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现状评述及未来发展探讨*

2020-11-29王淑娇

中国名城 2020年6期
关键词:北京空间文化

王淑娇

1 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内容

国内外学者对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研究涉及形成、演变、特征、类型、功能、优化,以及全球化语境中的建构等多个方面,涉及学科从哲学、美学、建筑学、艺术学延伸到城市规划、生态景观、人类学、社会学等。在梳理现存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方法理论研究、历史变迁研究、类型特征研究、优化管理研究、全球化语境研究等五个方面对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研究现状与重点内容进行归类总结。

1.1 北京城市文化空间方法理论研究

随着城市空间和文化空间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国内学者对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也在逐渐深化,极大地促进了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合。李飞基于城市空间学的基本概念,运用结构化分析方法研究社会与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阐释城市空间的社会-空间性起源、组织和转型,并以北京为案例,深入探讨清末民初至改革开放时期北京城市空间的社会-空间性转型,以及老北京共同体空间和联合体空间的文化肌理和意义模式。[1]基于“制度-空间-行为”的互动理论视角,张艳关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以社会制度变迁和城市空间重构为研究背景,探讨不同社区居民空间行为的差异性,并具体分析北京城市居民日常活动在时空分布和空间形态上的社区差异及其形成。[2]盛强以空间句法为研究方法,关注城市的尺度空间和网格层级,并以北京的交通系统发展和道路层级运动网格为实例,详细论述大都市尺度中心和社区级活力中心的空间逻辑及其背后的文化惯性。[3]同样以空间句法为理论研究方法,吴一强分三阶段对北京城市地上和地下交通网格进行分析,揭示地下商业文化空间的变迁规律和形态特征。[4]朱剑飞将空间句法运用到紫禁城的空间分析中,他指出,在政治力量运作和支配下,紫禁城内部呈现出权力不均衡的空间结构。[5]

1.2 北京城市文化空间历史变迁研究

目前,关于北京城市文化空间形态与功能的研究,最深入最系统地集中于北京城市文化空间历史变迁方面。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本文主要从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当代形态、保护利用等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1)历史演变研究。这类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档案梳理和空间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城市文化空间在城市各个发展阶段中的历史形成与演变进行实证性、历时性、现象性分析。朱祖希结合北京独特的自然人文背景和城市历史文化,实证研究了元代及元代以前北京城市空间形态与空间功能的历史变迁。[6]诸葛净、赵寰熹和孙冬虎分别研究辽金元时期、清代时期、民国时期北京城市文化形态与空间功能的演变。[7]于伟运用地理学知识回溯北京作为帝王之都的历史进程和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空间的形态演化。[8]郭超综合性地将史料文献、考古资料、历史地理变迁、传统制度变迁、实地考察结果等运用于北京古都规划,尤其是北京中轴线的变迁研究中,深刻揭示北京中轴线在元、明、清等朝代中的历史沿革和意义转变。[9]

(2)文化内涵研究。李建平对7.8公里北京传统中轴线与传统君权思想、大一统思想、阴阳、五行、古代星象、宗教祭祀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10]谢尔盖·萨拉特从中国古代城市的分形结构出发,研究紫禁城的重要政治意义和象征意义。[11]部分学者以区域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为开阔视野,关注区域性历史空间的文化内涵,尹均科在深刻剖析永定河流域历史地理变迁的同时,对包括古都文化、古村落文化、水文化、军事文化、民俗文化等在内的永定河文化进行深入解读。[12]刘仲华探讨南苑地区皇家苑囿的形成、发展和衰败,以及南苑地区与京城生态文化的关系。郑文奇、李金龙研究永定门以北前门以南的宣南地区的独特性文化形态与标志性文化内涵。

(3)当代形态研究。王岗对北京中轴线的当代政治意义展开研究,认为新时期的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主题。[13]张宝秀指出,政治文化广场、博物馆文化宫、城市人民公园、 商业休闲空间等城市公共文化场所成为北京中轴线主要的当代空间形态。[14]王建伟关注北京中轴线和朝阜大街这一纵一横两条城市文脉在城市空间格局变迁中的演变以及随着新景观新建筑的不断产生而形成的更加丰富的当代空间结构。[15]许苗苗对前门、法源寺、什刹海等历史空间进行实地性考察,并结合城市文化理论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这些城市空间历史文化意义的时代变迁和当代意义的再生产。[16]

