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玄”与“玄德”新释

2020-11-29尚永亮朱春洁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点校评介中华书局

尚永亮 朱春洁

(武汉大学 文学院,武汉 430072)

“玄”是《老子》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老子被后世封为“玄元皇帝”,道家学说常被称作“玄学”,道家典籍被视作“玄书”,道教亦被称为“玄教”,可见理解“玄”对破译老子的思想至关重要。在《老子》一书中,“玄”字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兹举如下: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第六章)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第十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十五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第六十五章)(1)以上引文,见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009年重印),第53、80、93、116、254、272、299页。

以上引文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即为“玄”与“玄德”。关于 “玄”,历来学者多认为是幽深妙远之意,如魏王弼曰:“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2)[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页。唐杜光庭曰:“玄,深妙也。”(3)[唐]杜光庭撰,巩曰国点校:《道德真经广圣义》,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年,第69页。宋司马光、范应元、朱熹与元吴澄的注解亦与此相近。(4)司马光《道德真经论》:“玄者,非有非无,微妙之极致也。”范应无《老子道德经古丰集经》:“玄者,深远而不可分别之义。”朱熹《朱子语类》:“玄,妙也。”吴澄《道德真经注》:“玄者,幽昧不可测知之意。”高亨解作“深妙”(5)高亨:《老子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页。,陈鼓应注为“幽昧深远”(6)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57页。,李存山谓为“玄妙,幽深不可测”(7)李存山注译:《老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9页。,均不出前人范围。另有学者认为“玄”乃“天”,如汉河上公和唐王真即持此说。(8)河上公《河上公章句》、王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皆曰:“玄,天也。”至于“玄德”,多数注家则在“玄”意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如王弼谓:“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9)《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26页。宋陈景元谓为“深冥之德”(10)[宋]陈景元撰:《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上海涵芬楼影印正统道藏本,1923年,第155页。,高亨释为“玄妙的德行”(11)高亨:《老子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8页。,而河上公(12)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54页。与王真(13)[唐]王真撰:《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上海涵芬楼影印正统道藏本,1923年,第102页。皆释为“与天同德”。另有今人罗红昌《玄德新释》认为“玄德”即“生德”(14)罗红昌:《“玄德”新释》,《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马国柱《论老子的“玄德”之美》则解作“自然的人生价值境界”(15)马国柱:《论老子的“玄德”之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可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以上观点中,诸家多注重“玄”与“玄德”哲学层面的引申义,虽无大误,一定程度上也能自圆其说,但忽略了从本体出发探究其原始意义,故与老子本义似终隔一层。当然,也有较为切近者,如王弼关于“玄”乃“始,母之所出也”的说法即值得重视,但他在释“玄德”时又将万物之主归于未知,所谓“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16)《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26页。,如此一来,便又有些隔膜。罗红昌将“玄德”释为“生德”有其合理之处,但却忽略了“玄”表征的其他含义。河上公和王真都将“玄”释为“天”,认为“玄德”乃“天德”,表面看来,似乎给它找到了一个悠久尊崇的渊源,但《老子》第二十五章却明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17)《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159页。帛书《老子》亦谓:“有物昆(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18)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48页。,指明“天”并非万物的源头,在它之前还有更早的母体,可见“玄德”与“天德”并不等同。

那么,“玄”和“玄德”到底指什么?我们认为:《老子》中的“玄德”乃指“水德”,“玄”则指水或水之特性。查郭店出土的先秦道家文献《太一生水》,开篇即谓:“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万物母。”(19)荆门市博物馆编著:《郭店楚墓竹简 太一生水 鲁穆公问子思》,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5~7页。这段话阐述了“太一”乃万物生成的本源,就连天地也是“太一”所生,而“太一”藏于水中,因此,“太一生水”中的“生”,应是庞朴阐释的“化生”之意,而非“派生”,即水是活生生的太一,(20)陈鼓应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楚简专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03页。它既与太一混合同体,又是万物之母、天地之根,是最早的存在物和创造源,用老子的话说,即是“玄”。若对其作一简要释义,则此“玄”即水或水的特性——因其黑而兼赤的色泽给人以幽昧深妙之感,因其为万物始又流动不止变化无端而具生生不息之性。

