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战斗精神 砥砺过硬作风培塑有血性的新时代革命军人
2020-11-30李永泽
李永泽
内容提要:血性是军人克敌制胜的核心密码、永葆本色的红色基因。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自觉砥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大力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强化使命担当,培塑血性胆气,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热情和高昂的战斗意志。一要铸牢铁心向党的血性之“魂”;二要夯实敢打必胜的血性之“本”;三要凝聚坚韧顽强的血性之“气”。
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和平时期,绝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①《“学习践行强军目标,做新一代革命军人”主题教育活动教育要点》,载《解放军报》,2015-03-03。如果说“党性”是共产党人的根和魂,“血性”则是我军的脊梁、胜战的刀锋,是军人克敌制胜的核心密码、永葆本色的红色基因。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深刻领会习主席“军人还得有血性”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把血性“DNA”植入血脉,自觉砥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大力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始终保持旺盛革命热情和高昂战斗意志。
一、穿梭历史长河,品读血性魅力
血性,《辞海》里的解释是“刚强正直的气质和品质”。对于军人而言,血性既是胆量、胆识、胆略的综合反映,也是战斗精神的形象表达。习主席鲜明指出:“军人血性就是战斗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②《中央军委举行2018年开训动员大会 习近平向全军发布训令》,载《解放军报》,2018-01-03。纵观历史,一支军队要想克敌制胜,不能没有雄风霸气;一名军人要想横刀立马,不能没有血性胆魄。
(一)有血性是战胜强敌的制胜密码
军人要有血性,历来为兵家所推崇和倡导。我国古代兵法主张“合军聚众,务在激气”“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崇尚血性的传统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深刻内涵。三国时期,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其血气方刚、忠义勇武的精神特质一直为后世所推崇,被尊为“关帝”和“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抗金名将岳飞始终牢记母亲在他后背上刻的“精忠报国”4个大字,率领岳家军进行大小数百次战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赢得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名。岳家军之所以让敌人畏惧、被后人崇敬,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战有血性、打仗有狠劲。人民军队素以能征善战闻名于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战斗”,使革命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华大地;抗日烽火中,八路军、新四军官兵以“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英勇气魄,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800万国民党军队,用胜利的捷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90多年来,我军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气,也正是凭着这一独特的血性,我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敌、谱写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篇章。
(二)有血性是强军兴军的动力之源
如果把一支军队比作一个“生命体”,那么血性就是这支军队的“刚”和“气”,军人血气方刚、虎虎生威,军队必然能征善战、战无不胜。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南越军队为侵占我西沙群岛,派出4艘美式驱逐舰、猎潜舰,而我军南海舰队仅凭4艘小艇与敌对峙。双方交战后,敌我两舰一时擦舷而过,时间不过几十秒,而此时双方舰炮都发挥不了作用,紧急关头,我海军官兵就用手榴弹、机枪和火箭筒抵近攻击,最终取得击沉敌舰1艘、重创1艘、击伤2艘的战绩。正是靠着这种英勇无畏、渴望胜利的血性胆气,我军才会创造一个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进入新时代,强军兴军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备战打仗的练兵热潮蓬勃兴起,要求官兵必须发扬敢打硬拼、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在实战化训练中练胆气、练血性,练意志、练品格,不断培塑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的精气神。
(三)有血性是革命军人的不朽品牌
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血性,是人民军队用鲜血和生命浇铸的不朽品牌,也是人民群众评判合格军人的特有标准。血性之所以堪称军人之美,是因为它浸透着军人的热血和忠诚,饱含着军人的顽强和无畏。枪林弹雨中,我军官兵面对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义无反顾,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抢险救灾一线,广大官兵哪里有危险就冲向哪里、哪里有险情就战斗在哪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身有血性方称勇。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只有强化不怕苦累、牺牲奉献的意志,砥砺平时忘我、战时忘死的胆气,才能在强军兴军的伟大事业中勇立潮头、奋勇前行。
