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PBL在《运动学》实践课教学效果探究

2020-11-30吴茂东苏清伦

现代交际 2020年21期
关键词:运动学实验组资料

吴茂东 苏清伦 陆 飞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以问题为中心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问题导向的学生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最早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在提高学生辩证和实践能力上具备优势[1-2]。《运动学》为康复专业二年级基础核心课程,其实践课采用传统教学难以培养学生思辨和实践能力,开展传统PBL教学往往出现搜集资料盲目,讨论空泛、冷场等情况和问题[3]。

近年来,网络化PBL(web problem-based learning,WPBL)学习随着网络化教学的发展而出现,其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和搜集效率高等特点[4]。本研究试图改变《运动学》实践课教学现状,探究WPBL对康复专业《运动学》实践课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对照方法。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康复治疗专业2017级58名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以2018级60名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为实验组,采用WPBL教学法。两组学生均为首次接触《运动学》学习,组间性别、年龄、教学基础组间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对于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已知情同意。

(二)教学实施

选择华夏出版社《运动学》第二版(刘克敏、敖丽娟主编)进行教学,共30学时,每次课3学时,每周1次课,共10次。教学标准参照本校2017年8月修订的《运动学》教学大纲。本研究选用相同的授课教师和内容,仅对实践课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传统教学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首先借助PPT梳理知识点,列举并分析日常生活或临床上常见运动损伤或运动障碍,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梳理重点、难点知识。每次课前一天组织学生自修预习相关知识,时长2课时,期间教师予以口头督促并进行答疑。课后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并上交,教师评价教学效果。

2.WPBL教学法

实验组采用WPBL教学法。本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课前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资料搜集和学习,课堂中围绕问题讨论并内化知识。具体流程概括如下:

课前准备:首次课前,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4—5人并选举1名组长。授课教师课前撰写PBL教案,以临床常见运动损伤或运动障碍为主题,课前以会议形式确定教案可行性。同时,教师课前依据教学目标制作微视频,每个3—5分钟,共5个,内容为关节解剖组成和运动学定律等基础知识。连同文字资料、图片等上传至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微课学习平台。课前一天,学生以小组形式学习网络平台知识,时长2课时(80分钟),其间教师进行答疑。

课堂实施:教师给出问题,由组长确定组员分工,统筹组员进行分析讨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资料搜集、汇总。为确保课堂信息搜集高效,授课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将运动损伤或障碍的表现、病因、代偿机制作为重点问题讨论,确保讨论方向不偏倚。小组讨论结束后将成果制作成PPT并上台展示,教师对各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带领学生系统化复盘讨论流程,梳理重点难点。[5]

课后总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完善汇总并上交,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并进行相关考核进一步评估教学效果。

(三)教学效果评估

1.实践课即时教学效果

每次实践课结束后立即进行测试。采用网络考核,评分由一位指定的不参与教学的教师承担。测试内容分理论掌握和病例辨析。每次测试时间20分钟,共10次考核,满分各为50分。

2.问卷自评

考试结束后分别向2组学生发放不记名问卷,现场全部收回。问卷内容涵盖5个维度:讨论氛围、讨论效率、资料查阅、辩证分析和知识运用。调查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值为0.928。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能力非常强为5分,比较强为4分,强为3分,一般为2分,差为1分。

(四)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考核成绩

实践课即时考核成绩显示,与对照组比,实验组理论掌握、病例辨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期末考核成绩显示,实验组期末综合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问卷调查结果

两组发放问卷回收率均为100%。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实验组在查阅效率、讨论氛围、讨论效率、知识内化、辩证分析和知识运用上自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三、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推动“医体融合”事业的发展,社会亟须一批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康复治疗师。康复专业本科教育为四年制,《运动学》是二年级专业基础课程。当前国内大学院校《运动学》实践课教学多采用“填鸭式”授课教学,知识点复杂、内容抽象,改善教学方法愈发迫切[6]。

PBL教学法主张借助问题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增强学生批判式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随后PBL教学模式也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激发内在驱动力[7]上更具优势。目前在康复专业开展的PBL教学也证实上述效果[8]。刘苏等人将PBL应用于《运动学》实验课教学,发现PBL可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增加教学趣味性。然而,该团队亦发现,在PBL教学中,学生存在讨论缺乏主动性、讨论内容空泛和知识面欠缺等问题。主要原因是低年级学生长期接受传统教学,缺乏资料搜集和讨论能力,专业知识欠缺,对病例相对陌生,难以做到举一反三。这些因素均导致PBL教学法在《运动学》实践课中教学效果欠佳。

WPBL是PBL的网络化延伸,可提高资料搜集效率,降低讨论沟通成本[9]。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采用WPBL教学后,学生《运动学》理论掌握、病例辨析的即时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这表明,WPBL可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辩证分析能力;问卷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辩证分析和知识运用方面自评得分高于对照组,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教师引导的层层递进式提问,可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网络平台具有“记忆性”,学生可反复使用微课的学习资料,亦可复盘课堂讨论流程,提高复习效率,降低时间成本。

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应用WPBL的教学中,学生对查阅效率、讨论氛围和讨论效率评价均优于对照组。这表明WPBL课堂的讨论氛围和效率更佳。教师在课前和课中引导学生查阅学习资料,使学生增强了信息获取的准确性。以问题为导向增强了学习的目标性。教师在过程中不断把握方向,可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避免讨论走向极端。因而,对于处在学习模式转换“过渡期”的低年级医学生来说,本教学方法更适合引导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

本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该模式下,教学工作由课堂延展至课前,需准备包括微课在内的更多的教学材料,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也需更精准。此外,本教学模式以网络平台为基础,院校需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教师和学生需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WPBL可提高学生在《运动学》实践课中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辩证分析,提升学生查阅资料能力,营造更好的课堂讨论氛围,弥补了传统PBL教学的不足。

猜你喜欢

运动学实验组资料
轿车前后悬架运动学仿真分析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速度轮滑直道双蹬技术的运动学特征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基于运动学特征的新型滑板对速滑蹬冰动作模拟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