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身份认同视域中的美国华裔文学
2020-11-30冯静
冯 静
(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712)
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探析美国华裔文学具有如下意义:第一,提高文明互鉴质量。文明互鉴主要是指各国在保留各自文化特色基础上平等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增进了解、相互尊重、协作共赢,这是维护国际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其中文学作品是各国文化交流互动的载体,美国华裔文学在全球流行的重要性随之凸显。第二,助力“第三度空间”文学发展。百余年来华人认同既不属于白人主流文化,又不属于中国文化,而属于“第三空间”的文化,即美国华裔文化,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亦是中国文化渗透的载体。第三,发挥抵御歧视、消除偏见的作用。从性别、种族、阶级等角度出发来创作,是美国华裔文学的特点,能够使有相同境遇的人产生共鸣。虽然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但都生活在美国,有利于增强文化身份认同,为美国乃至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平等相处、沟通交流搭建平台。基于此,为助推文学良性发展,探析文化身份认同背景下美国的华裔文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美国华裔文学发展演进
美国华裔文学发展于1887年。传教士资助我国学生李彦福到美国学习,并在其自传中阐述美国对待中国人的看法,纠正美国社会丑化中国人的说法,为华裔文学发展奠基。容闳作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在自传中阐述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望,具有一定社会历史研究价值。美国华裔首部小说《春香太太》于1912年出版发行,此后百年美国华裔文学始终处于主流文化领域的边缘地带,长期被轻视且发展曲折。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中国及华人的印象变得歪曲,认为中国人猥琐、自私,美国华裔作家拿起笔踏上为华人辩白的文学之路,然而那些作品并未改变美国对待中国及华人的态度,美国霸权主义仍然横行,控制并挤压美国华裔文学领域,未能扭转华裔文学的“失语”局势。20世纪后期黑人民权运动在美国社会展开并掀起变革浪潮,此时华裔民族精神随之觉醒,参与权利运动;作为少数族裔,他们报团取暖,公开反驳、质疑美国霸权话语,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开辟道路,期间涌现出诸多知名作家,揭示美国种族歧视本质,助推当地文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小鸡胆的中国佬》剧本由赵健秀创编,而后自传小说《女勇士》(汤婷婷)等文学作品冲击美国主流文坛,为华裔文学成为美国主流文化奠定基础。李立扬、黄哲伦、任碧莲等华裔作家的作品获得诸多文学奖项,体现华裔文学差异性、艺术性、人文性,使美国华裔文学逐渐摆脱失语状态,成为与美国学术界、读者、文化圈产生交集的文学。20世纪9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创作步入繁盛时期,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变得更加成熟,最终用文字感染社会,实现超文化认同目标。
美国华裔文学作者虽然生活在美国,但受族裔文化传统影响深远,他们的文学作品有别于海外华人文学、移民文学,主要源于他们价值体验中融入了美国主流文化,通过自传的形式讲述其在美国生活成长的心路历程,用自己的双眼看到两种文化、两个世界的差异以及两代人的情感纠葛,通过中西文化交融催生华裔文学,通常情况下会借助家人关系暗喻两种文化融洽的状态,继而使华裔文学得以在中西文化深度融合进程中不断发展。
二、美国华裔文化中的双重文化观
早期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侧重于描写华工非人生活,伴随华裔在美国生活时间的累加,华裔文学作品从生活层面上升到思想层面,针对中西方文化展开深入探讨,为美国华裔文学中文化的碰撞与对话奠定基础,亦是美国华裔文学形成独立风格的重要条件。《东方归向西方》(康永喜)可以代表20世纪30年代“东方客”在西方的观点,能体现设法在美国永久栖身群体的思想观念。《华女阿五》(黄玉雪)开创美国华裔文化双重文化观探究新纪元,在此之后华裔作家在文化观领域开始热烈探讨,“中美双重文化观”对美国华裔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华裔作家在身份认同、价值观转变、现实生活中探寻美国文化、本民族文化和谐统一对策,使华裔文学作品逐渐融入主流文化领域,为双方文化平等对话创造良机。作为第二代华裔,黄玉雪在文学作品中描述中国式教育与美国教育存在的矛盾,阐述在双重文化观下第二代华裔成长过程中思想变迁的过程,与第一代华裔相比,第二代华裔开始接纳美国文化,同时接纳的过程具有批判性,虽然开始向美国文化倾斜,但并未丢掉中华文化之根。
汤婷婷与黄玉雪一样,是第二代华裔作家中的杰出代表。汤婷婷家庭背景较为特殊,虽然内心深处还保有中华传统文化一片净土,但其思想本质上已然西化,显现出美国人的典型特征。基于此,第二代华裔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过程中,必定会融入个人文化观念,用西化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人物形象进行文学创作,客观上为华裔文学作品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纳奠定了基础,同时展现出华裔作家文化身份认同的结果。《典型的美国佬》(任壁莲)于1945年出版,本小说主人公为拉尔夫•张是旧中国名门之后,试图在美国实现他具有个人主义特点的“美国梦”,然而在追寻“美国梦”时却未能正确解读其精神内涵,在将要功成名就的时候转而开了一家炸鸡店,最终因偷逃税款走向没落,旨在向读者刻画一个起先排斥美国文化最后被异化的双重文化观冲突人物形象。任壁莲曾说,“亚裔作家就是美国作家”,不认可美国在少数族裔作家身上粘贴种族标签的行为。徐忠雄将写作视为一种信仰,认为个人思想是作家完成文学作品的动力,在作品中可以输出思想观念,体现作家品格,说明美国华裔作家在拥有独立人格及思想态度前提下进行文学创作,对双重文化观下的人进行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反思。他的作品《本垒》(1979年)用意识流的手法诠释“思亲”主旨,体现文学即人学观念,继而增强美国华裔作品文学性,使美国华裔文学作品文化身份认同度得以提升。
三、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碰撞
华裔文学作者在美国属于较为特别的群体,对于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来讲,这些作者是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长大的,与白人文化自然不同,受到美国主流社会排斥。反观华裔文学作者的文化构成,其显然深受美国价值感念、认知规范、主流文化影响,同时亦有中华文化的影子,在中西文化碰撞下形成华裔文学作品对立冲突局势。《我在中国的少年时代》(李彦富)是华裔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作者留美求学故事,针对中国19世纪社会风俗习惯做简要介绍。《父亲及其光荣后代》(刘裔昌)在1943年出版,作为自传体小说主要讲述作者父亲守护中国根的故事,体现父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作者因在美国出生长大,对父亲的观念、行为极不理解,甚至觉得父亲落后、愚昧,继而用父子矛盾体现中西方文化矛盾,而后父与子的和解正体现出西方文化最终接纳东方文化的结果[1]。
