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和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推动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研究
2020-11-29陈玉玲杨子夜丁利杰
陈玉玲 杨子夜 丁利杰
(河北金融学院 经济贸易系,河北保定 071051)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经历2019年5月以来爆发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国企业真切感受到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巨大风险。面对全球贸易进入中低速增长周期、全球贸易规则面临重构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诸多经济损失,推动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显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设施联通、资金融通和贸易畅通等,有效促进了中国及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不仅极大程度激发了国际市场需求,也为中国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夯实了基础。
一、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缘起、发展现状及必然要求
(一)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缘起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出口市场过于依赖中国香港和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制裁,中国出口贸易倍受打击,为此中国政府将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1]目前,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再次受到重视,成为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内容,主要原因在于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已经进入中低速增长周期、贸易规则进入了事实上的重构阶段。世界各国在保护国内就业和市场的现实需求下,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措施,新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特朗普执政后,实施了所谓的“美国优先”战略,同时挑起与中国的贸易摩擦,致使国际贸易环境日趋严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不得不高度重视并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规避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
(二)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发展现状
出口市场分散度和均衡度是衡量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指标。从2012年中国出口重新进入相对平稳后的市场表现看,中国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从纵向比较看,2018年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超过210个,但考虑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商品已经走向全球,故贸易伙伴的增加并不明显;从出口市场集中度看,在中国出口排名前五的国家或地区,其出口市场集中度从2010年的48.2%降至2018年的45.3%,仅下降了2.9个百分点,表明中国出口市场依然比较集中。再来看在中国出口排名前五的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其出口市场集中度从2010年的22.9%升至2018年的27.1%,提升了4.2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具体来看,中国对非洲、拉美及金砖国家等新市场的出口增长还不理想,只占到中国对外出口总额的17%左右,与中国对美欧日的出口相比差距明显。综上,中国应进一步降低传统出口市场的占比,同时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2]
图1 中国对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前五名市场集中度
(三)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必然要求
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不仅有利于扩大出口,还有利于分散和降低出口风险,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进入对峙状态后,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更是显得迫在眉睫。一方面,全球贸易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低迷。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乏力。以货物贸易为例,2012年以来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率连续6年低于GDP增长率,其中2018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率只有1.6%。考虑到发达经济体大多仍然处于衰退和低迷中,包括大多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也没有恢复到之前水平,且面临着贸易结构转型压力,这意味着中国出口的外部需求将会持续低迷。在此背景下,通过出口市场多元化来开拓更多市场有助于中国出口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中国出口传统市场的风险正在加大。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让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面临的全球贸易环境日趋恶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日本、欧盟、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出口市场。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发达国家的反全球化思潮随时都可能转化为具体的贸易保护措施,从而影响到中国出口贸易。如果再考虑到英国脱欧、欧盟其他国家极右势力上台等不可预料事件影响,中国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将变得更加困难。[3]
二、“一带一路”建设对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基础设施联通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
“一带一路”对新时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截至目前,“一带一带”倡议已经得到65个沿线国家的响应,这些国家人口和GDP分别占到全球人口和GDP的65%、31%,其市场规模和贸易潜力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潜力巨大。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推动沿线国家市场快速扩容。利用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平台支持,通过加速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以极大程度增加市场需求。众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工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不仅可以推动东道国经济发展,一些新的行业也会应运而生,而且还可以带来网络溢出效应,为中国赢得更大出口市场。[4]另一方面,基础设施项目本身也会带来巨大贸易需求。相对于其他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体量大、投资多、涉及行业面更广,从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装备制造到各种辅料等,都可以为中国企业赢得巨大商机。如沿线国家铁路建设,中国企业不仅拥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还拥有铁路建设所需的钢铁、车厢等物资储备优势。除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发展机遇,为中国企业带来更大出口市场。
(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极大程度促进了双边贸易往来
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将极大程度改善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水平。一方面,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得到加强,为双边贸易往来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伴随基础设施建设及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为中国产品进入东道国市场创造了有力条件。如在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谈判中,关于中国产品通关、检验检疫等谈判内容的落实,极大程度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使更多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产品获得了沿线国家的认可。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自贸区谈判的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包括 “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提升贸易自由化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2019年11月,中国已经与25个国家签署了17个自贸区协定,与20个沿线国家推进自贸区建设。按照“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安排,与沿线国家共同商建自贸区是既定目标。可以想象,随着越来越多合作项目的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吸引力和示范作用会越来越大,中国产品必将赢得更多出口市场。[5]
(三)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提供了强力金融支撑