一、 “玄”“幽”“冥”与“水”通,“玄冥”即水神

前述诸家释“玄”多涉及到两个词——“幽”、“冥”,而 “幽”、“冥”与“玄”都有色黑之意,并皆与生命之始相关联,与水属黑色且为万物之始的特性相契合。

先就色泽言,此三字皆与黑色相关。《说文解字》:“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2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9、158、312、312页。可见“玄”的特点之一为“黑”。而在五行之中,水居北方,色黑,故而“玄”与“水”在色泽上有相通处。“幽”亦指黑,所谓“幽,黑色也”(2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9、158、312、312页。,与水之色同。至于“冥”,其甲骨文写作“”,像两手在地牢、暗处摸黑之意,(23)夏渌:《评康殷文字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3页。而《说文解字》亦谓:“冥,窈也。”(24)[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9、158、312、312页。段玉裁注曰:“窈各本作幽。”(25)[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9、158、312、312页。据此,则“冥”与“幽”意同,均为暗黑之色。

次就内涵言,“玄”“冥”与水皆有生命之始的象征意义。“玄”与水在方位上均居北方,在季节上主冬,是阳气开始之处,恰似冲破黑夜渐欲升起之初阳,其色由黑而赤,幽深沉静中吐露生机。如此,则二者即在生命初始的象征意义上契合相通。又,《老子》一书对水甚为推崇,认为水几于道,而作为“道”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其相对于万事万物的发源起始功用,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6)《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225、53页。(第四十二章)者是也。“道”的这种特点和功用,在《老子》中又常常被“玄”所替代。如第一章即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27)《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225、53页。这里的“两者”即“有”和“无”,一为“天地之始”,一为“万物之母”,它们皆可用一个名称来替代,那就是“玄”。毫无疑问,“玄”在此所表征的,与“道”一样,同为世间万物的开端。联系到前引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中“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的文字,亦可证在生命起始意义上,老子是将“玄”与水等同看待的。至于“冥”的本义,学界有分岐,或谓与女性分娩相关,如唐兰曾认为其甲骨文是“”,卜辞借为“娩”,是分娩之意。(28)唐兰:《唐兰全集》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78~379页。而夏渌经过考证,认为“”才是“冥”之初文,其意为两手于地牢、暗处摸黑。(29)夏渌:《评康殷文字学》,第23页。然而,这两字虽字形不同,但都有“”形,其区别在于:“”像子宫、女阴,幽黑阴暗,是生命未降之时,“”则象征生命的诞生。(30)王小盾:《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关于四神的起源及其体系形成》(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13页。由此可知,“冥”的本义与女性生殖和人类生命之始息息相关,在发生学意义上,亦与水乃万物之始相通。在先秦文献中,“冥”即与海(水)相通,如《庄子》开篇即言:“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成玄英疏:“冥同溟,犹海也。”(31)[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1,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页。释德清注:“北冥,即北海。”(32)[明]憨山著,梅愚点校:《庄子内篇注》,《禅解儒道丛书》,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第4页。可见“冥”与水合,而鹏自北海起飞,又与水属北方且为万物之始相一致。又,“玄”“冥(窈)”“幽”的初义皆通“幺”,“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3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158页。,是生命雏形的象征。故而这三字都有生命之始的寓意,与水之性亦趋同一。

既然“玄”、“冥”皆与水通,则古籍中“玄冥”连用,便常常用以代指北方之神,即水神。《山海经·海外北经》有“北方禺疆”(34)方韬译注:《山海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46页。的记载,郭璞《山海经图赞》曰:“禺疆水神,面色黧黑……灵一玄冥,立于北极。”(35)[晋]郭璞著,王招明、王暄译注:《山海经图赞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16年,第258页。这里的“水神”、“黧黑”、“北极”,从称号、色泽、方位,都为玄冥的身份作了说明。又《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其神玄冥。”(36)[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18页。点出玄冥所处方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水正曰玄冥。”(37)[春秋]左丘明撰,蒋冀骋标点:《左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359页。指明玄冥与水的关系;《吕氏春秋·孟冬纪》:“其帝颛顼,其神玄冥。”(38)[秦]吕不韦著,[汉]高诱注:《吕氏春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第94、94页。高诱注:“颛顼…….以水德王天下,号高阳氏,死,祀为北方水德之帝也。玄冥,宫也。少皞氏之子曰循,为玄冥师;死,祀为水神。”(39)[秦]吕不韦著,[汉]高诱注:《吕氏春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第94、94页。这里除了强化《山海经》中对“玄冥”的界定外,还指出“玄冥,宫也”,肯定了玄冥之神所具有的孕育万物之功能。综合这些说法可知,在上古时期,“玄冥”具备水之特性,以“玄冥”代指水神已较为普遍。

