贸易总额减少12%,其中文化创意产品出口额为4391.7亿美元,较2007年同比增长9.6%,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为1265.1亿美元,较2016年的1142.1亿美元增长10.8%,显示出文化贸易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产品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人文价值,可以促进出口、优化产业结构、满足就业需求。文化产品更加注重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将物质生产要素与文化创意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优产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故各国愈来愈重视文化贸易与文化产业的发展。[1]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文化贸易出口研究多从具体行业展开。马尔瓦蒂(Marvasti,1994)选取美国、加拿大两国的音像出版制品出口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一国人均收入水平、人口规模会影响一国资本-劳动力比率,从而对出口产生影响。[2]舒尔茨(Schulze,1999)将贸易双方的文化认同感引入出口研究中,他发现进口国对出口国文化认同感越高,越能降低文化产品的交易成本,促进贸易发展。[3]奥菲斯和桑托尔(Oerfice&Santonl,2018)选取经合组织中 19 个代表性国家,对它们1990年~2010年文化创意产品数据研究发现:出口国的人口出生地多样性水平与文化创意产品出口呈正相关关系,出生地多样性指数每上升10%,出口增长4%,由此认为移民活动会对文化产品的出口产生促进作用。[4]
国内学者对文化出口贸易的研究经历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的过程。花建(2005)分析我国多个文化产品成功“走出去”的具体案例发现,科技与文化融合度、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出口政策与法律环境支持程度影响一国文化产品出口。[5]李怀亮(2008)对我国文化贸易出口结构分析发现,文化产品种类数、文化产业人力资本投入、文化资源积累影响出口产品质量,而科技水平影响文化传播的渠道与效果。[6]随着研究深入,曲如晓、韩丽丽(2010)运用面板数据,采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发现,贸易对象国经济规模、居民购买力水平、国土面积、科技应用水平以及和中国的文化距离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呈正相关关系,贸易对象国的贸易条件及与中国的地理距离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规模呈负相关关系。[7]张欣怡(2016)将“引力模型”中的文化距离与地理距离进行进一步探讨发现,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对文化出口贸易持续期具有显著抑制效应,且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两者间并不存在趋同性。[8]刘钧霆、佟继英(2017)对我国文化产品贸易出口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世界文化市场的需求变化是影响我国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出口产品结构这一变量对出口增加的拉动作用较弱。[9]李艳燕(2019)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从贸易便利化角度分析,结果表明:国际物流绩效的提高促进产品出口,互联网对于出口的积极效应尚处在起步阶段,双边经济的稳定增长、市场潜力为出口提供支持。[10]
通过对现有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贸易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产品出口现状及影响因素方面,其中出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水平、科技水平、人口规模、人力资本、资金资本投入是影响文化产品出口的供给侧因素,进口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居民购买力水平影响文化市场国际需求,属于需求侧因素,而两国间的文化距离、地理距离、文化认同感、贸易便利化程度则是双方进行贸易的中间因素影响着出口贸易的达成。笔者从我国国内与国外两个角度对影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文化出口产品进行分类,研究各类文化产品出口影响因素。
三、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概况
我国文化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十几年来,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2015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由345.34亿美元增加到1832.84亿美元,其中文化产品出口额由2002年的320亿美元增加为1685.07亿美元;2015年世界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5097.53亿美元,中国文化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文化产品出口的33.05%,成为主要文化产品出口国,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差额整体为正,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顺差,且顺差整体上呈扩大趋势。
表1 2002年~2015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由表1可以看出,2002年~2015年反映我国文化贸易开放程度的Open指数呈现出先上升后逐年下降的态势。具体来看,2002年~2005年,我国加入WTO后,积极融入世界贸易市场,并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得文化贸易的Open指数呈现出上升态势,2006年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GDP增速快于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的增速,Open指数呈现出下降态势,其下降并不意味着我国文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的降低。
从反映国际市场占有率的IMS指数看,2002年~2015年我国文化产品的IMS指数呈现出上升趋势,文化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文化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在稳步上升,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竞争力越来越强。
(二)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
我国是文化产品出口大国,从文化产品出口结构上看,设计类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类文化产品是我国当前主要的出口产品,以2015年为例,设计类产品出口占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72.6%,工艺美术品占10.3%,依次为新媒体制品(8.3%)、视觉艺术产品(5.3%)、出版业制品(1.9%)、表演艺术类相关产品(0.8%)和视听艺术类产品(0.6%)。