二、回望红色历史,透析血性内涵
军人血性就是战斗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69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讲话中指出,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习主席多次强调:“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千万不能丢。”①《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区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向各战区授予军旗发布训令》,载《解放军报》,2016-02-02。“两不怕”精神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的基本要求,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源泉。作为军人血性的核心内容,它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血性彰显军人备战打仗的使命担当
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使命担当。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我是一名军人,我真正的专业是打仗。”②《戎装小平:我是一个军人,我真正的专业是打仗》,载《中国军网》,2016-02-19。被人称为“常胜将军”的粟裕大将,一生痴迷打仗,即使新中国成立后也天天研究地图、摆兵布阵,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仍按照军人着装要求把衬衣、毛衣整整齐齐扎进裤腰。徐海东大将说,自己打仗有瘾,走路有瘾,就是没有官瘾。革命前辈这种“一日为军人、终身为打仗”的执着与担当,值得每名官兵认真学习。2008年,在汶川地震中,数十万抗震大军冒着频繁的余震威胁,毅然决然向灾区挺进,为战胜地震灾害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了尽早到达灾区,空降兵15勇士不顾恶劣气象条件和未知地形特点,从5000米高空奋勇跳伞,为抢险救灾赢取时间、把握主动提供了第一手数据。实践证明,人民军队的使命担当,一头连着家国河山、一头连着人民福祉。忠诚使命、献身使命,既是革命军人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更是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培塑血性胆气,就是要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只争朝夕、寝食不安的精神状态做好本职工作。
(二)血性折射军人愈挫愈奋的意志品格
“自古军旅多艰险,从来为武少安闲。”我军历来有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好传统好作风,一部人民军队的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迎难而上、征服困难的历史。在举世闻名的长征中,红军面临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没有后方、没有补给,“雪山皑皑寒入骨,草地茫茫无衣粮”,生活条件和战斗环境异常艰苦,但红军官兵“风雪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他们吃树皮、咽草根,爬雪山、过草地,渡天险、击强敌,以无比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异乎寻常的顽强毅力,纵横14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最终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在后勤补给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一把炒面一口雪,硬是靠着简陋的装备,打败了装备精良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守岛官兵,面对“地无三尺平、风无三日宁”的艰苦环境毫不畏惧,发扬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开始了建设海上长城的历史壮举,用血肉之躯铸造了享誉全军的“老海岛精神”。当下,很多官兵没吃过大苦、历过大险,骄娇二气有余,军人血气不足。“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培塑血性胆气,就是要在训练演习中积极主动严训实练、连续奋战,做到强度再大也不言累、难度再大也不退缩,坚决以顽强的意志和昂扬的斗志攻克各种难关;就是要在工作生活中,始终保持精神振奋、乐观向上,做到严寒酷暑熬得住、偏远闭塞耐得住、艰难困苦扛得住,在千锤百炼中加钢淬火、在耐压抗挫中成长成才。
(三)血性体现军人敢于亮剑的顽强作风
狭路相逢勇者胜。勇猛顽强、勇于胜利,是军人豪气胆魄最直接、最鲜明、最生动的体现。1935年5月25日,北上红军正奉命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可是,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红军将士只有几只小木船,如果用这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需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国民党部队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情急之下,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当即下达夺取泸定桥的指令。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后,昼夜兼行120公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交火。第二连22名勇士,在连长廖大珠的带领下,沿着枪林弹雨向东桥头扑去,丧心病狂的敌人在桥头点起冲天大火,企图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但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置生死于度外,一往无前,冲进火海,一举击退了凶猛守敌,胜利地夺占了大桥,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路。泸定桥一战,使红军勇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永远定格在了奔腾咆哮的大渡河之上。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培塑血性胆气,就是面对敌人,毫不畏惧,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就是面对困难,始终坚定必胜的信念信心,始终保持勇敢战斗状态和勇猛冲锋姿态。