由此来看,就“玄”的本义言,将之释为水或水之性,似更为恰当。而“幽”“冥”诸字,因与“玄”相通,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作此理解。

二、 “玄牝”“玄鉴”“玄通”“玄同”与水之关联

将“玄”释为水或水之性,是借助训诂学的方法,从早期文献之互文性和《老子》一书的内证诸方面,得出的一个基本认知,它强调的是“玄”及相关词语的原初意义。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说明:“玄”还有其引申义,如幽、深、虚、妙等,并在组成“玄牝”、“玄鉴”、“玄通”、“玄同”等词语时,为古代注家反复使用。只是所有这些引申义,倘若细寻根源,又都与“玄”指水或水之性的初始义相关合,由此形成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

(一) 玄牝

《老子》第六章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同样的话,在《列子》卷一中被称为“黄帝书曰”,惠栋解释说:“此老子所述也。老子之学盖本黄帝,故汉世称黄老。”(40)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4页。据此,则这段话可能有更早的源头,是早期道家学派一脉相承的核心观点。那么,什么是“谷神”和“玄牝”呢?晋人张湛释曰:“夫谷虚而宅有,亦如《庄子》之称环中。至虚无物,故谓谷神;本自无生,故曰不死。”(41)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4页。又引王弼注谓:“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处卑而不可得名,故谓之玄牝。”(42)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4页。这些解说,多着眼于“谷”和“玄”虚空幽深、处卑守静的特点,虽于义可通,但稍觉虚泛,相比之下,倒是清人俞正燮的解释更切近些:“牝者,古人以为谿谷;所谓虚牝者,如今言空洞。……尝深思之,元(按:即玄)者,《白虎通·五行篇》云:‘元冥者,入冥也。’是元为入牝者。《唐律·卫禁》上释文云:‘有穴而可受入者为牝。’则元牝之为古语可知。”(43)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4页。就此而言,“谷”与“牝”相通,因其虚空幽深,故既可容物,亦可生物;谷中可容之物主要为水无疑,而牝中所容者则为“玄”。玄者,亦水也,则二者在同可容水一点上相近相通。用明人焦竑的话来说,即:“谷,喻也,以其虚而能受,受而不有,微妙莫测,故曰‘谷神’。牝,能生物,犹前章所谓‘母’也,谓之玄牝,亦幽深不测之意。”(44)[明]焦纮著,黄曙辉点校:《老子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页。同样的意思,唐人幻真、清人徐大椿说得更为直白:“盖玄者水也,牝者母也。”(45)[唐]幻真先生注:《胎息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按:同样的意思,在宋人张君房《云笈七签》、明人高濂《遵生七笺》中均有表述。“此乃玄妙之窍也。”(46)[清]徐大椿撰:《道德经注》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24页。简言之,所谓“玄牝”,当指深幽莫测可以容水之母体,犹雌性之子宫;联系到下文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则此“玄牝之门”,当指作为生命之源的雌性生产之门。宋人苏辙谓:“玄牝之门,言万物自是出也;天地根,言天地自是生也。”(47)[宋]苏辙撰,黄曙辉点校:《道德真经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页。可谓深得奥旨之言。

