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线路整体保护挑战与实践路径
——意大利阿匹亚古道与中国大运河比较研究

2020-06-24

中国名城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运河古道遗产

于 冰

1 文化线路整体保护意义与挑战

1.1 文化线路整体保护意义与挑战

文化线路以相同价值为纽带,超越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阶段、行政管辖划分,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人群中产生天然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和品牌认同。文化线路已成为国内外遗产保护、城乡振兴和区域发展的前沿领域。“一带一路”倡议跨越欧亚“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1],国家文化公园优先推出长城、大运河和长征作为文物和文化资源“主干”[2],欧洲文化线路历经三十多年发展,“成为欧洲文化旅游融合心脏”[3]。

文化线路整体保护意义不言而喻。首先文化线路的价值就在于“其整体价值超越其各个构成要素相加之和,其文化影响也发乎于整体”[4]。文化线路具有资源融合、管理融合、文明融合的特质。它由过去和现在、文化和自然、有形和无形资产等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丰富和多层次的历史内涵,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核心资源。文化线路是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载体,是文化遗产综合保护的典型代表。文化线路具有持久影响力、强大感召力和深远影响力,有助于集中打造文明传承和文化标志[5]。

文化线路整体保护提出结构性改革挑战。首先是文化线路整体保护的开放性带来“供给-需要”关系挑战。在需求侧方面公众对文化旅游、遗产旅游需求快速增长,在供给侧方面文物资源成为区域发展、经济转型、消费升级的新型基础资源,各行业、各地区和社会资本纷纷进入,形成竞争态势。文化线路整体保护的多元化带来“政府-社会”关系挑战,在全球公共管理改革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政府不断扩大社会和市场参与公共事务范围,在政府体制内部也在不断向地方和基层下放权力,形成社会治理体系多元化和分权化路径与文化线路整体保护目标的内在张力。文化线路整体保护的可持续性带来“公益-市场”关系挑战,文物开放、文化旅游、文化传播、文创产业在不断倒逼文化线路“活起来”,实现文化线路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平衡保护文物安全和资源开发,是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持续的世界性挑战。

开展文化线路国际比较研究,有助于以更新、更广视角观察不同国家应对挑战的实践路径与选择动因,相互启迪,继续谱写文化线路作为文明纽带的当代篇章。研究采取多维度技术路线,包括时间维度,即保护历程演变维度;工作链维度,即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和管理维度;以及国情维度,即中国和意大利不同体制背景下的路径维度。

1.2 案例选择

研究选择中国大运河和意大利阿匹亚古道(Via Appia),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同为人类伟大文化线路,价值巨大。两者均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伟大文化线路。“大运河”广阔的时空跨度、巨大的成就、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阿匹亚古道则是罗马帝国庞大道路体系的“万路之母(Regina Viarum)”①,不仅在罗马帝国军事征服中发挥关键作用,也在古罗马文化和商贸交流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同样面临认知低估和在用难题,管理复杂。两条在世界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文化线路,在遗产保护领域却可谓“后来者”。中国大运河直到2006年才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才作为中国第46个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远晚于长城。大运河至今仍承担着航运、调水、防洪、排涝、灌溉等当代功能,管理十分复杂艰巨。同样,意大利阿匹亚古道2006年才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至今不是世界文化遗产。甚至在欧洲理事会认定的29条文化线路之中,已经包括其他罗马道路②,却没有阿匹亚古道。阿匹亚古道也面临棘手的管理问题,部分线路现在仍为繁忙现代交通使用,私人违法建设仍然难以有效制止。