受国际文化贸易环境的影响,我国的视觉艺术产品和视听艺术类产品出口额在2007年出现大幅上升。从反映我国文化产品竞争力的TC指数看,我国设计类产品TC指数连续多年大于0.9,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工艺美术品和表演艺术类相关产品TC指数在0.8左右浮动,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出版业制品在贸易竞争中开始初具竞争优势,但视听艺术类产品的TC指数连续多年为-0.4左右,我国以电影、电视节目为代表的视听艺术类产品目前还处于竞争劣势。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出口的各类别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但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主要为工艺美术品与设计类产品,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出版类制品和视听艺术类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
(三)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目的地分布
从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目的地看,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2015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前十位的国家中发达国家占7个,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美国、英国和日本,但就发展趋势看,未来我国会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20.1%,高于对发达国家文化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8.7个百分点。
表2 2002年~2015年我国各文化产品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四、影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
(一)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文化产品出口的因素有很多,从我国自身角度考虑,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的人力资源与资本资源是直接影响因素,文化产品作为凝结人类智慧的创意产品,其核心价值就是产品中凝结的个人创造力和技能,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如果没有高素质文化人才对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创造,文化资源就只能是资源,无法转换成可持续的生产力,发挥其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文化产品的生产出口还离不开资本资源的投入,部分文化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会吸引大量资金流入。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政策会间接影响我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出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攀升,居民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文化企业、文化市场起到倒逼作用。国内市场的完善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吸引企业纷纷进军文化领域,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一国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鼓励政策会间接影响文化产品的出口,减税扶持政策有利于增加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减轻企业经营风险,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文化产品的出口不仅会受到本国生产要素与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受他国经济环境的影响。文化贸易是一种双边贸易,进口国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程度会影响我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出口,而进口国对我国文化产品的需求程度取决于他国居民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文化产品数量,具体来说,他国对我国文化产品的接纳度与兴趣影响购买意愿,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居民支付能力。[11]
(二)变量选取
基于上述对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分析和数据可得性考虑,选取了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作为被解释变量(Y),以我国人均 GDP(X1)、近十年来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前八位的国家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荷兰、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GDP总和作为我国文化产品主要贸易国GDP(X2)、我国文化从业人员平均工资(X3)、我国全社会对文化产业固定投资额(X4)、我国国家财政文化支出额(X5)、我国第三产业比重(X6)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分析。
(三)因子分析
在分析影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因素时,涉及了多个变量,这大大增加了研究问题的复杂性,甚至会出现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需要运用因子分析法,运用公共因子进行降维处理,使问题得到简化。首先将数据标准化,消除不同量纲,然后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
表3 KMO检验 和 Bartlett’s检验结果
由KMO检验可知,KMO值为0.7,大于0.6,可以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到两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8.198%,说明提取的公共因子较好地解释原始变量绝大部分的信息。然后,由旋转成份矩阵得出:
X1=0.876F1+0.462F2,X2=0.49F1+0.871F2,X3=0.854F1+0.512F2,
X4=0.841F1+0.518F2,X5=0.883F1+0.466F2,X6=0.823F1+0.521F2
公共因子 F1在 X1、X3、X4、X5、X6上载荷值很大,均大于0.8,公共因子F1主要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要素投入与经济状况,体现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状况;公共因子F2在X2上载荷值较大为0.871,公共因子F2主要反映我国文化产品贸易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它影响贸易进口国对我国文化产品的需求状况。表 4是我国2002年~2015年基于因子分析得分情况。
表4 2002年~2015年因子得分
由上述因子分析看出,表示我国文化产品要素投入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公共因子F1和反映文化产品主要贸易国经济状况的因子F2以及总体得分整体上呈上升态势,影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供给与需求因素总体上不断优化,值得注意的是,表示文化产品需求的公共因子F2的得分在2009年~2011年有所下降,这是由于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对文化产品的购买力与消费需求有所下降。
(四)多元回归
