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中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供给研究

2020-11-30

现代交际 2020年21期
关键词:供给话语思政

刘 琳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话语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媒介,发挥着思想交流的作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积极创新教学话语,能够提高课堂亲和力,发挥教育信息传达的功能效应,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立德树人视域中,如何通过教育者的话语传播,实现话语的有效输送与供给,成了亟须探讨的问题。

目前话语“意义危机”现象蔓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需要从教学语言的视角进行转变,做好思政教育立场、态度、观点、情感的有效渗透,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把握主导性和主体性原则,厘清思政教育的话语空间和话语博弈,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在话语的有效输送与供给中不断反思与实践,从而满足大学生更加突出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心理期待与价值认同,形成有层次、有文化的教学引领。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辩证关系

1.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供给的内涵

话语是传输情感的具体语言行为,它源自现实生活,凝结思想交流的感性与理性认知,也是思想与语言的交融。话语供给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支柱,在大学生思想动态不断的波动下,如何调节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根基。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历史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亟须转型升级,针对受教育对象的规律特征,将内生性、抽象化的思政教育理论以生活化形式输出,这就需要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采取针对性的教学语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话语需求,实施温度、厚度、深度相结合的教学供给,让学生摆正心态、思想、立场,以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

2.教学话语供给的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是知识传递的主渠道,即使在新时代“互联网+”时代,思政课堂建设依然是主旋律。高校思政教师在着手德育渗透的工作中,需要掌握教学话语供给的特征,并将其作为教学的抓手,充分发挥语言交流沟通的载体优势,有机整合与调适教学语言阐释,确保思政教学知识内容、价值观念的高效吸收。一方面,思政教学理论过于抽象,很多教师教学话语缺乏亲切感,仍延续逻辑推演式的授课模式,导致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师生的距离被无形拉开。新时代教学话语供给凸显具体化的特征,思政教学要有针对性,结合新媒体话语的立体式冲击,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重塑,确保思政教学内容触手可及。另一方面,立德树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教学话语供给需要在专注群体特征的基础上,发挥教学语言的个体生动性特征。只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价值观标杆,从现实世界中获取真、善、美的感动,才会自觉地参照价值榜样并与自身对照,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3.思政话语体系的关联

做好思政教学话语供给,一定要理清其内在的辩证关系。首先,在创新与守旧中,高校思政课话语不可盲目地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尤其是要避免出现不经考究的否定和消解行为;而是要通过理性思考与逻辑推理,在传承优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思想观念、话语方式的衍变,不断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完善话语体系。其次,在思政话语供给内容与形式中,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认清内容决定形式的哲理,在教学话语形式的创新过程中,采取通俗化、形象化的手段做到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深度解读抽象理论,又要做到不能绝对化,辩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思政教学的主体是广大学生,只有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提升学生的话语权。为此思政教学中要注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衡与转化,既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要让学生尊重教师并欣然接受。

二、高校思政教学话语供给面临的压力

1.话语内容的逆差性

目前高校思政教学话语内容存在一定的刚性特征,具体表现在知识层次和范畴位阶两个方面。而大学生话语表达和接受习惯与高势位话语存在对接不匹配的现象,话语结构失衡状态极易引发对撞话语信度、效度、“温度”出现问题。首先,部分教师话语内容难以保持一致性,话语内容的凝练意识以及理论转化能力不足,存在话语空洞的现象,造成话语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下降。其次,在现有高势位话语内容框架下,思政教育目标往往表现出高阶的特质,然而现有教学话语供给缺乏对大学生的针对性设计,面对微观、具体、多变的学生群体,造成目标疏离与话语内容的对撞,学生吸收与接纳效果不佳,思政教学话语效度随之降低。最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缺乏话语温度,教师专注于理论性和概括性的知识讲解,而学生期待生活化、直观化的教学。话语亲和力的不足,将会直接造成话语的衔接断裂,进而间接影响对撞话语信度以及对撞话语效度。

2.话语形式的异质性

根据不同场域教育主体探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存在显著异质性特点。在多种“异质”话语的干扰下,课堂话语转换力受限。一方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话语的生成方式各不相同,有来自民间和网络的生活话语,还有官方的职业或学术话语。这些话语都与各自的利益、兴趣和价值相关。随着网络传媒话语的兴起,话语内容更加多元化,异质话语的互动与融合更加显著。反观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规范的话语形式比较突出,忽视学生主观需求,缺乏对大学生认知趣味的迎合,教育话语对话陷入僵局。另一方面,在不同意识形态输出的背景下,国外社会思潮的异变,时时会以新兴网络媒介进行渗透,面对话语博弈与对抗,教育者需要增强话语转换力,明晰异质话语形式属性,避免被错误价值观念所裹挟。

