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如何实施 “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研究

2020-11-28周顺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引导者互联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周顺

摘要: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需要教师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能力,有效地引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需要从“硬件升级”与“软件优化”(特别是论文撰写及与学术诚信相关的教学资源)两方面加以推进与落实。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高阶目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校教师在教育哲学、教学理念上同时面对几种不同思潮的冲击。一种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国的传统教学不是BBC导演的中国教师英国高中教学表演秀,也不仅仅限于读古文、背经史,或是做文章、讲义理,传统的教学以学为主、因材施教,没有“教程”,只有“学程”。第二种思潮是苏联的马列主义。1952年院系大调整之后,凯洛夫教学法主导了中国高校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的“大面积丰收”,教学集体齐头并进,试图以专业化、技术化的教育模式取代民国时期流行的美式“通识教育”。第三种思潮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在中断三十年后,美国式“通识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大潮重新席卷中国高校,提倡融会贯通型人才的培养。三种不同的教学思想彼此冲突、互相融合,带给了中国高校教师困惑、反思与新的机遇。

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突破分歧,获得了教育界一致的肯定与推崇。所谓“以学生为中心”,即在重视与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多采用协作式学习、个别化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的组合。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教育理念遭遇了重重挑战: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况下,老师如何才能有效控制课堂?如何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数据互动平台,减少协作学习、小组讨论中的“搭便车”行为?如何优化信息化教育的硬件环境,让教学空间更具设计感?

本文认为,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需要教师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能力,有效地引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需要从“硬件升级”与“软件优化”(特别是论文撰写及与学术诚信相关的教学资源)两方面加以推进与落实。

一、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案要“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要“以学生为中心”,但不是以讨好/娱乐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低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记忆与理解,高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分析、评价与创造。低阶目标与高阶目标从来都不是泾渭分明的,本科生也需要将所学知识用以分析、评价与创造,而研究生在新的知识体系面前同样需要记忆与理解。低阶与高阶目标并非以学习阶段来划分的,而是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来加以区别。低阶目标适宜“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即我们所说的“满堂灌”;高阶目标适宜“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即我们所说的“自主学习”。良好有效的学习从不盲目排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坚持根据学习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与目标,只有因材(教学内容)施教、因才(学生特点)施教,教学才可能是成功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就是让学生“吃苦”。当我们追随西方教育理念,主张从学前到大学都应实施“快乐教育”,当教育者频频指出教育泛娱乐化的危害,却依然无法抵御这一势头时,欧美、澳洲地区的西方国家却开始反思快乐教育、兴趣教育带来的社会问题。他们提出了“毅力(GRIT)比兴趣更重要”的新命题。2015年,笔者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澳洲昆士兰科技大学(QUT)参加海外师资培训项目。该校教育系教授在培训讲座中竟指出,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让学生吃苦(make students suffer)!“吃苦教育”让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更轻松地应对职业规划与未来发展的考验。“吃苦教育”并不是给学生设立难以企及的宏伟目标,而是在其能力之上,确立恰当的努力方向与具体的学习目标。正如俄国心理学家列·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PD)所提到的:重视学习者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给学生以挑战,但不要脱离实际。这一点对于教育产业化之后的中国而言尤其重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是降低教学标准以迎合学生,更不是讨好学生以换回较高的学生评价。教育从来都不是一种交易,更不是学生对教师的消费。“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实际操练者,在教师精心准备设计的教学方案的引领下,获得更真切的学习“现场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以学生为中心,依然需要教师有效地引领课堂教学。教师的入职培训尤其重要。入职培训是教师能力再提升、形象再塑造的过程,从衣着、谈吐、教案的准备、学生动员、班级控制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职业训练,对于无教学经验的博士研究生而言尤其关键。特别是教师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能力提升的问题。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投入大量精力,加大了新进教师网络教学、课件制作、图像处理、视频编辑、统计分析等应用技术培训的力度。如果能够在这类培训中引入“专题培训+项目研究”的模式(培训后立即投入设计实践和项目研究),例如海外师资培训中的“如何使用BlackBoard(应用程序)有效管理和组织你的课堂”“如何使用按键器鼓励学生参与式学习”等专题研讨,那么,教师培训获得的知识技能直接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的效能将大大提高。

二、重视课堂活动的设计

教学过程需要进行活动设计的重要原因是避免学生进行无效讨论。所有的讨论都应该遵循某个问题由浅入深、依次展开,不论是“头脑风暴”“自由问答”,还是“视频观赏”,都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而提高讨论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新材料的阅读、评述、讨论与写作,在新鲜感的刺激下将原有的知识和新获取的知识进行重组,做到讨论过程的3F——趣味、聚焦、迅速(Fun/Focus/Fast)。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小组讨论。(1)让某个组先发言,另一个组记录并汇报,第三组提问及辩论,达到小组间相互学习的目的。(2)每个讨论小组内部分配角色,如领导者、计时员、书记员等,讨论结束后,各组推荐一名发言人,该发言人将转移至另一组,汇报前一组的讨论结果,并与新小组形成新的讨论,依次循环。(3)三人小组,一人支持某观点,一人反对,一人记录并试圖说服一方。或者给每个组布置不同的内容,阅读不同的材料,最后三个组合起来做一个完整的总汇报,这也被称为拼图式讨论。拼图式讨论同样适用于课后活动,如各小组分别负责文献收集、实地调研、文献及数据整理、报告发言等。

