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视角下的澳门滨水空间研究
2020-06-24王章叶沈国强
王章叶 沈国强
1 城市滨水与城市设计概念及关系
“水一直是生命的必需品。它是定居的起源,控制着城市的诞生、定位和发展”。在整个历史中,水在形成人类住区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城市设计方面,喷泉,游泳池,码头,运河,河流和海洋形式的水已成为设计城市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水,作为结构元素,是城市建设的核心”[1]。作为城市的重要功能区域,滨水区在塑造城市形态特征中的作用从古代到现在,是城市设计研究中最有趣的方面之一。
城市滨水,通常指与水毗邻的城镇或城市的一部分,尤指船舶停靠的码头区,由于水陆互动活动的集中,一直具有区位优势的场所[2]。20世纪40年代,城市设计开始发展,对更友好、更美观城市的需求出现了,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城市滨水区发生了巨大和人为的变化。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发展,海岸线在不断地变化。20世纪40年代,城市设计开始发展,人们开始需要更友好、更具美感的城市。城市滨水空间的更新往往能带动地方商业及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地方历史文化的复兴。
城市设计的定义可归纳为:“它以阐明城镇建筑建设中日趋复杂的空间组织和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空间对象所进行设计研究工作”[3]。而城市设计维度是在城市设计的基础之上,卡莫纳的著作《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维度》通过分析城市设计的维度让研究者更深刻地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六个维度,他提出城市设计的维度包括“形态维度”认知维度”“社会维度”“视觉维度”“功能维度”和“时间维度”这六个方面[4]。这些维度是重复性的和交叉的,体现城市设计的“日常性内容”。卡莫纳指出城市设计必须是一个全面的合作式的活动,六种维度与城市设计的背景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城市设计是一种过程中的概念设计、是尊重城市当地背景下的设计活动[4]。在全球化视野下,基于对当代流行的经济(市场)和政治(规范)现实的条件,缺乏以上的理解,城市设计仅仅是一种“开发”,自我理想的沉醉和愿望,缺少成功实施的可能性[5]。
林奇在他的著作“城市意象”中指出,使用者对于城市的感知是通过五要素——路径、边界、节点、区域和地标来识别的。此外,他坚持认为城市的设计必须提高城市的易读性和可塑性,以创造一个优质的城市环境[6]。他指出,滨水空间作为一个物理实体,为创造一个高度可达的城市提供了重要的设计机会,有助于物理和心理环境的双重塑造。同时,滨水也创造了生动的路径和可见的边界,坚硬的硬质陆地与柔软的水面区域相得益彰。滨水空间是城市的一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可以将滨水地区和城市联结起来。犹如一切城市设计问题一样,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和独特两者的平衡。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环节,其中心工作是设计公共空间,所以滨水地区城市设计以创造吸引人、富有特色的公共空为主要任务[7]。可以说,滨水区是创建城市多样性丰富性的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表1 澳门滨水空间表
2 澳门滨水空间
当滨水区以其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而繁荣时,它自然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例如澳门的龙环葡韵湿地、渔人码头拥有滨水、历史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组合,在澳门南湾湖西湾湖周围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保护区,历史建筑等珍贵遗产。澳门的黑沙滩、妈阁庙、南湾湖和西湾湖、渔人码头等作为滨水景区颇有影响力(表1);每年都吸引大量外地游客。不仅因为是滨水名城,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海滨的形象也成为城市的名片,现在澳门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旅游城市。