上述看法,还可从以下几方面细申论之。

首先,“牝”和“谷”皆指代母性。“牝”指代雌性、母性,乃古时通常的用法;“谷”除指山谷外,亦是女阴的象征。《淮南子》有云:“丘陵为牡,溪谷为牝”(48)杨有礼注说:《淮南子》,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4页。,将突出的山陵象征男根,用凹陷的溪谷象喻女阴,因此“谷”与“牝”同样具有女性、母性、阴性的特点。其次,“谷神”和“玄牝”又都是对水的信仰,表达了原始时期的生殖崇拜。“谷”作为水之来源,它生生不息,充盈而“不死”,乃为“谷神”。而在“玄牝”中,“玄”字也有所寓意,一是为了与“谷”的色泽相对应,以强调“牝”的生殖特性。古人常把“谷”作为女阴的象征,原因之一便是“谷”阴黑幽暗的颜色与女阴相似,而“玄”为黑而有赤色,故“玄牝”得以同“谷”的色泽相应。黑色在古代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如河图、洛书用黑点代表女性,太极图用黑色表示阴(女),《易·说卦传》中亦有 “坤为地,为母……其于地也为黑”(49)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31页。的说法。在滇南彝族神话中,其创世女神叫“阿黑西尼摩”,“阿黑”是姓氏,“西尼摩”是名字,“尼”即黑色,她睡在奢彻海,“大腿黑漆漆”(50)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上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6、48页。,“苍天和大地,日月和星星,……所有这些物,样样生下来”(51)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上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6、48页。,具有巨大的生殖力,正如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这种对“黑”的生殖崇拜,在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中也有保存,如生活在云南西北的摩梭人是古羌族后裔,他们把房子叫“纳衣命”,“纳”为黑色,是原始时期对母体子宫印象的留存。由此推论,老子用“玄”来修饰“牝”,实是古时对女性生殖崇拜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思想也为后世的道教学者所继承,如葛洪在《抱朴子·微旨》中写道:“长谷之山,杳杳巍巍。玄灵飘飘,玉液霏霏”(52)[东晋]葛洪著,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7页。,他以“长谷”象征女阴,亦不忘用“玄”气来强化其母性特征。借此,把“谷神”称为“玄牝”便有了内在的依据。二是“玄牝”中的“玄”也强调了万物生于水的观点。“谷”和“牝”同样象征母性生殖力,但“谷”作为水之源,本即含水,故一些《老子》传本中“谷”即作“浴”字,如毕沅引陆德明之说谓:“谷,河上本作浴。”朱谦之笺释曰:“案后汉陈相边韶《建老子碑铭》引亦作‘浴神’,是与河上本同。”(53)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5页。而据郭店楚简《老子》本,亦将“谷”写成“浴”,这就更为明显地揭示了“谷”与水的关系。与此相应,“牝”作为雌性孕育生命的生殖系统,自然缺不得水,而在“牝”前再加上一个指代水的“玄”字,便愈发强化了“玄牝”与水的关联。大概正是应了“玄牝”与“谷神”的此种关联,所以早期道家学派才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的说法。至于“玄牝之门,为天地根”,也就与《太一生水》中的“太一”为“万物母”相对应,共同指明水乃万物之源。

(二) 玄鉴

《老子》第十章“涤除玄鉴”(54)玄鉴,通行本作“玄览”,帛书甲本作“玄蓝”,乙本作“玄监”,“蓝”、“监”皆为古“鉴”字,此处据帛书甲乙本及高亨、陈鼓应之说改。参见《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98页。中的“玄”同样代表水之性。“鉴”者,镜也。早期为盛水之器,人俯首于一盆静止之水面反观自己的影像,可见其突出的是水的鉴照功能。“玄鉴”一词在《庄子》中出现得较多,而“夫庄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55)[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104、178、197、197、411、411、197页。,又其“寓言以畅玄理”(56)[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104、178、197、197、411、411、197页。,对老子学说颇有继承与传扬,因此《老子》有些语焉不详的字句,在《庄子》中反而得到比较充分的阐述。《庄子·德充符》引述孔子语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57)[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104、178、197、197、411、411、197页。水本身的清澈洁净使它能直接映照物体的本来面目,而静止的水效果更佳。其后文又予进一步说明:“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58)[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104、178、197、197、411、411、197页。对此,郭象注曰:“内保其明,外无情伪,玄鉴洞照,与物无私,故能全其平而行其法也。”(59)[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104、178、197、197、411、411、197页。成玄英疏曰:“夫水性澄清,鉴照于物,大匠呈巧,非水不平。”(60)[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104、178、197、197、411、411、197页。可见要发挥“玄鉴”的作用,重在水的“止”与“平”,由此达成平静澄清、朗鉴洞察万物的功效。换言之,“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61)[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104、178、197、197、411、411、197页。,以水为镜,不但可以照见人自身面目,且因水平面合于规准,故能为大匠所取法。此外,还可从中得知事物的本真:“诚得清明之士,执玄鉴于心,照物明白,不为古今易意”(62)杨有礼注说:《淮南子》,第643页。;亦可由此推至圣人之道:“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63)[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104、178、197、197、411、411、197页。