同期启动重大战略行动,值得跟踪关注。中意两国政府均在近期都部署了重大战略行动。中国大运河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全力申遗成功,意大利重新了启动阿匹亚古道全线申遗,中国申遗策略和申遗经验引起意大利政府关注。意大利政府实施相应综合保护推广和体制改革经验,也值得中国借鉴。另外,两国几乎同期启动国家重大行动。2016年,意大利政府启动“阿匹亚万路之母”计划③,旨在开拓阿匹亚古道的创新愿景,鼓励慢旅游方式,扩展意大利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同时以此为契机加强阿匹亚古道遗产本身的保护和推广。2017年上半年,中国领导人连续对大运河保护利用传承工作作出批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将运河遗产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相结合。

文章将以保护历程、维修展示和体制机构为纲。受篇幅限制,每部分均先简要介绍阿匹亚古道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双线比较分析。另外特别说明由于调研范围限制,在深入比较时选择中国大运河的淮安段和意大利阿匹亚古道考古遗址公园作为节点。

2 双线遗产价值与保护历程比较分析

2.1 阿匹亚古道及其保护历程概要

罗马道路网络的延伸过程,就是古代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展过程。罗马帝国最终修建的道路网络仅干线就长达12万公里,至今仍构成地中海沿岸各个国家的道路系统骨干。阿匹亚道路是其中早期修建和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条道路,因此被称为“万路之母”。

阿匹亚道路始建于公元前312年,起点为罗马市中心。经多次延伸,最终在公元前2世纪抵达驶往希腊和东方国家的主要港口布林迪西(Brindisi),全长569公里。阿匹亚道路设计意图体现了帝国意志——以最终目的地为目标,尽可能选取直线路径,便于以最短距离、最快速度调动军队,而不惜克服自然地形造成的技术困难和高额成本投入。从罗马市中心开始的前90公里几乎笔直向南,遇山而凿,遇水而跨。这一革命性的工程建设意味着需要克服众多技术难题,包括区域地形的全面分析,选线必需的地质勘探与测量,大量水利设施建设和土地平整,为穿越上千条河流溪水解决排水和导流问题,实施巨量的路基开挖和山体开凿、土方清运和施工材料运输,修建道路两侧山地和沟谷地形护坡,建设跨越大型河流的桥梁等等。阿匹亚道路宽达12米左右,中间宽约4.1米,可双向通行马车,两侧是宽3.1米左右的行人道,由约宽0.6米高于路面的隔离带与快行道分开。道路修建技术经过革新,铺设碎石路基和块石路面及排水设施,解决全天候交通需求,成为后来其他罗马道路设计建造的“母版”。

阿匹亚古道修建的最初目的是用于战争,与后建道路一起形成庞大道路体系,成为罗马帝国军事胜利的技术标志。这些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往往位于沿线城市的主要入口,那里大都建有雄伟的凯旋门,纪念罗马人的胜利。除此之外,不同于其他国家早期道路专门服务于皇室贵族及他们的军队(如秦直道),罗马道路具有社会公益性质,设有路标和驿站,向沿线城乡居民完全开放服务。因此它们以罗马人的生活方式改造着所经过地区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成为罗马文化、罗马法律、商贸人口的传播交流大动脉。它串联起当时和后世无数信仰和城镇变迁、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成为令人流连遐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瑰宝之路。沿着阿匹亚古道,斯巴达克斯和6000名起义奴隶公元前71年被钉死在200公里长的道路两旁;沿着阿匹亚古道,罗马重臣于公元前37年奔往布林迪西签署了后三头同盟协议,维持了罗马统一稳定;沿着罗马近郊的阿匹亚古道,埋葬着众多古罗马权贵,埋葬着基督圣徒圣塞巴斯蒂安以及50万基督徒和7位教皇,形成数十公里长的地下墓窟……

罗马帝国灭亡后,阿匹亚古道命运可谓曲折跌宕,毁誉参半。起初是人员和货物流通减少,年久失修。之后罗马近郊道路两旁逐渐建起教会和私人庄园,道路石材被大量取走重新使用。文艺复兴和欧洲“大旅行”时代后,阿匹亚古道沿线古迹丰富,成为当时学者、艺术家和建筑师们首选膜拜之地,给后世留下大量艺术作品。