(四)血性展现军人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
刘伯承元帅曾说,自打从军时起,我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古往今来,军人这个职业始终面对生死考验,而军人对待生死的根本态度,最能彰显信仰追求、体现精神境界、展现血性胆气。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烈火中严守纪律、黄继光挺身堵枪眼,等等,这些英模事迹如同一座座丰碑,无不彰显着英雄本色,展现出军人血性!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培塑血性胆气,就是面对险情临危不惧、面对强敌敢于“亮剑”,真正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三、强化使命担当,塑造血性胆魄
血性,是军人精神的“红细胞”,是军人品格的“标志符”,是我军由小到大、以弱胜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进入新时代,我军使命任务更加繁重,客观要求我们必须苦练军事本领、强化使命担当,努力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熔铸血性之剑、砥砺血性胆气。
(一)铸牢铁心向党的血性之“魂”
铁心向党,对党绝对忠诚,是人民军队最重要的政治品格,也是军人的血性之魂。要强化战斗使命引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习近平强军思想大学习大宣讲,学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纲要》,组织“听习主席的话、做习主席的好战士”讨论交流,深刻感悟统帅的“价值之问”“胜战之问”“本领拷问”,全面检视革命初心、入伍本心、打仗信心,提升能战胜战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要强化战斗信念支撑。邓小平的女儿一次问父亲长征时在做什么,邓小平答以铿锵简明的3个字——“跟着走”。实践证明,只有跟着走、跟党走,才会激发出高昂的战斗热情、才会将生死置之度外。新时代革命军人跟党走,首先要搞懂弄清“为谁扛枪、为谁打仗”这个根本问题,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错误思想,不传、不听、不信小道消息,做到平时听招呼、战时听指挥、关键时刻不含糊,确保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强化战斗传统感召。始终把学传统、讲传统、用传统贯穿到训练生活全过程,大力弘扬新时代“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老海岛精神”等革命传统,深入开展“讲战史、评战例、学战将、当战斗英雄”,引导官兵学英雄事迹、做英雄传人。要强化战斗典型示范。把典型作为物化战斗精神的“名片”。大力宣扬“英雄排长”李干、“一级人民英雄”秦建彬、“血洒南疆的一等功臣”李丰山等战斗英雄事迹,让官兵在耳濡目染中感悟典型魅力、陶冶情操,坚定走好英模成长之路、传承革命精神之火。
(二)夯实敢打必胜的血性之“本”
血性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平时练出来的。实践证明,军事训练这个“主战场”是催生官兵战斗精神的“主渠道”,军事训练越是坚持真难严实标准,就越能激发官兵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不畏强敌的战斗精神。要强化战斗环境磨砺。持续改进训风演风考风,坚持实打实地搞演习、拳对拳地搞对抗,瞄准实战化训练中的短板弱项,抓实抓好夜间训练、实兵对抗演练等重难点课目,切实使官兵在实战环境中摔打磨炼、砥砺品格,在生死考验中激发潜能、昂扬斗志,强化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战斗意志。要强化战斗心理砥砺。信息化条件下战争战场环境更加复杂,作战节奏更加快捷,敌我交战更加激烈,对参战官兵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把心理训练纳入部队军事训练计划,组织部队学习心理常识,加强心理防护训练,着力提高官兵不惧怕、不惊慌、不怯战、不畏缩的心理素质,使官兵始终保持处变不惊、沉着果敢的精神状态。
(三)凝聚坚韧顽强的血性之“气”
军人的血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日积月累、久久为功。要强化战斗口号鼓动。在用好“人脱一层皮、岛披一层钢”“天上飞过一只鸟、海上飘过一根草都要过过目”等传统战斗口号的基础上,抓住形势任务转换,及时提出简短有力的新的战斗口号,对于凝聚人心、激发士气能够起到显著作用。要强化战斗仪式激发。紧密结合任务进程,组织开展临战动员、誓师大会、立功创模大会等鼓动仪式,激发官兵闻战则喜、英勇顽强的战斗热情。要强化战斗氛围熏陶。发挥战斗文化点滴熏陶的独特功效,利用“坑道内壁、阵地休息区”等,征集战斗格言故事,创排战斗文艺节目,制作战斗橱窗灯箱,镌刻战斗标语口号,播放战斗歌曲录像;借力报刊广播、网络电视等传媒宣扬战斗事迹、胜战经验,坚定官兵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信念;利用任务间隙组织宣读“三信”,即:明天走上战场给亲人的一封信、亲人给自己的一封信、人民给自己的一封信,充分调动战士家乡、家庭、家人的力量,让官兵在多维培塑中催生战斗热情。要强化战斗情谊凝聚。利用“战斗间隙”深入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引导官兵打开心扉、解开疙瘩,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发挥政策优势,协调解决官兵后顾之忧,特别是要解决好军人子女教育、家属就业等现实困难,创造拴心留人良好环境,用浓浓战友情谊融洽官兵关系、凝聚战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