澳门经过多次填岛扩张和高密度城市化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日益受到关注[8],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是集体记忆和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高质量公共生活的独特空间,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本文对澳门滨水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澳门代表性滨水空间如下。
2.1 龙环葡韵湿地
龙环葡韵湿地(俗称凼仔鹭鸟林),前身是路凼连贯公路红树林滩涂湿地,经填海所形成人工湖,其旁边的海岸红树林形成鹭鸟栖息的区域;除了龙环葡韵湿地,其他的澳门的咸淡水湿地有(1)南湾人工湖:由澳门沿岸内海填海所形成的人工湖,目前有多种鹭鸟栖息;(2)鸭涌河红树林区;(3)珠澳边防区滩涂湿地;(4)路凼城生态保护区湿地。
龙环葡韵湿地位于嘉模堂区,不仅仅是一个湿地公园,它还是一个配套齐全,人文与自然建筑完美结合的公园。湿地东侧有音乐喷泉广场,西侧有自动步行道长约1公里,连接威尼斯人酒店到达路凼新城娱乐城范围区。在龙环葡韵湿地公园有龙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曾经是葡萄牙官员和商人在澳门的居住场所。
2.2 渔人码头
渔人码头坐落于外港新填海区海岸,是整个澳门唯一的主题文化公园,这里除了观光之外还有一些美食集中区、购物中心以及娱乐中心,是功能性较强的商贸旅游区。整个项目分为宫廷码头,东西汇聚,励骏码头三个主题区域。渔人码头的整体建筑风格是以欧美风格为特色,有着明显的异国风情。由于澳门渔人码头相对于位置较为偏僻,所以大部分游客都不会直接来到这里游玩,只有在澳门节日的时候这里才会很热闹。
2.3 西湾湖
西湾原为澳门半岛的一处海湾,同时为澳门半岛最南面的海湾,昔日为商船停泊之处。沿岸为澳门住宅区。上世纪90年代,西湾南面经填海改为人工湖,称西湾湖。原为海岸线的民国大马路,昔日海堤只余下政府总部往西南方向的一小段,海堤和湖区结合的西湾湖是澳门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印记。
2.4 南湾湖
南湾湖位于澳门半岛南面,是回归前整治兴建的南湾人工湖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是澳门境内最大的人工湖,湖畔景色优美,十分适合于休闲活动。
澳门致力将该区打造成为富有澳门特色的滨水休闲场所,以吸引更多的本地居民以及旅客游玩享受休闲时光。为带动该区气氛,南湾雅文湖畔会定期办特色表演及相关推广活动,吸引居民和旅客到此观光。在休闲娱设施方面,南湾湖向公众提供价格济实惠的水上游船的租赁娱乐服务,吸引了不少市民与游客一起享受水上游船的乐趣。除欣赏湖畔优美的景致外,夜晚还可以欣赏灯火璀璨的夜景。
图1 南湾湖随处见鸦涂术艺术墙绘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南湾湖广场缤纷多彩的活动实景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在南湾湖广场集合创意、休闲、餐饮等不同元素。其中包括书墟、文创商店、术展馆、室内手作艺墟及书墟、玩偶制作、纸艺、布偶制作、亲子艺墟、周末艺墟、咖啡廊等等,在滨水广场提供的座椅可供游人休息,在休息的同时也可欣赏不同风格的墙绘涂鸦(图1),这也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表现。不同的商铺在滨水广场分布,但这些不同类型的商铺的来往人数也存在非常明显且较大的差异。如书墟虽具备富有意义的漂书活动,但罕有人会停留驻足;文创商店虽主题各异,颇具特色,但是因价格及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大多数人往往进店随意逛一圈便离开。咖啡廊却有较高人气,偶尔还有排队门外等待座位的客人,咖啡廊外设置的一排露天位置也是座无虚席。
目前大多数的商铺都是由相关部门向社团免费提供的场地,而这些店铺所得的利润中的一部分也会用作社团活动用于慈善事业的支出,以此途回馈社会,帮助弱势人群。
除此之外,南湾湖畔还有精彩的巡游、木偶表演、文艺表演以及每年的盛大节庆活动,例如光影节、美食节。在每年的烟花节中,南湾湖是最佳观赏地点(图2),吸引不少组团来到广场,可以在享受亲子时光的同时感受节日气氛。南湾湖畔优美的环境以及休闲迷人的氛围也吸引了一些外国歌唱表演者至此驻唱,给游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仿佛置身于国外街头,静品异国旋律。
除以上提及的滨海旅游资源外,还有其他旅游资源,在澳门海岸沿线还分布着若干滨海旅游休闲景点。例如澳门科学馆及附近观景平台、观音像、澳门旅游塔及附近观景走廊等。此外还有黑沙滩公园、水塘、黑沙环、路环环岛海岸线等不同功能类型的滨水空间。
3 城市设计视角下澳门滨水活动空间特征
城市设计作为影响和塑造城市环境的综合方法。大多数文献都强调了城市设计中空间功能多样性和活动持续性的重要性,以使公众能够体验滨水区,而这不应减少公众享受滨水区的机会[9]。公共空间的生机勃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能提供的各种活动和吸引力,并使用户在公共空间逗留。
3.1 活动多样性