基于因子分析的结果,将不同类别的文化产品出口额分别作为各个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与反映文化产品出口供给能力的公共因子F1和反映文化产品需求的公共因子F2进行回归。模型一是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与公共因子F1、F2的回归分析,模型二是工艺美术产品出口额与F1、F2的回归分析,模型三是对视听艺术类产品出口额回归、模型四是对设计类产品出口额回归、模型五是对新媒体制品出口额回归、模型六是对表演艺术类产品出口额回归、模型七对出版制品出口额回归、模型八对视觉艺术类产品出口额回归。
表5 模型回归结果
通过上述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公共因子F1和F2对我国各产品种类的文化产品出口都具有正效应,促进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总体来看,F1前的系数大于F2前的系数,说明我国文化产品生产供给状况对文化产品出口影响较大,但对于不同种类产品,公共因子作用的大小不同,视觉艺术类产品出口主要受我国文化生产要素投入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而工艺美术类产品受国外需求影响大一些,这是由于工艺美术产品是我国主要文化出口产品,占文化出口产品总额10%以上,其中像手工艺制品、地毯、纸制品等位于价值链下游,产品附加值较低,主要采取“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且这类产品需求弹性较大,受国外市场需求状况影响大。由于模型三用因子得分回归并不显著,对其采取多变量的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我国视听艺术类产品出口的因素,得到如下结果:
上述研究表明,我国人均GDP、我国文化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第三产业比重会对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产生正向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有助于文化产品出口,但文化产品主要贸易国、全社会对文化固定资产投资、国家文化财政支出对文化出口额的效应为负,由于Y2为视听艺术类产品出口额,此类产品具有特殊性,属于核心类文化产品,主要包括电影、电视节目等,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发达国家其国内电影、电视制作流程较成熟,这部分国家多实行“文化例外”原则,对进口电影、电视节目有严格的审核与数量限制,往往会对我国视听艺术类文化产品的出口产生负向影响。至于X4所代表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Y2产生反向影响,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对视听艺术类文化产品的出口投资效率较低,没能充分发挥资本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对于文化方面的财政支出分为文化事业支出和文化产业支出两大部分,在文化部颁布的“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显示,目前,我国文化财政支出以面向文化事业部门为主,主要用于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设立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扶持传播民族文化的民族歌剧,开展戏曲振兴工程,相对文化产业来说,财政支出较少,且对企业投资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因而国家文化财政支出对视听艺术类产品出口产生反向影响。
五、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
我国是文化贸易出口大国,出口文化产品主要以设计类产品和工艺美术类产品为主,相对出版类制品和视听艺术类产品来讲,产品附加值较低,但我国各种类文化产品的出口整体上呈现出增加态势,这些文化产品主要销往发达国家,未来将更多地面向发展中国家。
从影响文化产品出口的因素分析,我国文化产业要素投入情况与国内经济发展状况会对文化产品出口产生较大影响,丰富的人力资本与资金投入有助于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良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市场环境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文化产品出口,其次,国外经济体的经济状况会影响他国居民对我国文化产品的需求,进而影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作为内因才是影响文化产品出口的关键。
(二)建议
加大产品生产中文化要素投入,提升文化产品的内在竞争力。努力培养文化创新型人才,提升文化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当前尽管我国文化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但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高素质且受过专门培训的文化产业从业人才可以发挥人力资本优势,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转换为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资源。
积极培育中小文化企业,发挥企业生产创新活力。当前资金不足是制约广大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版权质押作为广大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创新,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因此,政府可出台针对文化生产企业的相关金融融资支持政策,在防范风险的同时,降低相关文化企业融资门槛,鼓励中小文化企业积极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
鼓励科技创新,拓宽文化传播渠道。科技创新是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得传统文化资源被赋予时代魅力,与时俱进,对进口国居民产生文化吸引力。例如,春节档科幻类电影《流浪地球》用票房证明了科技与文化创新的完美结合,在海内外电影市场上获得一致好评与关注,打破以往“好莱坞”式科幻片的垄断,达到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极佳效果,将中国元素与中国故事搬上世界荧屏,有利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为进一步打开世界电影文化市场奠定基础。
积极深入当地市场,增强互联互通。当前结合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发展现状,政府应大力支持我国文化企事业团体走出国门,鼓励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与当地市场、居民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互联互通活动,积极开办商品博览会和“中国年”等活动,让更多的国外消费者了解中华文化,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借此机会鼓励我国生产制造商深入当地,了解本地居民的风俗偏好,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12]
积极开展“文化兴国”战略。一方面,在政策制定上,应优先发展视觉艺术类文化产品和出版制品这类核心文化产品,此类产品附加值高,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包含了对一国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创新,并且我国这两类产品出口竞争力在国际文化市场上还处于相对劣势,未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鼓励创新设计,将文化创意设计与传统文化产品相结合,例如故宫文创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此外,还应建立“创新奖励”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文化创意市场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