3.话语语境的负面性

大众传媒时代,话语语境的负面性如同一把“双刃剑”,倒逼传统话语内容、空间和情感模式进行变革。其一,教育主体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多元诉求,将富有感召力的话语内容带入课堂,提升话语吸引力的认同度。其二,增强话语有效供给,在话语空间转移中尽快占领高地,进而延展话语空间。其三,克服原有的“钝化”与疏离式的话语供给,规避负面环境因子,基于规范的内生动力和情感共鸣,摆脱话语语境的负面影响。

三、创新高校思政教学话语体系的原则

1.导向性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应该做好话语权导向性供给,在立德树人的指引下,坚守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发挥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优势,在思政课话语供给中产生政治性和导向性效应。

2.思想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还需恪守思想性原则,在坚守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历史性和现实性。正确处理重大现实利益关切事宜,注重逻辑性,避免只顾眼前利益,确保高校学生在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保持理性的价值观。

3.通俗化

为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教学,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必不可少。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要呈现出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的转变,全面坚持通俗化的理念和原则,将教学话语与学生生活实际全面协同,力争呈现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4.中国化

提高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自然对接,将语言符号与现实形成合力,用中国的话语体系阐明马克思主义,保证基本政治方向,实现对学生整体的有效传播。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气派的话语供给模式,深入浅出地阐明思政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想、意志、信仰与态度的内化,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立德树人视域中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供给研究

1.不断优化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供给要彰显“灵魂”,依托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及整体视域。思政教师要用透彻的学理分析抓住学生的痛点,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升其理论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融会贯通地找到矛盾的形式,形成凝练化的大众语言,让学生信服真理,真正受益。与此同时,思政教学要彰显话语“底蕴”,使话语彰显文化厚度,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体系,发挥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打造独具特色的优质话语资源。思想政治工作要精准回应学生的期待,汲取时代新鲜词汇,使话语表达彰显时代性;针对学生的疑点、难点,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提高课堂质量和水平。此外必须最大限度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力争话语处处体现关怀和温度,便于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要真情流露,了解、熟悉各种网络热词,实现优质话语供给,提升思政课号召力和感染力,巧用趣味化语言,增强话语的可接受性,进而收到润心塑魂的效果。

2.强化思想引领的主导性

在立德树人的大思政教育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主动寻求对策,采用新举措,助力话语的传播力度。首先,要强化思想引领的主导性,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挖掘,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避免脱离实际,全面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其次,创新话语表达形式,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避免单向灌输,改变以往刻板生硬、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避免套话、官话。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现有教育话语进行改造,创新话语表达形式,打造接地气的话语语体。最后,加强高校思政宣传组织、党团支部及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思政课改革创新方案,制订有效的应对方案占领网络虚拟平台。以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为宗旨,从全局出发开展安全方位系统建设。以大学生的认知导向为根本,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规范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做好舆情监控预警机制布局,形成合法、合理、合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有效的话语转换与供给

师生是思政教学课堂的双主体,在课堂话语的任务规划中,需要在主体间搭建桥梁,利用均衡有效的话语供给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教师需要掌握学生的话语需求,致力于构建供求平衡的关系,针对共同话语的缺失现状,设置共同议题的话语空间,从深层次分析话语主体间的可通约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点、思维,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了解学生的话语使用习惯。做好教材内容与学生诉求的衔接,实施共同在场的可能议题,避免把学生强行纳入错误的话语空间。深入理解话语转化的逻辑关系,根据学生所处的现实语境实现抽象化、符号化话语供给的具体性诊释或转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学生的各种话语预设,通过设置共同议题,有步骤有计划地对话、协商与互动。为此,语言表达方式要力争生活化,善于应用提问、质疑、设问等手法,在激发学生对话积极性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课堂文化,完成知识、理念、价值与意义的深度传播。

五、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牢牢把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优势,从多种社会因素与权力因素角度出发,从乏力和疲软的话语权危机中看到机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树立话语权威解决话语意义危机与困境,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彰显思政课存在的价值。为此,高校要摆脱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束缚,统筹兼顾思想政治话语的正当性,加强思政课的研究型实践比重,从更广阔的视角进行有效合理的辩护,成为有主见的教学决策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猜你喜欢

供给话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