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浅析
2020-11-30杨焱婷
杨焱婷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喀什 844000)
“丧文化”是按照以退为进的“丛林法则”,主观上拒绝批判力和行动力,采取自我指认与自我标签化的形式,表现出夸张而又廉价的退缩型人格[1]。它在“80后”“90后”网民,尤其是青年群体中引起广泛共鸣,产生极大影响。它的文化生成的背后原因是值得研究的,其传播的危害也是值得高度关注与提防的。
一、概念解析
“丧文化”是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又称副文化,是指与主流文化相对的那些非主流的、片面的文化表象,在主流文化和综合文化的共同背景下,在某一地方或专属于某个团体所特有的固有看法或生活方式[2]。这种亚文化不只是包含与主流文化相通的价值与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特有的成分。“丧文化”是互联网时代的亚文化的缩影,它反映出如今“80后”“90后”的思想特质和普遍焦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新时期青年人的心态和想法。
二、生成原因
(一)经济原因:物质资料的富足化导致思想观念的开放化
经济富足之后人们就会自然地要求思想自由和精神富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以金钱来购买短暂的快乐,打发无聊的时间,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与寂寞。还有一部分人通过刺激的电影、音乐或与陌生人聊天等来填补内心空虚的漏洞,可是激情过后是更大的空虚寂寞感扑面而来,令人窒息。精神是人的心理感受的升级化,它是以实际和思想的内容为支柱的,人如果精神空虚,那就会像行尸走肉,没有内涵实质、没有精神信仰。精神上的空虚会慢慢使人内心世界的结构瓦解,使人陷入非现实中,以歪曲的双眼对待己方和他人[3]。精神空虚会随着环境改动呈现出传播性,部分人的精神空虚会形成另一些人的比较和效仿。人若是不能赋予自己生命以明确的目标,就会精神空虚。精神空虚致使人的精神层面陷入历史的规律性,那就是盛极而衰。每个时期高度发展之后,人们就会陷入精神空虚,寻求精神刺激的事情频发就不足为奇了。在文化的结构中,如果人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会陷入精神的空虚。器械和科学的发展相对于人有了部分代替性,使人在社会中丧失自我和价值感,随之陷入迷惘[4]。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度重视,过度依赖,认为物质价值高于精神价值,这些都可能导致精神空虚。
(二)社会原因:生活选择的多样化导致精神追求的多元化
随着网络和文化建设的发展,外界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追求也会相应地丰富起来。原有的价值法则在其生活中的合理性逐渐消逝,由此产生观念冲突及价值选择的不确定性。在价值观念失衡的情况下,由于缺少价值准则和现实价值判断的继续指引,更容易堕入茫然失落、选择困难和精神荒芜的迷惑急躁的情绪中难以自拔。同时,高度的精神信仰热情会慢慢消退,思想基础也日渐消失。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流行文化的广泛传播,尤其是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流行文化,非常容易侵入青年学生的心中,使他们沉湎于平庸的文娱和枯燥的消遣当中而乐不思蜀[5]。同时,流行文化颓废、随意、自由、虚度的生活方式也耗损了青年学生对高层次精神向往的激情,更多地注重表层追求以及物质、感官上的满足。
(三)个人原因:社会竞争的剧烈化导致内心压力的平和化
当代青年拥有较强的自尊心,不愿意将挫折失败的一面向他人展示,只好以表面平和的姿态聊以自慰,进行消极的自我保护。青年人面对现实的无奈、学业和就业的压力,进入了一种低欲望状态,对周遭一切失去兴趣与激情,面对压力也愈加平和与消极对待。如今社会压力大,许多年轻人消磨时光。这类人即使知道自己在“虚度光阴”,但还是缺少改变的想法。为什么年轻人更容易自暴自弃?第一是为学业和就业问题问题。如因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常常换工作,导致长期累积悲观的自我认知感,充满颓废情绪。第二是健康问题。孤独、焦虑、恐惧、否认、急怒、挫折、疏离、沮丧等充斥在青年人周围,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情感和健康。第三是财务问题。当代青年人的普遍特征常常表现为“月光族”“负二代”“以债养债”等。第四是感情问题。多愁善感,钻牛角尖,遇事极端等是现代青年人对待情感的普遍特征。现代年轻人在感情观上对感情的评价和衡量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第五是家庭问题。愈来愈多的家庭出现,如婚姻暴力、伦理破碎等问题,青年人因此而不知所措。这些来自家庭、社会等的重重压力让自尊心较强的青年人更倾向于消极应对、颓废处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造就了所谓“丧文化”诞生的土壤。
(四)时代原因:成长环境的特殊化导致处世法则的自我化
当代青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思想活跃、对新事物非常敏感,但由于成长环境较为优越,生活经验缺乏、社会阅历不足、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加之受到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去中心化思想的影响,部分青年学生抛弃了人生的理想目标与追求,丧失了社会责任感,出现了功利意识泛化、价值取向错位等现象[6]。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生于我国经济高度繁荣、物资充足的时代,从小过着非常安逸和优越的生活,缺少艰苦奋斗精神的认知,认为现如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根本不需要艰苦奋斗,只要享受生活足矣。另外,个人本位主义也是当代青年人面对现实问题的一大表现。个人主义极端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重视将一切个人利益作为生活标准和出发点。这种思想意识只追求个人满足和心态舒适而不顾及外部环境事态发展,将自己置于一种“独善其身”的状态。
三、后果表现
(一)对社会:主流价值认同的弱化与精神根基的动摇
在互联网时代,“丧文化”的流行有其所特有的存在合理性和心理误导性。第一,互联网上的各种表现说到底依然是客观现实的折射。就当下时代来说,互联网的影响会使个别青年的负能量汇集发展成群体焦虑。第二,“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会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发挥作用,就一定要占据讯息阵地、争夺信息主动权,对于高校互联网素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高等学府改进互联网文化课程与传播互联网思想文化理论,树立正确的价值意识。本是朝气蓬勃之人,却呈老牛迟暮之态,当互联网加重了这类状况的扩张,就亟须引起重视,并选择一定的手段和应对方法。假如不能深入领会其中隐藏的巨大风险,及时切断“丧文化”的传播途径与来源,指引青年人远离“丧文化”的危害,故步自封,就会付出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