各类线上互动平台的运用也将有效提升课堂设计的现实效能。当学生领受学习任务后,可通过UMU互动平台、超星平台等媒介实现教学互动与数据反馈。例如,借助UMU提问、讨论、拍照上墙等互动环节获取文字、图片等学生信息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控教学效果;借助UMU考试互动,当学生扫码完成题目后,教师将及时收到每道题目、每个选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数据反馈;借助超星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讨论区中进行抢答、投票、完成问卷调查,也可以根据自主学习讨论的进度,在课前、课中或课后进行微课的补充学习。这样的讨论与互动是不断弥补知识差距与疏漏的过程,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知识共建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再限于固定的空间、时间,它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学习与讨论当中,延伸到学生的自主研究当中,这才是课堂教学最有意义的反馈与成果。

三、重视课程反思

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反思与教师的教学反思。学习反思可以在上课时进行,如课程开始时可以借助超星学习平台,发放一张KWL学习问卷(Know,Will/Want,Learned),即“关于该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希望了解哪些?通过这堂课你学会了哪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填写提交此表,这对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进展情况、临时调整课程内容来回应学生的学习要求有很大帮助。教学反思可以在每次课的课前、课中或课后进行,主要针对课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展开。教师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测试自己的教学类型:知识传送型、学徒制型、培育型、发展型、社会改造型,并按照自己希望达到的目标类型重新设计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包括学生评价、专业督导评价和同行教师评价。通过超星学习平台上的“评价问卷”“听课评课”栏目,教师可以更加及时、有针对性地以分数、图表、文字等形式获得课程评价,大大弥补了以往教学评价反馈慢、反馈途径单一、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帮助教师在上课期间就能快速了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或做出调整。

除了教师有效控制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也需要从“硬件升级”与“软件优化”(特别是论文撰写及与学术诚信相关的教学资源)两方面进行具体落实。

(一)提升信息化教育的硬件环境,优化教学空间的设计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空间呈现出的平等性、交互性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最直观的反映。比如,有些讨论课的教室,四面墙上挂有多台显示屏,学生可以直接将讨论结果打在屏幕上。这一方面便于各个小组即时记录讨论思路与思想火花,小组之间相互学习沟通;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掌握各小组讨论状况,有助于课程结束后班级整体讨论结果的生成与汇总。有些学校在讨论课桌子的设计上花了大量心血,每个讨论桌本身就是一个触摸式电脑,上课时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桌椅,形成各种讨论小组,上课讨论的各项数据当场得到收集与汇总。除了讨论课教室,有些学校还在图书馆的每个楼层专门开设小型讨论室(会议室),以透明隔音玻璃作为隔断,讨论室也配有多台电脑与显示屏。学生如需进行作业设计与讨论,可通过预约方式来使用这些讨论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讨论空间的塑造过程,事实上也是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的再塑造过程。

(二)丰富“翻转课堂”内涵,关注大学新生学术论文撰写培训的网络资源整合问题

新生入学后最困惑的问题就是如何阅读学术性论文与书籍、如何撰写学术论文。一般新生课程中并没有相应的论文指导课,即便有,可能也多以讲座或其他专业课的形式开展。如果可以在学生的网站上提供相关的文献材料、课件内容下载与学习的通道——包括案例撰写、报告撰写、前言的撰写、书评的撰写、文献综述的撰写、论文结构的拟定,以及如何做注释、如何进行团队讨论与口头报告、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并撰写学习计划等,这样学生的论文撰写就会容易得多。“翻转课堂”不仅要关注专业课建设,也应该聚焦这类学生有迫切需求却鲜有相关课程设计的学习内容。通过课外自主学习学术论文撰写技巧,学生将更好地掌握学术阅读与学术思考的基础方法,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三)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保障学生课堂作业质量

学术诚信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必须从大学生的论文写作开始抓起。一定程度上讲,学生论文抄袭和考试作弊应该受到同等的严厉对待。借助超星教学平台的论文检测系统,学生的每一份课堂作业(论文)都可以提交查重检测,养成学生自主认真完成论文的习惯。由认真写好一篇文章入手,学校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学术诚信,也是学生未来社会交往与职业品格的诚信。

(四)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中国的大学生时常认为大学是这辈子要上的最后一个学校,一旦毕业就不用再学习了,这实在是令人扼腕痛惜的想法。事实上,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如何,往往并不体现在大学四年时光中,而要看他毕业十年后是否依然保持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大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是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场所。借助“MOOC”“云端学校”等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毕业后更好地学习,认识终身学习的价值,应该成为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术诚信的保障等工作,都与信息化手段的加强与信息化素养的提高紧密相关。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毅力、责任感与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信息化平台自主学习、情境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收获快乐,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良好观念,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给我们现代教育者提出的新命题。

参考文献:

[1]布兰奇,蔡博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16(1).

[2]文丰安.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1(11).

[3]张新薇.泛娱乐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

[4]彭绍东.混合式协作学习共同体的最近发展区、活动耦合与协同认知加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1).

[5]王凤芹.基于“四环节”的课程设计方法:加拿大Victoria大學课程设计教学培训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2).

[6]徐世东.促进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2(9).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引导者互联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重视高中历史学科才能提升教学效率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新形势下农村初中班主任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