值得注意的是,对《淮南子》中“执玄鉴于心”句,明代刘绩这样诠释道:“玄,水也。鉴,镜也。皆以自见。”(64)[明]刘绩补注,陈广忠校理:《淮南鸿烈解》,合肥:黄山书社,2012年,第537页。明确指出此处之“玄”乃指水。而在上述诸引文中,其所强调的“止水”、“水静”、“清明之士”,皆与老子所提倡的“清静为天下正”(65)《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236页。(第四十五章)相吻合。由此可见,“玄鉴”在原始含义上是与水密切相关的。通过“玄鉴”,可以达到老子以水为喻的“清静为天下正”之境界。又,前引《庄子·德充符》中“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其前一句为“何谓德不形?”后一句为“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66)[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104、178、197、197、411、411、197页。庄子于此论述了可以为法的“平水”与“德”之关系,实即“玄鉴”与“德”之关系,而这个无形的“德”,自然当指水德。王弼注《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数语谓:“寂寥,无形体也”(67)《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65页。,也可视作对庄子“不形”之德的一个旁证。就此而言,“玄鉴”之寂寥无形、平静澄清且可朗鉴万物的特点,既是“水德”的形象展示或具体实践,也成为通往“水德”的一个途径。

(三) 玄通

《老子》所说的“玄通”亦具与水融通之义。第十五章有曰:

古之善为士(帛书本作“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68)《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116、212、212、259、71页。

这里的“玄通微妙”,是对道的确切描述。“玄”之本义为黑而兼赤之水,同“道”一样有着“深不可识”的特点,下文出现的“川”“涣”“谷”“混”“浊”“清”等,都离不开水。至于“豫兮若冬涉川”、“涣兮若其凌释”,还描绘了水由冬而春的不同样态和发展变化,并在深层与水居北、属冬,至春则为万物始之义相通。此外,对于“涣兮其若凌释”,王弼本作“涣兮若冰之将释”(69)《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37页。,帛书本作“涣呵其若凌泽”(70)《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老子甲本及卷前古佚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第10~11页。,下面几句作“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呵其若浴”(7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老子甲本及卷前古佚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第10~11页,其变更的“冰”“凌”“泽”“沌”“湷”“”“浴”诸字,亦无不与水相关。元人吴澄解释这段话说:“旁达曰通,妙万物者,无所不通。其妙也,微而不显;其通也,玄而难辨。渊乎如水之深而不可测,其中深不可测,故强为之模拟其外之容以示人也,下文七者是已。”(72)[元]吴澄撰,黄曙辉点校:《道德真经吴澄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页。将“玄通”与深不可测之水相关合,似乎较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下面老子接着问道:“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两个问题,老子在第三十九章作了回答,即“天得一以清”(73)《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116、212、212、259、71页。、“万物得一以生”(74)《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116、212、212、259、71页。。前面说过,老子常用“一”来比拟“道”,而水“几于道”,因此,“徐清”与“徐生”的关键便又回归到了“水”上,天地万物都倚赖“水”才得以清静和生长,因而,这里的“玄通”借水喻道,便与整章意义取得了对应。同时,它所呈现的,既同于“玄鉴”所达到的“清静为天下正”的水德之境,亦是水生生不息之德在世间万物中的状态。