金融支持是国际贸易往来中重要的支撑力量。目前,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由中国牵头已经建立了亚投行、丝路基金及金砖国家银行,这些金融平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贸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方面,亚投行等金融平台已经拥有近百个成员,不仅提高了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更为中国企业开拓出口市场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平台的成立,代表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开放态度,十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如这些金融平台在使用地域拓展、资本账户开放、货币职能强化等方面有力推动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效构建了一个以中国为主、辐射沿线国家的人民币区域贸易圈。通过人民币的区域化、周边化和国际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获得了更简洁的贸易结算、跨境投资及国际储备路径,大大提升了沿线国家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的积极性。
三、中美贸易摩擦给中国带来的警示
(一)出口增长虽快但波动性很强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出口增速明显加快,2002年中国出口额为3256亿美元,到2018年已经达到2.4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8%,但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对美国等传统市场的出口占比过大,对非洲、拉美、大洋洲以及中亚、西亚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占比明显偏低。二是中国对外出口贸易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明显陷入停滞甚至衰退的困境,由此带来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速的大幅下降。如2004年中国对外出口增速为35.4%,2009年这一增速迅速降至16%,其中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增速降幅超过25%,反倒是对非洲等地区的出口增速降幅最小。表明中国对外出口贸易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中国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和腾挪空间不大,这对中国稳定出口市场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易受制于对方
201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为4290亿美元,约占到中国当年出口总额的10.4%。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美国政府先后对中国2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占到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58%,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6%左右,对中国出口伤害非常大。一方面,从短期看,将会直接影响一大批中国企业产品的对美出口,从而影响到中国总出口。美国公布的征税清单涵盖了中对美出口所有产品大类,且以机电仪器产品、玩具类产品等中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为主,这将会使中国相关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直线下降。因此,在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只能被动应战。另一方面,从长期看,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会长期影响中国企业产品的对美出口。在此次中美贸易摩擦中,包括机电仪器类、农业仪器类、化矿金属类及玩具家具类产品都将面临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会使诸多难以达到相关技术标准的中国出口产品被迫退出美国市场。由此可见,在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情况下,一旦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小,不利于中国对外出口的稳定。[6]
(三)未来面临贸易摩擦的可能性大增
中美贸易摩擦的爆发既有两国竞争的因素,又有全球贸易环境日趋严峻的因素。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面临困境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以及逆全球化浪潮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美国针对中国的技术战、贸易战会给其他国家树立不良的示范。从历史来看,从WTO成立到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前,全球发生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共有6054起,涉及中国企业的有1677起,占比超过1/4,其中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最多。许多国家可能有样学样,频繁发起针对中国企业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一方面,会有更多发达国家出现类似行为,一些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发达国家可能会继美国之后对中国采取类似行动。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墨西哥等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向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从而使中国对外出口市场环境更加恶劣。[7]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开辟沿线国家出口市场的意识
积极引导中国企业强化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市场的意识。一是强化渐进意识,结合企业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步扩大企业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份额。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交通设施联通工程的推进,有侧重地实施出口市场开拓战略,逐步扩大企业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势。二是在东道国建立中国产品信任体系。中国产品物美价廉,近年来的产业升级更是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产品的质量。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产品质量相比,中国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品形象还停留在 “物美价廉”阶段,特别是一些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非常不利于中国产品正面形象的塑造。应进一步规范出口企业行为,引导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增加东道国政府和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信任,为大规模开拓东道国市场奠定基础。三是强化风险意识,规避政治风险和文化风险。企业应着力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及文化历史的学习、了解,行业协会要加强对风险的分析和预判,为企业投融资提供法律保护和救济,鼓励企业大胆开拓沿线国家市场。
(二)加快推进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自由化
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需要开拓的新市场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贸易便利化与自由化水平还比较低,极大地制约了中国企业开拓当地市场的力度和信心。一是加快贸易程序制度创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贸易便利化体系,打通国际贸易往来中的海关、税收、检验检疫和外汇管理等环节,构建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共享机制。实施经认证的经营者制度,实行检验检疫信用认证标准,为与沿线国家快捷开展贸易往来奠定基础。借鉴上海自贸区多票一报、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贸易便利化经验,实现中国企业多批次、小批量出口,以更好地契合中小企业出口需求。二是加快服务创新,降低贸易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将面临更高的贸易成本。必须着力推行服务创新,不断降低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贸易成本。如减少对外出口行政审批事项,采取清单制度,减少对出口企业的干扰。再比如降低出口行政事业性收费,将口岸通关中的非必要执法作业进行融合,不断减少企业在通关上的滞留成本,等等。三是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贸易效率。大力推行跨境电子商务,推行无纸化办公,提高企业通关效率,帮助企业更好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和拉美、非洲等中小国家市场,提高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出口市场中的占比。
(三)增强金融服务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中的支撑作用
在以提高发展中国家出口份额为主要目标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融资能力较差。应不断增强金融服务支撑,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开拓这些出口市场。一是要以金融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关键是要加强金融市场化改革,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度。如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实现人民币在岸和离岸市场并轨,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再比如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建设和推广,为沿线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开展大宗商品贸易提供融资支持,为双边进出口贸易提供更多可能。努力改善跨境结算条件,提升进出口贸易效率。三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解决中国企业扩大出口的后顾之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不健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企业最担心的风险因素。通过与这些国家的金融合作,加强双边和多边监管合作,建立起更加高效的监管协调机制,从而为中国企业应对跨境风险提供支持。特别是要加强与沿线国家征信管理部门、评级机构的合作,通过信息互享和披露机制,有效防范信贷和债券违约问题的发生,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