活动的多样性体现在澳门丰富的节假日庆典活动,例如其中的滨水活动有端午节左右举办龙舟赛事,龙舟运动在澳门有悠久的历史。此外还有譬如光影节、幻彩大游行、跨年音乐会、烟花节等。众多游客选择南湾湖西湾湖观光塔欣赏夜景,除了澳门塔,还有周围的摩天大楼的灯光以及沿岸的路灯,此外滨水空间上还设有大型聚光灯,可产生光束有很好的视觉效果。滨水空间边缘的其他路灯不仅是必要的照明设施,而且在晚上完成滨水空间的辅助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滨水空间不仅是一个标志性建筑,还为澳门打造一个独特形象。
3.2 活动持续性
图3 美食节图 图片来源:澳门旅游局官网
澳门美食节和葡韵嘉年华是澳门特色的节庆活动,内容丰富,活动一般持续数天,除了大型庆典活动,还有圣诞节、跨年晚会等也是澳门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图3),美食节一般在晚上举行,除了本地居民也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葡韵嘉年华则更加多元化,集歌舞、游戏、美食、活动于一身,參加者不仅感受葡语国家精彩活力的一面,亦进一步认识各葡语国家或浓厚的文化底蕴(图4)。在活动的设置上,考虑了城市滨水空间相比城市中心,绿化景观好、自然气息浓,因此将更多地度假功能、休闲游憩功能、景观展示功能、文化创意功能布置在城市滨水空间。以增强城市公共空间、滨水空间的吸引力。
澳门打造旅游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活动的开发和利用必不可少,此外也有大量的海滨运动休闲提供给居民和游客,譬如现时有不少的市民在西湾、南湾以及凼仔海洋花园前的海滨单车径区域进行各项体育运动。除此之外,极限水上运动也不时在澳门展开。
4 澳门滨水空间使用者感知分析
4.1 使用者状况分析
图4 多样化的活动现况图 图片来源:澳门文化旅游官方网站www.icm.gov.mo)
在本研究进行的田野调查中,南湾湖滨水空间的使用模式最明显的特点是白天几乎保持空旷,晚上变得相当拥挤。主要原因之一是,白天要去该地区广场的大多数人都在白天上班,因此滨水空间可能空无一人,而没有进一步的影响力来吸引其他地方的游客。这种情况阻止了许多偶然或独自前往的访客来广场,因为白天无其他便利设施可供使用。另一个原因是天气,这可能是决定因素,尤其是在夏天。由于澳门的天气在夏季通常非常炎热,大部分时间都高达35-40摄氏度,因此人们不愿外出,即使在假期期间,他们通常也避免户外活动。但是,当天气变得凉爽和舒适时,日落之后的19:00左右会完全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在工作和晚餐后开始来到滨水空间,他们大多是附近的居民,包括有孩子的家庭,年轻夫妇或老年人,通常会组织一些活动,例如慢跑和散步。滨水空间在水上亲水宽阔平台提供了木质铺地的休息区,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远处建筑物和街道的照明形成了该地区独特的天际线和夜景。台阶以及建筑物入口处的宽敞平台不仅是可以俯瞰整个水面的最佳景观,而且相于滨水间的其他部分而言相对私密。很多居民通常会在晚上与朋友聚集在这里,或者带着孩子在滨水空间娱乐游憩,不同的家庭来到滨水广场活动可以很快与其他孩子熟悉并一起玩耍,而父母则有机会在旁边互相聊天和社交。也有在澳门务工人员相约和朋友一起来滨水空间,坐在台阶或长椅上欣赏城市夜景。
沿着绿色的人行道滨水空间外圈的空间可提供更安静,更凉爽的空间,让行人可以散步。晚上发现许多人沿着人行道散步。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与同伴交谈时以轻松的步伐行走。有些人则是在锻炼跑步等活动。但是,可以看出,人行道并未设计提供给对运动有需求的人,尤其是在锻炼中大量使用的步行道。沿路只有几盏路灯的光线非常微弱,日落后整个空间都会变得很暗。
与使用者感知相关的分析主要探讨了使用者对滨水空间的了解,以及他们根据个人经验进行的说明。它旨在调查和理解人与滨水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Carmona(2010)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并且相互影响,人们能够做的事通常受到环境所提供给他们的机会的限制[4]。根据Carmona(2010)的观点,对场所的理解包括活动和经验,人们不仅应该根据场所的用途来考虑场所的目的,还应该考虑人们对其的看法。
普通使用者通常根据特定活动选择相对固定的空间使用方式。家庭活动是最常见的,例如遛狗和与孩子们玩耍。许多受访者表示有兴趣在滨水空间上度过家庭时光,在访谈中发现,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不同使用功能越来越关注。作为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而言,对于使用者的需求分析可以更好的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建议和参考。
4.1 滨水空间使用分析
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强。作为人口高密度城市,澳门的滨水空间大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周围环绕着许多传统住区。使用者的两大类是当地居民和游客,他们在使用滨水空间时,使用频率和空间使用方式截然不同。
