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问题的应对策略
——基于社会支持的分析框架

2020-11-30王孝雪

现代交际 2020年21期
关键词:辅导员社交大学生

王孝雪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34)

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网络传播的影响,虚拟网络空间中沟通的便捷性、匿名性、平等性等特点,契合了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成为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常态”。但与此同时,伴随网络交往的深入,网络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高校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发展的同时趋向于交往“符号化”、交往价值理性缺失、交往行为失范、人际交往能力缺失等特点。基于此,笔者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校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问题进行探究,以掌握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问题表征,通过社会支持构建分析框架,来探究高校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应对策略,进而革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式和模式。

一、基于数据分析的高校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400名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72份,有效回收率为98%。随机访谈选取了46名高校大学生,11名高校辅导员。

1.对网络社交自我知觉方面的分析

经过调研,有86.3%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在网络交往中更自信,有85.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交往中的群体使其产生了归属感,有70.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交往中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有87.9%的大学生选择向网友表达自己的态度,有61.2%的人认为自己在网络上更招人喜欢,有63.1%的大学生在现实伙伴和网友面前展示的是自己的不同方面。网络社交自我知觉体现了高校大学生个体在网络社交情境中对自己社交状况的主观评价,相较于现实社会人际交往,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因其所具备的隐匿性、匿名性和个体特征的隐藏性等特点,使高校大学生更易获取人际交往的满足感,找到强烈的归属感,产生高自尊的网络感受。在随机访谈中,大部分高校大学生表示“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自己的各种信息都可以进行规避性的隐藏,无论自己在现实生活状况中的实际表现有多一般,也能在网络社会中收获一大批粉丝”。

2.对网络自我暴露方面的分析

调研数据显示,有89.1%的高校大学生认同相较于面对面的交流,在网络中更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有87.7%的高校大学生愿意向网友表露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87.6%的高校大学生会和网友分享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88.3%的高校大学生愿意表露自己的个性特征,有83.4%的高校大学生更愿意将自己的事情向网络上的陌生人诉说。同时,有68.8的高校大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向陌生人表露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情况,有66.9%的高校大学生表示自己不愿意向网友袒露自己真实的身体特征。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在相对安全的“陌生”情境下,为了形成和维持良好印象的情况下,有选择地呈现个人信息。比如高校大学生群体在网恋过程中,会刻意美化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但往往会陷入“网络奔现见光死”的境地。

3.对网络人际关系方面的分析

调研数据显示,有70.4%的高校大学生表示网友是其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只有30.2%的高校大学生表示,可以和网友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同时有74.8%的高校大学生认为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是肤浅的,虽然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但是不能建立牢固的人际交往圈,更多情况下,网络成为向陌生人诉说自己压力,找到心理存在感的重要途径。在对辅导员的访谈过程中,也了解到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女生处理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偏弱,比如宿舍矛盾,于是秉承不说就不会出错的原则,把自己与舍友或同学隔离开,反而在网络上结交一些朋友,但也只是在交友平台上,交到可以倾听自己真实想法的替代品而已。

4.对网络交往依赖方面的分析

调研数据显示,有93.1%的高校大学生表示自己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上网聊天或者上社交网站查看留言,有94.3%的高校大学生表示自己会花大量时间上社交网站,有87.9%的高校大学生表示,每天不得不下线或者离开社交网站时,自己都会感到不舍,有84.3%的高校大学生表示,自己曾多次控制或减少自己上网的时间,但都没有成功。上述情况也在一定情况下说明,网络社交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产生不可舍弃的依赖感。在对高校大学生的访谈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说法“虽然知道网络的虚拟性和不可靠性,但自己还是沉迷于网络带给自己的自由感,在网络交往中,自己可以没有任何顾虑,没有任何拘束”。

二、网络人际交往的原因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高校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可以看出,网络空间给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其认为相对安全,可以暴露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可以展现自己日常生活中完全不同的方面,也可以获取在日常生活中不曾有的高自尊感等。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甚至出现沉迷网络,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缺失的情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高校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状的原因,以期从社会支持的分析框架来构建问题的解决办法。

1.学生主体:网络社交契合其心理需求

高校大学生之所以越来越认同网络社交,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网络社交能很好地契合高校大学生的情感、思维认同、个性表达等的心理需求。高校大学生脱离高中强束缚的生活状态,转而进入生活和学习需要自我管理的状态,会出现茫然、无助的烦躁情绪;同时在高校环境中建立的“熟人环境”满足不了自己情感需要的情况下,就会将自己的社交转移到网络上,以实现快速的情感表达和慰藉。在访谈中,一名女生提到“到了大学以后,我还是比较刻苦学习,对自己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但是舍友不理解,觉得大学学习已经不是很重要了,所以就会孤立我,有时候烦躁的时候,我就会和网友聊天”。同时,高校大学生因为网络接触的信息比较多,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但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从众心理,自己的思维得不到认同,为了获取社会认同,会在网络上寻求沟通的渠道。此外,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个性差异很大,为了实现对于自我的认同,常常会借助“朋友圈”发布自己的各种情绪、见闻等等。