现代意义上阿匹亚古道的文化遗产保护,从19世纪初期拿破仑帝国时期开始,那时就提出将从罗马市中心到近郊建设考古遗址公园设想。后来建筑师卡尼纳实施了露天博物馆计划,将道路两侧古迹和景观整治,向公众开放[6]。然而1870年起,意大利王国时期以建设欧洲未来之都为目标,新规划思想下罗马进行了大规划改造,历史古迹沦为点缀性道具。阿匹亚道路遗址建筑群不再受到重视,现代快速道路横穿,很大部分的段落及周边的古迹和古村镇遭到盗抢和非法建设破坏。

这样的浩劫破坏,在媒体人安东尼·齐德纳和社会组织不懈的努力下逐渐受到遏制,引起政府重视。1965年制定的罗马城市总体规划将阿匹亚及其两侧区域划为保护区,定位为供公众享用的公共公园。1988年拉齐奥大区政府批准设立阿匹亚古道大区公园。阿匹亚古道的保护基本集中于罗马近郊区段,其他区段的保护工作十分薄弱。2004年意大利政府组织阿匹亚古道申遗,由于申报范围过小,申遗工作未获成功。2016年,国家级阿匹亚古道考古公园成立,管理机构从原罗马考古管理局独立出来,直接隶属于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阿匹亚古道全线申遗也再度提上议程。国家级阿匹亚古道考古公园空间范围与大区公园一致,侧重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而大区公园侧重于自然环境保护与利用。另外,国家级管理机构职能不仅包括公园范围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推广,还负责阿匹亚全线古迹和景观的展示利用。

2.2 双线比较分析

比较中国大运河和意大利阿匹亚古道的基本特征(表1),两者均为世界两大古代帝国的代表性工程遗产,既是交通工程技术上杰作,又对帝国统治、商贸往来、文化交流具有深远影响,在古代都是国家重点工程,在当代是连接“一带一路”两端的重要文化线路。

两大线路当然大不相同。中国大运河是作为整体遗产系统纳入保护,而阿匹亚古道只是整个罗马道路体系的标志性段落。中国大运河为水路交通线路,受到连通水系、水源、地形等自然条件影响程度更大,因此需要适应自然条件和借用自然水道,体现出人与自然联合工程密不可分的特征。阿匹亚古道为陆路交通线路,秉承“直线最短”设计理念,人工建造特征更为明显。中国大运河沿用时间超过2000年,随着自然条件变化和政治社会需求而持续改建和改造,遗产构成体系呈现非常复杂特征。阿匹亚古道沿用时间300余年,虽然部分区段线路、路面材料等方面在使用期间也经过数次改造,线路本体构成复杂程度相对较低,但周边古迹数量多、等级高。

表1 中国和意大利双线遗产基本特征比较表

图2 双线保护历程对比图

将双线保护历程加以比较(图2),两大线路同属于在用文化遗产,其线路除仍在发挥原来的交通功能外,还受到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影响,受破坏程度较为严重,经历了艰难工作才使其文化遗产价值受到重视。两条线路受到各自国家不同发展历程和不同国情宏观因素影响,各自的保护历程差别很大。

阿匹亚古道的现代遗产保护行动开始于19世纪,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和保护经验。与其相比,大运河的遗产保护历史可以说非常短暂,进入21世纪才真实开始,而且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已经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其速度之快与阿匹亚古道不可同日而语。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然而另一方面也说明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尚十分欠缺,不可放松基础研究和调查保护工作。从保护力量对比,阿匹亚古道保护行动的发起力量,是以社会人士和社会团体为主,最后逐步受到法律保护,由中央政府机构——文化遗产和活动部负责直接集中管理,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从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由中央政府发起和组织,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申遗成功之后,大运河日常管理回归属地管理,而且涉及交通、水利、环保、规划、文物、文化、城管等多个部门,保护管理力度有所下降,如何培养可持续保护长效机制,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性,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图3 阿匹亚古道考古遗址公园范围变化示意图