(4)保护利用研究。相对于历史文化空间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当代形态,学术界在吸取历史教训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把研究重心放在如何加强北京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利用与更新上,这类研究将视线转向城市文脉的当代传承、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郑孝燮在详细论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要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特点、历史文化风貌进行保护,并结合北京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路径进行现实论证。[17]侯仁之提出要保护莲花池湖区环境,护卫北京城市的发展源头,恢复后门桥历史风貌并整治周边环境,将保护古城发展起源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视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中的关键性环节。[18]单霁翔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区域性文化遗产的传承、历史文化名街的推介等方面讨论北京旧城整体风貌的保护。[19]汪光焘结合北京古城的发展历史、北京旧城的空间格局与整体风貌,从城市水系整治、历史街区更新、古城风貌保护等方面探讨旧城改造与更新的有效途径。[20]

因此,诸如示例1,若采用方案三,信号路由的复杂程度与方案一相同。差别在于,所有的控制过程均发生在DCS中。

1.3 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类型特征研究

相关学者根据空间功能、空间属性和文化形态等的不同,从共时性层面对北京现代城市文化空间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研究。

(1)生态绿色空间。贾宝全等细致分析北京城市的景观格局和景观动态、公园绿地和区域植被的生态服务价值。[21]付晓等在充分利用遥感影像、问卷调查、实地检测数据基础上,从数据信息提取、动态检测与分析、生态服务功能、居民满意度等方面为北京城市绿色空间的未来发展提供切实的建议。[22]张彪介绍北京城市绿色空间的分布状况、资源组成、生态功能和评估体系。[23]

(2)商业消费空间。吴莉萍等在勾勒中国城市商业文化空间演变历史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生产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入手,以前门-大栅栏、南锣鼓巷、西单为例,分析北京商业文化空间的历史更替、文化基底及当代生产。[24]王德等以地块为分析单位,根据王府井大街的消费数据统计,从城市消费空间的角度思考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的空间特征。[25]

(3)生活休闲空间。谌丽、张文忠关注北京居住环境的空间构成、空间差异、评价标准。[26]申悦结合基于空间和基于人的两种范式,以行为—空间为理论基础,以天通苑、亦庄、上地-清河为实例,对北京郊区生活空间和活动空间的扩张、发展和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王蕾以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的辩证关系为切入点,重点讨论现代社会老年休闲空间的特征体现,在分析北京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休闲行为特征的基础上,为北京市老年休闲活动空间的未来规划和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27]

(4)城市政治空间。王辉从国家级行政空间、驻京办空间、市级行政空间、区级行政空间、基层象征空间五个层级系统地研究北京城市行政空间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空间构成和空间形式等。[28]巫鸿探讨作为现代中国重要政治空间的天安门广场在时代进程中的功能嬗变与意义转化,认为天安门广场在20世纪的意义重构不仅象征着一个全新政治空间的重塑,更是现代国家权力更迭的空间体现。[29]

(5)工业遗产空间。戴俊骋、周尚意选取北京远郊东高村镇、北京内城普天德胜园、北京近郊首钢三个案例,从北京工业空间变迁的宏观格局出发,对工业文化空间与生计层、制度层、意识形态层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关系展开综合研究。[30]岑贝提出,根据北京市现存工业遗存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首钢、北京大华电子集团、北京炼焦化学厂和798艺术中心为节点,整合周边工业遗产,形成工业遗产保护区。[31]王鑫分析工业遗产与城市文化空间的共生关系,并通过对北京工业遗产与北京城市文化空间关系的具体分析,得出北京工业遗产文化空间的特征和模式。[32]

(6)创意产业空间。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细致分析了北京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空间布局、集聚效应、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上,提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功能区发展的主要对策。[33]朱华晟实证考察北京创意产业空间的空间区位、网格结构、绩效评价。[34]郭峰以“空间-权力”为理论基础,探讨798艺术区的发展背景、现状和空间权力模式。[35]刘鑫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聚集的影响因素。[36]