台肇地区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不同注水井注入压力高低有别,即使对于同一注配间,注入压力也相差较大。以ZH212队的8个注配间为例,注水压力相差幅度普遍高于3 MPa(表1)。对于单泵多井注入流程,注入压力最高的井决定了柱塞泵的注入压力,注入压力相对较低的井则需要依靠阀门调节压力,注水井憋压,泵压损失较大,截流造成大量电能浪费。
作为澳门的重要旅游景点,龙环葡韵、渔人码头在白天吸引了大量游客。在金沙娱乐城接驳巴士的停车点与渔人码头不过几米的距离。在娱乐城游玩之后,有组织旅行的游客通常有几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可以参观渔人码头和周边的澳门艺术博物馆。根据观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留下来游览,游客可以利用渔人码头的观景平台欣赏滨水空间和远端的跨海大桥的完整景观。通过游客会选择所在区域范围内中轴的三个节点:澳门艺术博物馆、金沙娱乐城,渔人码头。渔人码头的不同风格建筑也成为他们在该区域拍摄参观照片的主要景点。
对于相对较短的参观时间,空间的物理外观是决定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该印象将很快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渔人码头的传统风格与博物馆的现代玻璃幕墙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大多数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中间的滨水空间更像是他们在其他两个目的地之间移动的通道,而不是一个单独的空间,需要充分探索。只有少数的游客在参观博物馆后会在滨水空间上徘徊,花更多的时间停留在该滨水空间。其他人通常选择留在博物馆或周边的商业场所,对滨水空间的参观兴趣较小。此外在龙环葡韵,连接了氹仔官也街、住宅博物馆、路氹新城娱乐城这三个重要景点,成功地引导了人们在澳门路氹新城内不同功能的空间活动,尽管游客本身并未对滨水空间进行太多探索,但它在为行人提供便利的环境中给与休闲娱乐和休息过渡空间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游客外,滨水空间上的其他大多数使用者都是当地居民。与主要将参观重点放在重要建筑物上的游客不同,常规使用者倾向于聚集在中心区域的小绿地和树木周围,通常会停留更长的时间。由于夏季炎热的天气,人们通常选择在硬质铺装和有遮盖的区域避免阳光直射,尤其是在白天,来自附近街区的老年人使用频率最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滨水空间的西北角,那里提供了休息座椅,并有足够的阴凉树。其中一些结伴而来的人会打牌或下棋,或与朋友交谈。带孩子的父母是另一个常见的使用群体,他们经常占据座位和树木周围的附近区域。但是,儿童的活动区域比老年人的活动区域大。由于滨水空间上有足够的开放空间,父母则可以坐在树下与其他人聊天时留意自己的孩子。在该地区还可以发现少量的老年人在锻炼运动。白天,大多数使用者在水空间上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目的,通常在逗留数小时后才离开。晚上由于周围的前地公园或街区几乎没有照明,甚至没有照明路灯,而滨水广场空间上更宽敞明亮的区域则吸引了大多数使用者。
除常规使用外,滨水空间使用的情况在节庆活动期间有很大变化。在非节庆活动期间,通常不会出现大量游客,使用者多是当地居民或在澳门的务工人员,主要是散步、约会、聊天等使用功能。而在持续性的节庆活动时期,例如圣诞节庆活动、跨年晚会、光影节、烟花展演,当地居民和游客在天黑之后会陆续来到南湾湖西湾湖,龙环葡韵,这使其成为一年中最拥挤的时间,这时候空间丰富性的活动吸引大量人群前往,使用群体更加多样化,功能不仅限于物理环境的使用,还有精神环境的吸引力贯穿其中。
不同的时间段吸引不同的使用者来到滨水空间,在澳门的城市形象塑造上,其滨水空间的形象和身份逐渐成为城市的象征关键词,除了通过空间物理形式和附属建筑物或景观传达的代表性含义外,当地居民的公共生活还可以通过提醒游客熟悉的场景或回忆,向游客表达一种本地感。当地环境的活跃气氛通过各种感官向外界传递了积极的信息。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感知含义,因为他们在情感上更贴近城市或地方,因此他们可以更轻松地将个人感觉添加到地方身份中,这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改善城市滨水空间的思考
5.1 亲水性
城市滨水区是人们活动集会、休闲娱乐、感受自然的空间。有公共的活动空间,安静的水面,丰富的自然景观,吸引人们前往,是人们活动聚集的场所。
滨水护岸,是人们亲近水、接触水促进各类亲水活动的中间地带,直接影响了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因此滨水区的护岸在更新和设计过程中应强调亲水活动的重要性,策划多样化的亲水活动,让使用者感受不同的亲水模式,成为居民接触自然和独具特色的公共空间。