3 双线保护维修和展示比较分析

下面以实证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大运河淮安运河段和罗马近郊阿匹亚古道公园这两个局部节点,进行文化线路遗产修复和展示方面的比较分析。

3.1 阿匹亚古道遗迹维修和展示概要

阿匹亚古道公园从罗马市中心延伸到东南郊区(图3)。只需短短车程,就能从繁华热闹的现代都市,很快进入宁静怡人的乡村田园,鲜明反差更加凸显公园独特魅力。经过数次扩大,目前公园面积45.8平方公里。公园范围有16公里长阿匹亚古道及其两侧遗迹,另外还包括古罗马渡漕考古遗址区、卡法莱拉谷地等其他史迹和自然景观。公园地跨拉齐奥大区罗马省的罗马、钱皮诺和马里诺三个行政区。范围内的土地有82%属于私人,其中38%属于传统贵族家庭的大中型庄园,30%属于小私人业主,14%属于教会机构。18%的土地属于公有(包括已经征收正在办理过户手续的土地),其中2%属于军队资产,其余部分国家资产和罗马市政府资产基本各占一半。

针对私人违法建设难以有效遏制现象,意大利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对私人拥有的各类重要古迹、建筑和遗址的国家征收,确保其得到严格保护和良好修复,并向公众开放提供丰富文化服务。

图4 位于Casal Rotondo的曲面幕墙

阿匹亚道路修复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有计划地精心开展日常养护。为此,阿匹亚古道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局(2016年前为罗马考古管理局,下同)组织大范围保养维护项目,对文物古迹按照规模、工艺类型、价值等级、风险水平等进行分类实施。在此基础上根据需求确定养护的频率、方法、工艺和成本预算。管理局每年除了保证对主要建筑群和景观开展有计划的日常保养维护外,还在评估的基础上对66座墓葬轮流实施保养,相应保养维护计划纳入管理局的中央财政年度预算。

阿匹亚古道考古遗址管理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组织实施一系列综合性计划,包括多个以考古、历史、艺术和实验研究等跨学科方法为基础的重点遗迹保护展示项目,如梅特拉陵墓考古发掘和结构加固、昆提乌斯别墅遗址保护维修,牛头别墅考古发掘和修复,圣尼古拉教堂维修和灯光设计,新玛丽亚庄园水动力系统、抗震系统和植物园综合修复,8座卡尼纳修复陵墓的再修复等[7]。图4即为位于Casal Rotondo的曲面幕墙,上面镶嵌着旁边陵墓考古出土的残存构件,既避免构件被盗,又成为展示景观。

这些遗址整治修复后,都成为管理局组织阿匹亚古道展示和文化活动的新场所。牛头别墅建立了齐德纳研究中心和阿匹亚道路档案中心,对外开放。尼古拉教堂灯光设计展现出教堂的美妙结构,成为当代艺术品展厅。管理局每年组织“夕阳下的阿匹亚”文化节。以阿匹亚古道为背景,在七月夕阳美妙光影中,在宁静的罗马乡间,这里会有多场免费开放的古典音乐会、爵士音乐会、古道沿线考古遗址导览、表演和投影展示。牛头别墅、梅特拉陵墓、圣尼古拉教堂(图5)、新圣玛丽亚庄园等遗产空间都会安排文化演出和展览。

3.2 “阿匹亚万路之母”计划简介

图5 修复后的圣尼古拉教堂举办的文化节活动

图6 阿匹亚道路:纳入“阿匹亚万路之母”计划的线路范围

“阿匹亚万路之母”计划是意大利文化遗产推广活化改革的行动之一,旨在开拓阿匹亚古道的创新愿景,鼓励慢旅游方式,扩展意大利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同时以此为契机加强阿匹亚古道遗产本身的保护和推广。受到法规限制,过去保护重点仅限于罗马周边等局部保存较好点段。2016年初,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颁布政令组建国家级阿匹亚古道考古遗址公园,标志着阿匹亚古道保护工作重点首次发生转变,涵括了更广的范围和主题,公园管理局拥有了阿匹亚古道全线利用推广的职能。计划实施初期,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秘书总局二处提供强有力指导。[8]