(二)对个人:个体之于外界的疏离与自我丧失
“80后”“90后”网友是“丧文化”的主要受众和重大传播群体。青年网友喜欢用“丧文化”进行情感宣泄和精神解压。尽管他们未必完全认同颓废、麻木、虚无主义的无目的性,但占据青春吸引力的负面能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青年网民的成长道路和未来发展。“丧文化”主张采取消极逃避的方式,可能导致青少年抗压能力差,竞争意识淡薄,缺乏进取精神,影响青年网民的成长轨迹,从而在心理上抵制与外界的交流,造成主观上的孤立。由于被控制与被评判,以及被动性的后知后觉的顺从与屈服,青年的真实自我就这样一点点丧失,就像是身体的某部分失去了机能,感官从自身抽离一般,会表现为无法认识镜子中的自己,面临压力和危险境遇时感到无力、心理创伤、身体伤害以及无归属。主体意识不能连续成形,自我感就会模糊;一旦整个自我丧失,在遇到更大的生命问题时,就会过度混乱,自我也会失去跨越和应对生活挫折的能力。
四、应对路径
(一)社会层面
1.线上线下联动文化建设,建构主流价值参照群体
“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既有社会因素,也有网络因素,教育应注重线上线下的共同协作发展,切实关注青少年群体最关心的学术和工作问题,确保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正确引导和妥善处理问题,利用教育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便捷沟通,加强对商业和文化行为的管理,及时引导和纠正社会文化中的极端倾向,为青少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7]。在传播方式方法多样化、浏览方式碎片化的时代,媒体一定要驾驭舆论的主动权,发挥“嘴巴”“眼睛”“耳朵”的协动作用,构建新闻话题新格局,提升媒体核心竞争力。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方式、社会的议论生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信息传播形态日益灵活多样,但人们的需求并无变化。在信息发布中,媒体不可断章取义,恶意揣测事态发展的主导权。
2.完善公平机制,破除阶层固化
社会学把因为经济、政治、社会等造成的、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一个有正常阶层活动的社会是流动的社会,如果各阶层之间流通受阻,就会产生阶层固化,由此导致社会活力降低,社会风险增长。我国社会的阶层流动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出固化趋势,妨碍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国梦的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大家共同的理想。深化改革、增进机会平等已成为重中之重。我国的社会活动既包含不同地区之间的横向活动,也包括工作角色、收入方面等的纵向流动。如今,很多举措如鼓励我国实施公共创业人民的创新,改革户籍制度,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等方面,都基于公平,以提高社会流动性。
(二)个人层面
1.提升主体精神流动性,积极树立正向价值观
应对“丧文化”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我们应该以加强互联网修养教育为根本立足点,以建立正确的互联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要抓手。学生不只是被动需要学习的,而且是要独立自主和富有创造性地主动去学习的,青年更是如此。主体性的对立面是被动性。被动的人在就业和学习中就很容易全盘认同、屈从,甚至逆来顺受,碌碌无为,无主见,无勇气,不去思考,随遇而安;而有主体性的人则完全不同。在规矩面前,在前提许可的范畴内,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运用自身的能力;这类人不盲从,不纠结、不依赖他人,敢想敢做,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发展青年一代的主体性,就是要让青年人的生动活泼,主动性本能得到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引导青少年树立以方向选择、真假鉴别、是非分明、善恶判断为主体的网络素养和能力,引导学生基于正能量的网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网络信息做出独立、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错误影响和不良影响。
2.挖掘个人价值,提高自我塑造力
固有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易使人产生出思维惯性,为人们营建出一种思维安逸的假象,吞噬自我想象的生命力。查找和识别个人的弱点,努力改变这些弱点,把缺点变成优点,则可提高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将个人融入社会,客观地认识不同事务、不同圈子、不同阶层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在熟悉世界的同时,提升和健全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自我的价值。诚然,在事态发展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降低自我要求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达到产生与提升自信的目的,但一味地降低要求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收到的效果。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一个人最大的快乐是自我实现,这个实现是需要价值做支撑的。因此,青年人需要学会主动提升自我价值。悲观抑或是乐观,希望抑或是绝望,青年人思想上的这种决策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激励,也有可能会阻滞我们进步。在当今社会中,青少年首先要确立理想与目标,确定人生的意义,其次要在工作学习及奉献中制造价值,兑现价值,要踊跃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等实践,要超越小我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努力学习、雕琢自我中走向成功。
五、结语
“丧文化”的诞生和风靡,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独特表现,它凸显出如今青年的某些负面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青年一代正逐渐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强化社会责任感,以消解当前“丧文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