(四) 玄同

《老子》第五十六章曰:“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关于“玄同”,魏启鹏承继河上公“玄乃天”的观点,将其释为“与天地万物和同为一的境界”,(75)彭裕商编:《郭店楚简老子集释》,成都:巴蜀书社,2011年,第291页。虽得其仿佛,却还未能切中肯綮。细详文意,将“玄同”释为如水之混同,可能更近老子本义。

首先,就此章内容言,前面几句是对“玄同”的描述,其特征重在“塞其兑,闭其门”。而在第五十二章亦有相同的表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76)《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116、212、212、259、71页。,说明通过塞兑、闭门能达到“终身不勤”的效果。《易·说卦》谓:“兑为口”(77)《周易正义》,第330页。,因此塞兑闭门强调的乃是闭口塞听,回归内在的清静抱一状态。此一状态,既与老子守柔的主张相应,也是水德尚柔和思想的呈现。又,此处的“不勤”二字同第六章的“用之不勤”一样,在帛书甲、乙本都写作“不堇”(78)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49页。,而“不勤”所表达的“不尽”之蕴与“不堇”所指的“不干”之意,都与水日夜流淌不息的特点相通,也与其所在章节前面的内容相应。至于这段话中“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其表达的不露锋芒、解除纷扰、混同尘世的思想,展示的亦是柔和水德的意蕴。此外,这种“玄同”的状态,在《庄子·胠箧》中有着更详细的描述: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79)《庄子集释》,第323页。

庄子所写的绝弃音乐、文章、工具、仁义等方式,与老子所提倡的去五音、弃甲兵、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主张是一致的,都是期望回归到原始的混沌状态。这种混沌状态,乃是水德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种表现,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前引第二十五章提到的先天地而生的“有物混成”状态。

其次,就全书而言,这一章的内容除与第五十二章相同外,亦与第四章同文复出。《老子》第四章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80)《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116、212、212、259、71页。的表述,联系二者予以比照,可将“玄同”与“湛兮似或存”等量齐观。湛字从水,甚声,其义为精深、清澈,亦可说明“玄同”与水之性密不可分。据帛书《老子》:“清浊者德之人,德者清浊之渊,身调而神过,胃(谓)之玄同。”(81)《老子甲本及卷前古佚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第24、10、13页。其描述“德”所用的“清”“浊”“渊”,皆与水相关,并指出只有这样的德方可称为“玄同”,这就明显地把德、水、玄同的关系捆绑在了一起。综合起来看,老子所说“玄同”更接近“水”的混同状态,而非“天”的齐同。

联系前面的“玄鉴”“玄通”,可以看出,“玄同”之“清浊”与“玄通”之“浊以静之徐清”相似,且皆与“玄鉴”之“清静为天下正”的效果相对应,则“玄同”之“浊”“渊”与“玄通”之“深不可识”得以互释,三者又都与“水德”密不可分。因此,某种意义上似可认为,“玄鉴”是“水德”的实践方式,而“玄通”与“玄同”则是实践“水德”后的表现形态。

三、 “玄德”即指“水德”

由“玄”为水之性推之,《老子》中的“玄德”自当指“水德”。

关于“玄德”,《老子》第五十一章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说明“玄德”具有滋养万物而不自恃的特性。据《马王堆汉末帛书老子乙本前古佚书·六分》“王天下者有玄德”(82)《老子甲本及卷前古佚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第24、10、13页。,可知“玄德”乃帝王治理天下的法宝。以上两句分别界定了“玄德”的特征和功能,而这两点无疑就是水德的主要内涵。首先,“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恰与处卑守静、虚空有容的水同义,用《老子》第八章中的话说,就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83)《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86、303、299、173、221、194页。,因此,这里的“玄德”无疑应指水德。其次,第六十六章有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84)《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86、303、299、173、221、194页。江海具有善于处下的谦虚包容品性,故能成王,此乃赞美水德之功能;若对应于“王天下者有玄德”,则此处之“玄德”也当指水德。

