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创伤经历、家庭环境与成年后焦虑的关系
2020-11-30刘永恒
杜 蕾 张 楠 刘永恒
(德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23)
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种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成年人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成熟的人格,谨慎的思考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大厦;同时,他们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的各种压力。一些成年个体,因为早期发展不完整或认知方面的局限,较容易出现抑郁焦虑、躯体化等心理问题[1]。适度的焦虑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本文试图探讨童年期创伤经历、家庭环境与个体成年后焦虑的关系,填补对焦虑影响因素研究的空缺,推动对焦虑的研究和调节;同时关注个体早期成长经历,重视童年创伤经历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以便心理工作者帮助焦虑个体平复早期心理创伤,保持更稳定健康的身心状态。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于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共发放40份问卷,包括10名来访者,12名临床心理科病人,18名大学生。回收39份,剔除无效数据后,有效问卷38份,回收率97.5%,有效率95%;其中男11人,女27人,年龄在16—52岁,平均年龄为23.79;被试学历为高中及以下10人,专科2人,本科25人,硕士1人;被试包括学生16人,来访者10人,临床心理科病人12人。
(二)研究工具
1.焦虑自评量表(SAS)[2]
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用于评出焦虑病人的现在或过去一周的主观感受。SAS 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
2.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3]
问卷包括5个分量表: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躯体虐待(physical abuse)、性虐待(sexual abuse)、情感忽视(emotional neglect)和躯体忽视(physical neglect),共28 个条目,每个分量表含5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
3.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4]
由费立鹏等人于1991年在美国心理学家Moss R.H.编制的“家庭环境量表(FES)”的基础上修订改写而成。该量表含有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
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重测信度。问卷使用要求受试者具有初等以上教育程度,主试应监控受试者完成量表的全过程,在受试者不能理解多个项目时,应中止测试并确认答卷无效。
(三)研究方法
将焦虑自评量表、童年期创伤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装订成册,选取临床心理科病人、来访者及学生共40人发放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填完后立即回收问卷。经过筛选,有效问卷共38份。将获得的调查结果使用SPSS19.0录入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焦虑、童年期创伤经历和家庭环境的描述统计
研究显示:38名被试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平均数为48.13,标准差为13.50。童年期创伤问卷得分平均数为56.66,标准差为17.94;其中情感虐待得分平均数为9.63,标准差为4.03;躯体虐待得分平均数为9.53,标准差为4.66;性虐待得分平均数为9.21,标准差为4.07;情感忽视得分平均数为10.58,标准差为4.02;躯体忽视得分平均数为10.00,标准差为3.70。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得分平均数为6.32,标准差为2.90;情感表达得分平均数为5.32,标准差为1.80;矛盾性得分平均数为4.89,标准差为2.51;独立性得分平均数为5.34,标准差为1.46;成功性得分平均数为5.74,标准差为1.84;知识性得分平均数为3.84,标准差为2.53;娱乐性得分平均数为3.76,标准差为2.94;道德宗教观得分平均数为4.42,标准差为1.57;组织性得分平均数为4.47,标准差为2.44;控制性得分平均数为3.71,标准差为2.03。
(二)焦虑、童年期创伤经历和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结果
(1)童年期创伤及其各因子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2)焦虑自评量表中的得分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3)家庭环境中的各因子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4)焦虑与被试类型无显著差异。
(5)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在被试类型上有显著差异。
(6)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和控制性因子在被试类型上有显著差异,家庭环境中的其他因子在被试类型上无显著差异。
(7)焦虑状况与童年期创伤经历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668),童年期创伤经历中的情感虐待(r=0.438)、躯体虐待(r=0.451)、性虐待(r=0.564)、情感忽视(r=0.756)和躯体忽视(r=0.724)均与焦虑状况显著正相关。
(8)焦虑与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组织性和控制性因子显著负相关,与家庭环境量表中的矛盾性因子显著正相关。
三、讨论
(一)人口学变量与焦虑、童年期创伤和家庭环境
1.性别与焦虑、童年期创伤和家庭环境