(7)文化纪念空间。高巍、赵玫将北京纪念空间的生成模式分为原旨型、转化型、发生型、赋予型四种,从生成多样、边界模糊、功能混杂、时代差异、等级差异、伙伴关系等方面阐释北京城市纪念空间的空间特征与空间意义。[37]高巍、朱文一根据功能和形态的不同,将当代北京纪念空间分为七种类型,并以城市空间形态为视角,细致分析七种纪念空间的发展现状、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38]高巍对北京纪念空间的相关论述还可见于《纪念空间北京城》[39]、《城市纪念空间的等级性与伙伴关系》[40]等。

(8)公共艺术空间。李建盛以公共艺术和公共领域为核心理论范畴,从历史、文化、哲学、美学等角度对当代北京城市空间中的公共雕塑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探讨北京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北京城市公共艺术空间建构与北京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41]李建盛对北京公共艺术空间的相关论述还可见于《公共艺术与城市的文化空间建构》[42]、《北京公共艺术与首都城市文化建设》[43]。武定宇、李翔等人关注北京城市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44]。彭杰、徐丽丽、谷鹏飞等则对北京奥林匹克休闲体育空间的公共雕塑、建筑景观展开分析。[45]

(9)宗教信仰空间。金秋野在《宗教空间在北京》《北京宗教空间中的庭院和居所》《当代北京宗教空间的城市界面》《略论当代中国城市宗教空间的公共性问题》《宗教空间北京城》等论著中对北京城市宗教空间做了系统分析。他把北京全城的宗教空间分为“堂式”和“殿式”两种类型,以实例分析两种类型的行为模式和空间构型,[46]并对当代北京城市宗教空间的总体分布、分布规律、基本功能[47]、使用压力[48]、城市界面类型[49]、功能构成、子空间功能[50]等展开论述。

1.4 北京城市文化空间优化管理研究

关于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优化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未来规划等方面,以重塑和更新城市文化空间为目标,从多个角度探讨城市空间优化重构的总体策略与具体措施。部分学者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讨北京城市空间的绿色发展和格局优化,如张守连从理论层面辨析生态文明与城市空间的辩证关系,考察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管理问题,并提出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生态优化管理的对策建议。[51]陆小成探讨城市转型过程中绿色发展的战略意义,通过吸取国外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对北京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现状、障碍和未来发展进行研究。[52]另外,蔡安宁从空间功能角度,分析北京就业空间、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和交通空间的功能重构现象及重构过程的影响因子、动力机制和格局特征等。[53]赵继敏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维度出发,分析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不同标准和目标,并对北京城市功能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空间格局、优化思路做出全面论述,对未来城市空间格局优化进行展望。[54]曹珊根据北京顺义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的历史发展、主要特征、资源构成、空间布局等,针对性地提出顺义文化创意产业区的空间优化措施。[55]李建平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高度,思考北京中轴线南北延长线的未来空间规划。[56]

1.5 北京城市文化空间全球化语境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涉及全球化语境中北京城市文化空间传统性、历史性、现代性和全球性之间的张力。张法在世界城市演进史中揭示北京作为世界大国和文化大国不断走向全球化的京城模式与象征体系,以王府井、平安片区、前门大街、CBD、长安街为例分析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大都市的景观呈现。[57]贝淡宁、艾维纳选取九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性大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揭示作为政治之都的北京其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在全球语境中的独特价值。[58]郑以然探讨全球化与现代化语境中北京城市空间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北京城市空间的本土化生产与文化认同。[59]李伟东从建设世界城市出发,分析北京在创建世界级城市过程中在文化空间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60]顾朝林、袁晓辉从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功能定位、现实挑战进行思考。[61]赵娇梳理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历程,提出北京建设国际大都市需要注意强大腹地支撑、营造产业聚集环境、促进城市空间资源组合、发挥城市文化优势。[62]