《华女阿五》是王玉雪根据自身经历所创作的华裔文学作品,是早期作品的杰出代表。该小说主要讲述阿五敢于挑战中华传统文化,摆脱传统文化禁锢,作为独立女性努力奋斗的成长历程。该书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中国重男轻女且缺乏人情味,说明作者较为认可西方文化,具有宣传西方文化作用。该书中介绍诸多中国烹饪技巧及异国情调,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及喜爱,具有推广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虽然华裔文学作品最终获得话语权,但文学作品怀揣着对中国文化的同情、歧视创作得出,旨在迎合美国主流文化,满足美国主流社会对古老、落后、神秘中华文化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作品建立在认同西方文化前提下,在这场文学博弈中美国文化获得胜利[2]。
四、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对话
20世纪60年代华裔在民权运动中获得一定话语权,成为文化认同背景下华裔文学作品发展的先决条件。美国华裔因具有双重文化身份,需在接纳本地认知规范,融入当地文化语境前提下创作文学作品,同时无法放弃自身文化之根,与中国文化具有一定亲属性,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在此基础上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需美国华裔对文学作品定位重新予以思考[3]。
《女勇士》是汤婷婷的代表作,在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历程中具有极高价值。该作品讲述母亲用中华传统文化教导女儿,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培养从小在美国学习成长的女儿的故事。女儿与母亲分属于两种文化形态,因文化观念不同,难免会发生冲突。女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转变对母亲的态度,从以前的愤恨到现在的理解与包容,助其形成具有特性的文化身份;书写美国文化、中华文化交融结局,体现两种文化在对话中和谐与共的现状。《猴行者:他的伪书》于1989年出版,汤婷婷在书中围绕中西文化关系予以探究,不再仅以西方文化为重,而是客观地批判美国主流文化,揭示其缺陷,为中西方文化平等对话铺平道路,主要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得以发展,然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仍止步不前,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应通过平等对话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其中华裔文学家就充当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1989年美国华裔文学家谭恩美创作《喜福会》,在《纽约时报》上连续畅销9个月,主要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与成年女儿价值观念、文化背景、信仰不同而形成的爱恨关系,阐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过程。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可知,女儿与母亲是社会上两个文化阵营的代表,在生活中角力,使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同时在碰撞中揭示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4]。
五、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升华
美国华裔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不断发展并趋于成熟,美国华裔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亦经历失落、迷惘、屈从的过程,最终直面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走上自我认同之路,在此过程中达到自我超脱目的。任碧莲作为美国华裔代表性作家,在著作《典型的美国人》中指出,她保留文化的独立性,既认同美国文化,又不排斥中国文化,认为二者并非一方强制另一方面的关系,提倡建立文化自由流通、平等对话体系,犹如“美国色拉碗”般将多元文化置于其中,使美国华裔文学更具独特性。哈•金在1999年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等待》中指出,作者需摆脱两个世界、两类文化、两个身份的焦虑,立足中国文化背景写好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超出文化认同范畴,使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得以升华。美国华裔文学发展主旋律从西强东弱到兼容并蓄,使美国华裔文学得到升华。
美国华裔作家自我价值本质多元,起初位于美国文学边缘地带,在独特文化观念加持下赋予文学作品特色,逐渐被美国主流文化所看到、了解、欣赏、接纳,期间美国华裔作家针对文化价值的追求进行探索,寻找自我文化价值归属,体现双语境下作者的挣扎与奋进,努力消除文化融合矛盾,立足不同时期调整作品创作心境,对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用文学作品记录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主流文化冲突、碰撞、对话、交融发展历史轨迹,使美国华裔文学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得以找到文化归属地,同时加强华裔文化研究,总结该类文学作品发展经验,为新时代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不断推陈出新给予支持,继而作为中西文化沟通交流纽带,形成具有时代性的文化认同身份[5]。
六、结语
美国华裔文学从边缘文学到成为主流文学一部分的发展过程,可以体现中华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碰撞、融合发展的历程,其间美国华裔作者不断反思、探寻,在认同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摆正立场,立足新时代,看清文明全球化发展趋势,将传播中西方文化视为己任,不再单方面强调西方文化重要性,深植文化语境寻找文学价值。消除中西方文化矛盾,在文学创作中促进两种文化融合发展,凸显美国华裔文学特色,不断输出多元文化,继而助推全球文化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