通过分析38名被试的问卷调查结果得出,童年期创伤及其各因子在性别这一人口学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这与何剑骅(2016)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由于本文随机选取的被试样本男生11人,女生27人,男女分布不均衡,难以研究童年期创伤经历在男女之间的差异;其他研究更多关注学生群体的童年期创伤经历,而本文研究的被试不仅局限于学生群体,还包括社会人士,被试特征相对广泛且分散;被试在报告虐待经历时可能会出现隐瞒行为。所以本文的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出现了不一致的地方。
研究显示,焦虑状况在性别这一变量上无显著差异。前人的研究更多聚焦于青少年焦虑状况,青少年大多是学生,他们面对的升学压力基本相同,彼此之间的焦虑状况可能不具有显著差异。但是,由于个体之间的家庭环境、经历事件和心理素质不同,所以焦虑在不同个体中会有一定的差异。本文研究的被试职业不同,面临的社会环境不同,所处的年龄阶段也不同,因此,焦虑在性别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各因子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王佳宁(2016)对内蒙古大学生家庭环境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王佳宁的研究聚焦于内蒙古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地域比较集中,学生群体的被试特征也比较集中;而本研究的被试并非集中于同一地域,被试来源不同,被试年龄和特征都有一定的差异,且本研究的被试数量较少,即使被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结果也可能与其他大样本研究存在不同。
2.被试类型与焦虑、童年期创伤和家庭环境
通过对38名被试类型进行分组,将大学生记为1,来访者记为2,临床心理科病人记为3,在此基础上分别与焦虑、童年期创伤和家庭环境进行差异分析,得出焦虑与被试类型无显著差异。童年期创伤中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在被试类型上具有显著差异。其中被试类型中的来访者和大学生在情感虐待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4);来访者和大学生(p=0.033),临床心理科病人和大学生(p=0.042)在躯体虐待方面有显著差异;来访者和大学生(p=0.041),临床心理科病人和大学生(p=0.021)在性虐待方面有显著差异;来访者和临床心理科病人在童年期创伤经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来访者和临床心理科病人和大学生在童年期创伤经历的某些因子上差异显著;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和控制性因子在被试类型上有显著差异。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家庭是社会支持的重要基础,也是精神刺激的重要来源。不管是来访者还是临床心理科病人,他们都是在心理方面遇到了问题而寻求帮助的,在家庭环境方面或多或少会与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有一定差异。
(二)焦虑与童年期创伤经历
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创伤及其中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五个因子均与焦虑有显著正相关,这与之前有关研究结果一致。童年期创伤经历是指个体16岁之前经历的使其身心健康、社会功能、生活方式和理智受到冲击,超出其承受能力的事件。而在16岁之前,个体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遭受的创伤事件对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果个体在这个时期遭受的创伤未能治愈,会对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对身心健康不利。
(三)焦虑与家庭环境
研究发现:焦虑与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组织性和控制性因子有显著负相关,与家庭环境量表中的矛盾性因子有显著正相关。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家庭环境是指家庭情境中影响家庭成员健康发展的各种事物的总和;其中,父母及其他亲人对个体的态度会对个体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家庭成员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不够亲密,或情感表达不足,个体感觉不到家庭成员对自己的支持和爱护,可能会因为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而产生心理问题;如果家庭中矛盾较多较强烈,也会使个体对家庭失去信心,处于失望甚至绝望状态,引发心理问题。家庭是个体早期成长的主要生活环境,家庭环境会对个体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第一,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成年后焦虑显著正相关,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各个因子与成年后焦虑显著正相关;第二,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组织性、控制性和矛盾性因子与成年后焦虑相关,其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组织性和控制性与成年后焦虑显著负相关,矛盾性与焦虑显著正相关。
研究过程中,采用方便取样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取得有效数据38份,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样本数量偏少,被试年龄及其他特征分布广泛,男女所占比例不均衡导致在分析人口学变量的影响时与前人研究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本研究调查的被试特征较分散,与前人的研究相比缺少显著的人口学特征,在以后的类似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适当扩充样本量,把握好性别平衡。
希望可以推动对焦虑和童年期创伤经历及家庭环境方面的研究,促进焦虑问题的解决,帮助焦虑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为研究焦虑问题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