2 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研究述评

相关学者从理论与实证、历时与共时、区域与整体、类型与功能、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对北京城市文化空间进行研究,在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研究方向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虽然对北京城市文化空间历史演变、文化形态、功能特征、保护传承、重构更新、优化管理等的关注极大地拓展了北京城市空间在文化向度上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但现有研究还存在着如下不足:轻方法理论研究,重实证研究;历史变迁研究重文化空间历史演变,轻历史文化空间当代形态;类型特征研究重局部,轻整体;优化管理研究重未来规划,轻实际建设;重传统性、历史性研究,轻现代性、国际性研究。

2.1 轻方法理论研究,重实证研究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北京城市空间文化形态与空间功能的实证性研究偏多。虽然不乏从生态学、文化学、社会学、景观学等多学科对北京历史文化空间和现代新兴文化空间进行多视角的理论阐释,但这类研究成果多囿于各学科内部的自身理论与方法,总体来说,从基础理论层面对北京城市空间与北京城市文化、北京城市空间功能与当代文化生产等的辩证关系进行学理性分析还较少,尤其涉及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方法论研究几乎没有。北京城市空间在文化形态、空间结构、功能演变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的研究就更需要从理论高度对北京城市文化空间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尤其需要建构新的城市文化空间方法论,从内涵、结构、功能、重构等方面为北京城市文化空间提供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的研究方法。

2.2 历史变迁研究:重历史演变,轻当代形态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在北京这样一个具有三千年建城史和八百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发展和完善了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空间。这些城市文化空间不仅是北京城市发展史、北京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物质体现,更是在当代语境下实现城市空间更新与再生,展现古都风韵的文化资本与空间基础。现有研究中,对北京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保护利用等的分析偏多,而历史文化空间的当代形态与空间属性涉及较少,即更注重以史为线索,对历史空间的生成和变迁进行疏离,而从历史文化空间的当代形态出发,在现代性空间生产中向上追溯历史肌理的则较少,尤其缺少对历史文化空间当前面貌和形态特征的论述。

2.3 类型特征研究:重局部,轻整体

相关学者在共时层面对北京现代城市文化空间的类型特征研究多从自身理论出发对局部性城市空间进行功能与特性研究,因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各城市文化空间类型之间存在着部分的重合,类型划分不够明确必然导致特征分析认知不清,尤其容易从创意产业空间、文化纪念空间、商业消费空间等某一局部空间类型出发分析作为整体的城市文化空间,以一代全地将局部特征泛化为普遍属性。城市文化空间各类型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就要求对各具特征的文化空间进行分类研究和细部分析,但在此基础上的城市文化空间研究不仅仅需要局部上的细化阐释,更需要在整体上对城市文化空间的类型特征进行宏观的展望,如此才能有效地避免由于各类型特征研究间缺乏深度融合而形成的解读城市文化空间的狭义立场。

2.4 优化管理研究:重未来规划,轻实际建设

北京城市文化空间优化管理研究更多的是从空间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空间未来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但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实际建设与空间建构关注得还不够。忽视城市文化空间的实际建设,注重城市文化空间的未来总体规划,导致部分城市文化空间结构调整、功能优化缺乏可行性、针对性、指导性的相关措施。关于城市文化空间的未来规划虽然也因敏锐地揭示出了城市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方向而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但缺少对优化管理的当下性、实际性考虑,又会让这类研究存在大而化之的问题。以北京中轴线南延长线城市文化空间为例,现有研究多是关于该空间的概念性规划,而对于如何加大南延长线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升中轴线南延长线的轴线形象,以中轴文化为主导打造城市空间等具体问题的关注尚显不足。

2.5 重传统性、历史性研究,轻现代性、国际性研究

总体来说,关于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已有研究重空间传统性与历史性解读,而对文化空间的现代性、国际性分析较少。北京不仅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还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根据科尔尼公司发布的《2019全球城市指数报告》,北京在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中位居第9,正在向纽约、东京、伦敦等国际一流城市看齐。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过程中,不仅传统性的城市文化空间进行着现代性和国际性的重构与再生,还生产了为数众多的城市新兴国际空间,如以鸟巢、水立方为主体的国际体育文化空间,东四环的国际商务空间与国际居住空间。但是,不管是北京传统城市文化空间的现代性与国际性,新兴国际空间的功能与意义,还是国际视野中城市空间的景观呈现、文化表达等,目前研究涉及的都相对较少。