文化遗产和活动部秘书总局二处与拉齐奥、坎帕尼亚、巴斯利卡塔和普利亚大区政府成立技术工作组,共同制定阿匹亚古道推广活化协议,确定在道路全线开展统一行动的工作计划。经过协商,文化遗产和活动部及相关大区政府于2018年3月1日签署了实施协议。作为协议的附件,秘书总局二处制定了总纲文件(master document),对线路经过上述四个大区的范围做出界定,全长共计约600公里④,覆盖80个市(图6),筛选出考古、历史和建筑遗产,沿线的自然景观,部分仍在使用的道路区段,以及因安全等其他因素而在古道之外必要的绕行线路。

“阿匹亚万路之母”采纳全新项目模式,整合道路全线和相关文化资源,不仅其本体价值效应得以倍增,其周边的文化空间也得以受益。考虑到这项新计划的复杂性,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引入多元操作工具,包括文化遗产和活动部实施的多项国家战略资助计划和欧盟战略资助计划,以及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实施的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RDF)“文化与发展”国家计划。

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还组织开发了地理信息系统,将与文化遗产资源、推广活化项目和保护工程相关的数据整合在统一地理信息基础上,形成沿古代罗马道路线路的现代步行道路的“地理-文化”平台。除此以外,组织实施阿匹亚古道的航空调查,应用数字技术生成摄影测绘图,通过LiDAR(激光探测与测量)技术生成数字地形模型。信息平台将在把步道建设成为文化线路的过程中发挥战略工具功能,通过数据整合和相关技术实现多种目标,包括游客服务,开发区域展示利用服务链条的辅助支撑。

3.3 双线比较分析

将阿匹亚古道遗址公园与大运河淮安运河段的保护管理情况[9]进行比较,可以反映出中国和意大利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普遍特点及异同。

从相同点来分析,文化线路这类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一方面体现文化遗产内涵的整体保护理念,另一方面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文化旅游融合的总体趋势要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阿匹亚万路之母”计划几乎同时期启动,目标都超越了文物本体保护而追求旅游和区域发展,就是最好的体现。

不同点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在保护工作的推动机制上,中国大运河以项目推动机制为主,意大利阿匹亚古道以制度推动为主。在中国大运河保护管理工作的促动过程中,申报世界遗产可以说发挥了指挥棒和强心针作用。申遗成功之后,运河遗产的研究和保护管理工作一度减弱,随后又因“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的启动而再掀热潮,呈现出冷热不均特征。阿匹亚古道的保护随着宏观环境变化和工作重点需求,在不断完善机构建设、体制改革和法律制度。从阿匹亚古道纳入罗马城市规划、大区公园设立,到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独立出来承担更大的职责范围,可以看出意大利一直在通过制度改革探索文化线路这类复杂遗产整体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