水作为城市滨水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资源,亲水性成为贯穿滨水空间更新设计的主要因素,通过整体的设计完善各种亲水设施和条件,促进滨水空间的亲水活动,促使人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与水建立亲切的联系是滨水空间设计的关键。通过空间、形态、景观、界面、尺度、护岸、小品等多种方法引导和促进各类亲水活动,增加人与水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互动和融洽的人水关系。
5.2 多样性
有序活力的人类滨水活动——合理规划和发展多样化的滨水活动.可直接进入水中是评价滨水空间易读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人类生存生活等众多的活动总是围绕水展开。人们的各种相关的滨水活动,不论是过去的港口交通还是现在娱乐休闲功能。人类的轨迹总是伴随着滨水空间的发展而产生。滨水空间更新规划需注重人类各种城市活动和亲水活动引导,形成城市与水语境融合的滨水空间整体。
亲水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比如从人们的感受出发有视觉、听觉、触觉、感受等,具体活动内容可以有景观观赏类(欣赏动植物,譬如鱼类、鸟类,水生植物等)、休闲娱乐类(聚会、聊天、聚餐、休息、约会等)、体育运动类(慢跑、球类、锻炼、舞蹈等)多种亲水活动内容。
亲水活动从不同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老人、儿童、居民、游客等不同使用人群。提供滨水空间可以聚会、锻炼身体、运动、聊天。适合儿童的亲水活动有游戏,可以设置沙滩供儿童游玩。分析人们亲水心理和行为特征,结合护岸的高度、坡度、空间和活动内容等进行相应的设计。设置满足人们的不同亲水行为。可以通过不同尺度类型的亲水平台、亲水步道、亲水栈道等增强亲水体验的场所。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亲水景观、亲水设施等营造较舒适的亲水环境。通过公共设施,给予滨水空间个性和意义,提供给人们参与感和体验感。
5.3 秩序性
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聚集地之一,人们的各种活动也集中发生在这里。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需要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滨水活动进行合理的空间和引导。通过公众参与引导,规范各种混乱失序的活动发生在滨水空间。
快速的城市化带来城市范围的日益扩张和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用地扩张、城市道路交通等建设,对高密度的澳门来说,滨水空间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缺乏整体考虑的城市基础建设片面强调功能同时带来了自然环境、公共空间、城市文脉等的破坏,需要进行有序控制。混乱失序的商业开发行为,带来种种问题,是滨水空间文化艺术性变弱的重要因素。既要提供舒适的物理环境也要注重感知维度上的体验,在滨水空间的更新开发中保持有序的原则,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的品质和内涵。
5.4 公共性
澳门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中独特的景观资源和公共空间,在更新过程中应注重其公共属性,成为人们方便可达的公共空间。滨水空间作为稀缺的城市景观资源,是为数不多供人们体验城市特色,感受城市与自然交融的风光的场所,强调滨水空间的公共场所属性和公共活动开展,体现了城市公平,促进了社会和谐。公共性和开放性突出了滨水空间在城市中的开放空间的作用和意义,各式各样的公共活动是滨水空间独有的风景,展现滨水空间的吸引力和魅力。
在体验上,需要重点关注使用者自发的社会活动及使用者如何利用滨水空间现有功能。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开始意识到他们对使用公共开放空间的要求,在滨水空间的使用发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缺乏娱乐设施和阴凉的休息座椅区,此外专门建造的地标性景点也是滨水空间重点吸引游客的手段。
6 结语
通过分析城市滨水空间不同功能使用,基于城市设计视角审视城市滨水空间现有问题,我们从对澳门滨水区的梳理中得出,具有地理优势和历史价值的城市滨水区有可能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虽然人们可能无法从水中亲密接触湖面滨海的壮丽景色,但它仍然是当地人和游客最受欢迎的目的地之一。在滨水空间的改造项目中,政府专注于展示遗产建筑,并刺激周边地区的土地开发。历史城市滨水区可以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促进城市生活质量。如何在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仍然是一个开放式的难题。只有在政府协调公众参与并为城市制定长期愿景之后,才能打造城市滨水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