3 北京城市文化空间未来研究方向探讨

虽然已有研究对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类型特征、优化管理等内容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但对北京城市空间与特色文化生成关系、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系统化类型特征、北京城市文化空间人文维度实践活动、北京城市文化空间国际性还缺乏相应的研究。北京城市文化空间未来研究应更加注重从理论层面阐释城市空间与文化,尤其是北京特色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生成系统;城市文化空间整体上的类型划分与特征认知,关注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实践活动和生活景观,以及人与文化空间生产的关系及动力过程,促进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研究历史性与现代性,传统性与国际性,文化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系统研究体系的形成。

3.1 北京城市空间与特色文化生成关系理论研究

空间是城市的物质载体和场所构成,文化是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核,空间、文化、城市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系统是城市空间与文化空间生产与再生、建构与重构的基本逻辑序列。只有重视城市文化空间的生成理论研究,厘清城市-空间-文化的内在关系,才能为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与发展提供基础。就北京而言,皇城文化、民俗文化、胡同文化、庙坛文化、戏剧文化、体育文化、商业文化等构成了类型多样、形态丰富的北京城市文化,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与特定城市空间经过积淀、形塑与反塑等复杂过程后,又形成了具有文化标志的城市文化空间,如紫禁城皇权空间、天桥民俗文化空间、前门商业文化空间、奥林匹克公园休闲体育文化空间等等。关于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研究就不仅仅需要关注这个复杂过程中城市文化传承与城市空间变迁的顺向关系,城市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更新与重构的反向关系,也要关注城市文脉更新、文化资源利用与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互生关系。

3.2 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系统化类型特征研究

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类型特征的现有研究从生态、消费、政治、宗教、艺术等单视角进行,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研究统一共识,对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特征揭示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对于类型多样、形态丰富、各具特色的北京城市文化空间,需要多标准、多尺度的系统化类型特征研究,既有整体上以时间维度、空间功能等为分类标准的系统分析,也有在此分类标准下具体文化空间类型的细部阐释。虽然不同类型的北京城市文化空间其形成、功能、结构、内涵都各具特色,但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分区域、分类型、分尺度、分标准地对当前语境下北京城市文化空间文化形态与空间功能进行研究与阐释,比较各类型文化空间在北京城市空间发展中的生成与优化机制,探讨其间的相似性与相异性特征,发现城市文化空间演进的普遍性规律,为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深层发展与优化路径提供更细致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3.3 北京城市文化空间人文维度实践活动研究

从人的角度出发,突出城市文化空间的生活景观,构建人-实践活动-空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实体和精神意义上的城市文化空间外,还有实践和活动意义层面的城市文化空间。前者分别关注城市文化空间的物理性景观构成和文化性内容表达,后者则从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出发来理解城市空间。不管是在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现有研究中,还是在更具有普泛性的城市空间研究中,人的因素,尤其是人的活动与城市空间文化性建构的双向关系,一直以来是被忽略的,或者说,人在城市文化空间生成与建构中的作用与功能是被模糊的,以人为主体的生活景观更是在城市文化空间研究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以北京前门为例,对于很多老北京人来说,前门不仅仅意味着实体性城楼建筑和地域性文化空间,它更是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场景,而仅从物质构成和文化构成对前门的研究和更新自然无法还原和复制出人们心中生活气息浓厚、情感记忆深刻的前门空间。

3.4 北京城市文化空间国际性研究

着眼于传统城市文化空间国际化转型、现代城市文化空间的国际性内涵,以及城市文化空间传统性、民族性与现代性、国际性之间的张力变化,分析传统文化空间与新兴文化空间、民族文化空间与国际文化空间差异与冲突、融合与共生的复杂关系,注重研究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功能特征与形象彰显、演变肌理与优化效应,构建与北京国际性文化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国际性维度综合研究体系。从景观构成、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商业休闲、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揭示世界城市空间序列中的北京模式,以及世界城市空间变迁与演进过程中的北京特色,并以世界城市空间发展为经验坐标,致力于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北京空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间是什么?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创享空间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谁远谁近?
北京,北京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