在文物部门发挥的作用上,中国大运河远远低于意大利阿匹亚古道。虽然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发挥了强有力的领导作用,但申遗后地方政府在运河日常保护管理中发挥着实质性作用,动力明显减弱,中央文物部门和各地政府协调力度不强。在刚刚启动的“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物部门只是处于配角地位。阿匹亚古道则与古罗马斗兽场、庞贝等重要考古遗址公园一样,直接由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管理,通过国家征收、统筹考古保护展示等措施,尽量实现跨行政区文化线路的整体保护。特别是在“阿匹亚万路之母”计划中,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被赋予全权统筹协调道路全线的推广活动,在计划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保护维修和展示项目实施上,中国大运河的研究基础,跨学科合作,以及保护和展示项目之间的衔接、维修和日常养护之间的平衡上,与阿匹亚古道相比还存在差距,这也是中国文物保护维修展示的普遍问题。阿匹亚古道保护维修在公园管理局数十年的直接实施下,每个项目都由考古发掘、档案研究、维修、展示多学科专业人员团队合作,各个环节相互统筹,最后效果既忠实于历史信息,又充分考虑当代公众参观便利。遗产日常维护保养纳入中央预算,得到专业和经费上的保障。淮安段运河自申遗以来,组织实施了实施了大量保护工程,如运河考古调查,天妃坝、惠济祠遗址、顺黄坝、洪泽湖大堤周桥大塘、信坝、高堰等遗产点的保护和展示工程,以及淮安钞关遗址、清江大闸、清江浦楼等10余处有关大运河的文物古迹遗址的维修工程。这些工作由不同机构实施,本体保护和展示效果都差强人意,在码头镇的考古遗址在实施维修展示工程之后便没有人负责日常维护,申遗项目式推动并没有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往往造成资金投入效果不佳和公众的不解。

在展示模式上,淮安运河博物馆、遗址展示和景区开发等三种模式在中国具有代表意义。与阿匹亚古道相比,博物馆类展示在中国发展比较快,特别是场馆建设和硬件设施投入上,现在连西方发达国家也很难做到。例如淮安中国漕运博物馆就运用了很多高科技虚拟现实设施、数字影像和场景复原模型,在展陈中占据较大比例,也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社会调查结果说明,参观博物馆的人数比其他运河展示点比例高得多。但是漕运博物馆与淮安其他运河展示点段关联不够密切,也未很好发挥吸引观众去参观淮安运河展示点段的作用。阿匹亚古道沿线只有小型博物馆,基本都是利用原有历史建筑或游客服务设施,展陈方式相对比较朴素,但是展陈内容经过深入的档案调研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非常科学丰富的信息。博物馆在文化线路展示中,更多的是定位于知识传播,与自然环境休憩、当代文化活动娱乐等形成多层次体验和互补。

对于遗址展示方式,淮安段运河和中国其他土遗址一样并没有太多创新方法,也没有试图体现文化线路各遗址之间的关联性。惠济祠遗址、顺黄坝遗址等简单的“本体保护+保护棚+陈列室”方式并不理想,这一点通过当地大学生和居民两个群体的问卷调查结果得到印证。与淮安段运河不同,阿匹亚古道公园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遗迹,悠久艺术教育奠定良好的大众欣赏基础,加之数代专业人士长期努力,形成文物遗迹与自然和谐优美的整体形象。

对于在中国较为常见的区域景区开发模式,例如淮安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投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复建和新建大量仿古建筑商业区,意大利专业人士表示难以认同,在意大利也绝对不会有实施的可能。

4 管理体制与机制综合比较分析

最后分析探讨上述差异在机构、经费、运行机制等方面管理体制机制成因。

4.1 管理机构的集中程度比较分析

在淮安段运河体现出高度分化的管理体制。即使对于运河遗产中的重要点段,如清口枢纽的顺黄坝、天妃坝遗址展示区,中国漕运博物馆、漕运总督公署遗址、洪泽湖大堤救生桩段和里运河清大闸段,其日常管理机构也各不相同,分属不同行业和层级(表2)。

与淮安段运河相比,阿匹亚古道考古公园体现出较为集中管理体制。在公园超过80%土地私有情况下,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代表国家持续征收阿匹亚古道及沿线重要遗产,统一掌握其直接管理权(表3)。

表2 淮安市主要运河遗产点段管理机构表

表3 阿匹亚古道考古遗址公园遗产点段管理机构表

特别是近期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的机构改革中,国家不仅没有选择放权,而是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加强了公园管理局代表国家对罗马以外阿匹亚道路全线遗产展示利用推广工作的统筹职权。