进一步看,第六十五章提出“常知稽式,是谓玄德”(85)《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86、303、299、173、221、194页。的说法。“稽式”即法则、法式。关于“式”,老子解释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86)《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86、303、299、173、221、194页。(第二十八章),即守黑为式,而“黑”为“玄”的意蕴之一。又帛书《老子》曰:“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谷)。”(87)《老子甲本及卷前古佚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第24、10、13页。“辱”同“”,垢黑也,所以老子认为守(即守黑)方可为天下谷。又,四十一章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88)《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86、303、299、173、221、194页。,亦同此意。按照老子的逻辑,在“守黑”、“稽式”、“为天下谷”、“玄德”之间,是可以画等号的。换言之,黑乃水之性,谷乃水之所,而“玄德”之要义便是要“稽式”、“守辱”、“为天下谷”,因而其对应的正应是水德。

此外,《老子》第五十六章还对“玄德”的特点作了描绘:“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其中的“深”“远”“反”“大”“顺”几个关键词,实际上都与水息息相关。“深”从水,据前文所述,水德的呈现方式之一便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因此这里的“深”无疑也属水之品性。“顺”从川,其本义亦源于水,指水朝同一方向流动。联系到《庄子·天地》“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89)《庄子集释》,第382页。之语,可知玄德同乎大顺,也就是同于水之性。至于“远”“反”“大”,也表现了相同的特点。前引第二十五章在说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之后,紧接着说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里表达的,是对水为万物之母观点的提升和总括,其名为“道”,但也可以勉强叫作“大”。按老子的逻辑,因水几于道,故可以“道”总括水德,而“水几于道”为形而上之概念,可通向无限,故可名之曰“大”,正所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90)《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86、303、299、173、221、194页。广大之道无边无际,广泽万物,因而是伟大的;此大者又以水为载体,水是流逝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2页。,是源源不断地流向远方的;而从循环的角度看,水是远而必反,无有穷尽,故又可以“反”来表现它。因此,“深”“远”“反”“大”“顺”这几个字叠加在一起,均强调了“玄德”与水德之相通。

既然“玄”为水或水之特性,“玄德”即“水德”,为何老子不径谓之“水德”,而非要将其称为“玄德”呢?其原因可能如萧兵和叶舒宪所说:“《老子》到底是高深的哲学而不是浅陋的巫书。”(92)萧兵、叶舒宪著:《老子的文化解读 性与神话学之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09页。老子的思想来源虽有一定的巫术背景,其中也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但老子并不是为了故弄玄虚以神其说,而是用此来探究宇宙人生的共通之道。通过前文所述可知,“玄”除代指水之性外,还具有更为多元的“深”、“幽”、“虚”、“妙”之义,这样一来,便可更丰富地展示老子的思想蕴涵和旨趣;而老子将“水德”名之曰“玄德”,也就使其在阐述自然之道时更为深邃贯通,更贴近抽象的哲学思维表达。由此反观本文开篇所引诸家观点,其对“玄”、“玄德”所作哲学层面的理解自有其合理之处,但却一定程度地遮掩了这些关键字词的原始意义。《庄子·知北游》有言:“知北游于玄水之上。”吕惠卿注曰:“则反本以求其所同而玄之极”(93)[宋]褚伯秀撰,张京华点校:《庄子义海纂微》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70、673页。,褚伯秀注曰:“喻多识之士欲求归本源。”(94)[宋]褚伯秀撰,张京华点校:《庄子义海纂微》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70、673页。就此而言,我们从本源处探求其义,可能会进一步深化对老子哲学的理解。

四、 结 语

综上所述可知,老子对“水”推崇备至,并借助“玄”、 “玄德”等一系列概念来概括、描述它。从本源上看,其所谓“玄德”,即是“水德”的代名词;“玄牝”,代指深幽莫测可以容水之母体;“玄鉴”,是践行“水德”的一种重要方式;“玄通”、“玄同”则更多是“水德”在世间万物中的呈现状态;而“玄”,也在原初意义上成为水或水之特性的指称,其黑而兼赤之色给人幽昧深妙之感,其本身既为万物之始而又兼具生生不息之性。二者共同体现的,都是原始时期以母体和雌性生命力为旨归的“水德”哲学。

猜你喜欢

点校评介中华书局
谷疏博《墨戏研究》评介
《近代广告史研究资料汇编》评介
《近代艺术史研究资料续编》评介
《汉代画像石题榜隶书艺术研究》评介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