2.高校主体:缺失教育话语权

在和辅导员的访谈过程中,一位辅导员提到过一个案例:班级中的一个男生,在网络上结实了一名陌生的网友,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就落入对方设下的陷阱中,在其诱导下,背负债务。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于网络思想政治的相关教育还远远没有到位,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存有缺失。同时,高校网络思政的教育主体还是以辅导员为主,其他教育主体存在缺位。可是在对辅导员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很多辅导员表示,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有导向性的教育实践与活动,还是少之又少。很多时候,工作的重点更多地倾向于要求高校大学生不发布、不散步不当言论,以及讲解一些被诈骗的案例而已。可是,对于当前信息爆炸的社会,高校主体应主动积极承担在新媒体时代自己的责任,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网络人际交往的建构。

3.父母教育:主动性的干预匮乏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从众心理影响,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学业教育和兴趣教育,而对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则关注不多,最多也就是说说,如和同学搞好关系、别老玩手机等。但是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则提到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情况下,子女进入大学后,开始独立使用手机,对于在网络中与人交往应该注意的问题或应该警惕的事情主动干预得更少。在与高校大学生访谈过程中,很多高校大学生反映到“家里是农村的,父母对于网络上的信息不是很懂,所以平时不会干预我在网络中的人际交往”“父母很少询问我在网络中结识的朋友或平时关注的网站有哪些”。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父母作为子女教育的责任主体,也应该反思自己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如何主动引导,正确指导子女在社交平台和网络场域中的人际交往。

三、社会支持为分析框架的应对策略探究

探究高校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问题的重要原因为,首先,摆脱网络交往依赖状态,避免高校大学生交往价值理性缺失,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仅仅被文字、符号所代替。其次,唤醒高校大学生交往主体间性意识的缺失。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需要提高自己对特定观点、思想及文化等的判断力,避免被不良言论或观点、看法所左右。再次,也是倒逼高校网络人际交往相关内容的完善,尽快补齐人才教育过程中的短板,实现教育因时而动,应势而造。最后,也是借由高校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督促互联网行业相关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1.自我支持

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人际交往的重要主体,积极实施自我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故首先要培育高校大学生在网络道德世界的自律人格。网络环境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身角色和身份的隐藏,但高校大学生必须清醒意识到,自己在网络实践境况中,必须具有自律意识,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确自己在网络交往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既不做虚假信息或不良信息的传播者,也要做到有鉴别信息的能力,不能不假思索的偏听、偏信。其次,当前高校大学生年龄开始趋向于“00后”,这一群体的特点是较为敏感,很希望获取外界的认同,但总觉得现实中的交往不能满足这一心理表征,所以网络交际成为自己人际交往中的重要部分。故对于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更重要的是厘清现实与网络之间的区别,明晰社会实践活动还是需要在社会现实活动中实现,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应被重视,并好好经营,从而实现自我革新。

2.高校支持

高校在新媒体网络时代,需要掌握校园网络话语权,目的就在于完善高校网络人际交往软环境。首先,高校需要将新媒体技术与校园文化相融合,采取形式各样的方法,对每日时政有态度、有观点地表达出来,从而引导大学生有正确的义利观。当前各大高校正处于创建辅导员网络文化工作室的阶段,在创建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校的特点或各院系与学科建设的特点,创建有特点、特色的网络文化工作室,从而引导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同时要鼓励师生主动参与新媒体网络互动中,关注适合自己的平台,丰富自身的课外知识活动,结交各类朋友,为高校人际交往软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还应完善网络交往类的相关课程体系,鉴于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给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带来的问题,网络交往相关的课程也应该出现在大学课程体系中。

3.家庭支持

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尤其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其思想在还不成熟的情况下,父母在日常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思维中应当注意对子女的影响及引导。在日常沟通过程中,应该讲清楚、说明白在网络交往中更应注意自己言行的原因。同时父母还应在子女面前展示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子女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避免高校大学生因家庭原因产生孤独感、抑郁感、自卑感而沉迷于网络。此外,家长还应在人际交往中为子女做出表率,注重培养子女的责任感。网络环境中虽然可以对自身身份有所隐藏,这使得一些高校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违背伦理道德和责任感缺失。故良好的榜样作用,可以使子女养成尊重他人、平和交往的关系。

4.社会价值引导

当前社会主流价值引导是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社会而言,有责任和有义务为高校大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意识形态。如何梳理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西方各种思潮的关系,是社会亟须思考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可以通过微博等新媒体的手段,联合“微博红人”,借助名人效应,在理清多种关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多元文化关系同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辅导员社交大学生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