普遍而言,文物线路均面临跨区域多产权主体的复杂管理挑战,淮安运河和阿匹亚古道考古遗址公园也是如此。但从表2和表3对比可以看出,两个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管理体制。在淮安,只有“市场运作”模式的里运河文化长廊才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和管理集中,而文物系统在这种模式中往往参与程度不高。文物行业传统的博物馆模式和遗址展示模式分散程度相当高,特别是遗址展示模式,不仅日常管理权分属不同层级政府和政府部门,有些遗址的日常维护机构都无法落实。而阿匹亚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古迹管理权统一由国家机构行使,保障了最高水平养护维修和展示服务理念的贯彻实施,也保障了公共文化活动和日常维修保养资金的支持,这对于古道其他产权主体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表4 两条线路案例经费来源对比表

4.2 经费保障的比较分析

经费来源和财政投入体现政府职能与社会和市场分工的边界,体现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划分和法定职能履行是否通过财政责任得到真正保障。淮安段运河和阿匹亚古道考古遗址公园的经费来源特别能反映两国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差异(表4)。

和中国其他文物保护工作一样,淮安段运河个别点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获得中央财政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支持进行文物本体保护和展示设施建设,如清口枢纽、洪泽湖大堤等保护展示项目,但是前期土地征收、环境整治和长期的日常养护和公共文化活动都需要依赖地方政府投入。除像申遗这样巨大动力促使淮安政府投入资金进行了位于农村地区的清口枢纽局部运河点段的土地征收外,很难有足够财力保障,只能借助于土地开发的景区商业运作,其他日常工作则投入严重不足。

阿匹亚古道考古遗址公园反映出重要文化遗产得到意大利各级政府和各个渠道财政资金的综合保障,特别是真正体现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责任:“文化遗产是国家不可分割的资产,不具有经济价值。正是基于此立场,将文化遗产保护职责赋予国家,有助于抵御一切与私有财产权相关的政治阻力”[10]。

4.3 文物管理机构模式综合比较分析

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到文化线路保护利用职能履行模式。淮安作为大运河世界遗产的重要段落,却没有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在淮安层面大运河的价值研究、考古发掘、维修保护、日常养护、公共服务和展示利用职能分散在不同机构,甚至有些职能没有机构承担,可概括为分散型机制(图7)。

图7 分散型文物保护管理机构

图8 综合型文物保护管理机构

在这类机制下,文物国家产权和管理职能高度分离。在文物财政经费高度集中投入于文物保护维修政策导向下,文物保护专业力量集中于不同的勘察设计机构和考古研究机构,研究和维修力量难以合作,日常监测和保养力量既无法与研究和维修相互支撑,甚至得不到正常开展。同时由于日常保护管理机构力量的薄弱,展示利用只能依靠资本的大规模商业运作,文物展示利用重营利轻公益轻保护。在这种机制下,与文物资源直接接触的日常管理机构缺乏长期成长机能,无法凝聚专业力量和专业人员,机构职能越来越萎缩。而专业文物保护维修设计机构长年累月忙于快速勘察设计“编本子”,既缺乏对于文物资源本体的深入持续研究,缺乏对后续施工、养护、维修效果监测跟踪、展示利用方式的探索,也受甲方制约缺乏对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的探索主动性和可能性,各类文物保护专业机构既做不大也做不强。

而集中统一的阿匹亚古道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局,拥有稳定的跨学科专业人员队伍,包括考古、建筑、景观、资产管理、财政、公共服务等不同专业人员,每个遗产点的保护展示项目都能组织起跨学科团队是他们反复提及并特别引以为荣的“工作模式”,可概括为综合集中型机制(图8)。

在这类机制下,文物国家产权与日常管理权统一,文物研究、保护修复、日常保养和对外开放、公共服务职能统一,人员队伍和经费预算相对稳定,从而使得重要文物资源保护管理机构得以长期发展,形成专业实力雄厚的文物管理机构,有助于重要文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管理,有助于文物研究、保护、利用和管理各环节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有机衔接。当然,在这种模式下有些特殊的专业业务也需要采取合作外包形式开展,法律对于这种业务也有明确和详细的责权利和程序规定,既有助于文物管理机构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也有助于鼓励相关专业机构的社会分工专业化,如修复的科研工作、遗产价值阐释与传播活动组织等。

目前中国大多数文物资源保护管理模式,是分散式管理模式。即使是像世界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等重要文物资源,其管理权属和保护管理职能也是高度分化的。当然这两类文物管理机构模式在中国和意大利也不是绝对可以截然分开的。在中国,像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文物机构基本属于综合集中型机制,这也是这些机构能够在文物保护领域占有领军地位的根本性体制原因。

5 结语

通过文化线路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在理念上,中国文物保护的整体观与公众服务趋势与全球文物保护趋势一致;在文物保护利用实践上,与区域社会经济融合也与全球文物开放利用趋势一致,只是时间进程略有滞后。中国这一变革还在持续进程之中,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也还在探索之中,因此,结合文化线路这类资源融合、管理融合、社会发展融合的遗产保护利用国际比较,有助于借鉴国际经验。

文化线路价值研究和整体保护在国际上也属于新兴领域,特别是运河、道路、长城这类线性工程遗产由于空间分布广、历史沿革复杂、环境和社会影响深远、管理条件差异大,价值研究和保护利用难度很大。阿匹亚古道申遗还没成功,罗马帝国道路系统的遗产价值与保护利用在整体层面还未提到议事日程。罗马帝国边疆防御体系中只有哈德良长城(1987年)、德国上日耳曼-雷蒂亚界墙(2005年)和安东尼长城(2008年)作为系列性跨国遗产分阶段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一个憧憬包括所有罗马帝国边疆遗迹的努力正在实施,虽然申遗策略可能不得不采取拆分形式,但以一种更新的“世界遗产片区”模式加强交流合作[11]。

从这一角度而言,中国与世界基本站在同一起点上。中国大运河仅用短短8年即成功全线申遗,令国外同行艳羡不已,希望学习借鉴。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策略也在研究之中。长城、长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刚刚启动。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框架下,加强这类文化线路价值研究和整体保护国际交流合作,挖掘文化线路自身价值和相互影响,延续和发挥其历史价值的当代作用,相互借鉴经验,加强文化线路当代连通,意义深远。

在整体层面开展文化线路比较研究,也有助于从制度层面更深入认识自身工作机理和问题。中国文化线路整体保护面对结构性改革挑战,应当借鉴意大利实践路径,加强中央政府在文物保护上的权威,通过法律加强中央机构对文化线路重要节点国有产权收购、研究、修缮、日常维护和公共服务事权,从而在制度上保障文化线路价值研究和保护利用的整体性,发挥堡垒和示范作用。

说明:本论文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合作项目“大型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利用管理——罗马帝国阿匹亚道路和中国大运河”(编号:2016-JBKY-11)研究成果。课题由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作者为中方负责人。

注释:

① 出自公元一世纪古罗马诗人Publius Papinius Statius。

② 如弗朗齐吉纳道路(Via Francigena)连接罗马与英国的坎特伯雷,1994 年被认定为欧洲文化线路。

③ 2016 年5 月1 日,纳入部际经济规划委员会(Inter-ministerial Committee for Economic Planning,ICEP)“发 展 与 凝 聚 力 基 金”(2014-2020)决议第 3/2016 号,批准实施“文化与旅游”计划。

④ 除传统阿匹亚古道线路外,还包括坎帕尼亚和普利亚大区境内 311 千米公里长的图拉真支线(贝内文托- 布林迪西)和 52 公里长的沿海支线。

猜你喜欢

大运河古道遗产
走古道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遗产怎么分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千万遗产
放歌大运河
遗产之谜
遗产
遇见“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