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儿童文化寻根之履

2020-11-28余家友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家国流动儿童

何为文化?文献定义不下数十种。作为立校之源、强校之本、铸校之根的学校文化,究竟该如何认知与定位?不妨先从“什么不是文化”说起。学校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仿古字画,不是建在地上的亭台楼榭,不是藏在图书馆的史书典籍……这些只是文化的显性躯壳,不是文化之本体,因其没有活化为生命的存在和升华。只有我们从传统字画中获得跨越时空的审美享受,传统字画才是文化;只有我们从亭台楼榭中领略到源于心灵深处的性情愉悦,亭台楼榭才是文化;只有我们从史书典籍中涵养了情感、情操、德性与智慧,史书典籍才是文化。换言之,文化离不开人,文化的本质就是做人,学校文化的本质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

第一,“文化底色”。吴江是江苏的“南大门”,地处江浙沪交界处,同时又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交会点,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核心区。受区位特点、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趋势的共同影响,吴江外来人口数量庞大,并呈逐年递增趋势。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所公办学校,天和小学流动儿童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全校2500余名学生分别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非本地籍学生约占90%左右。我们对流动儿童现状做过多次调研,具体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迁徙型”,随家人工作而流动不定;“中转型”,中途转学,插班就读;“筑巢型”,父母工作稳定后将子女从原籍接到新家,从起始年级开始入学;“落地型”,非本地籍家庭安家兴业,孩子在本地接受了完整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面对生源带来的地域文化差异,如何让流动儿童在落地学校教育活动中更好地树立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是学校立德树人工程的一项重要课题。

第二,“角色转换”。古代先哲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是对家庭、对国家的一种个人感情、一种思想境界,更是作为个体的中国人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对价值共同体产生的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驱动人们向着积极、正面、良性方向发展的一种思想理念。我校育人体系以流动儿童角色转换为行动轨迹,即从勿忘老家的“原乡人”,到热爱新家的“吴江人”,再到心系大家的“中国人”。以“爱家”为起点,以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打造为过程,以“爱国”为归宿,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思想作为育人特色,为流动儿童构建起一种视觉化、多维度的心智转换模式。

第三,“文化之根”。对“文化之根”的功能定位有两个维度:一是用以解决流动儿童心理归属问题。随家人从老家来到新家,在有形地域空间经历一个动态迁徙过程,对于心智未成熟的儿童来说,难免会对“家”产生认知困惑与情感断裂。但两个“家”之间有文化轨迹可循,教师应用“文化之根”弥补学生情感体验上的迷惘与缺失,孕育其对自我、对家庭、对地域、对民族的情怀。二是解決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落地扎根问题。从大家到国家,让两“家”之间的“文化之根”绘就学生灵魂成长的导航图,让学生亲历一个个真实可感的人文习养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历史文化知识的机械灌输,也不是流于形式的碎片化德育活动呈现,它是依据流动儿童群体的特殊性,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中汲取德育资源,从乡土情结、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的高度,逐渐升华其内在的爱家、爱国的情感。

第四,“课程地图”。一是绘就“课堂生长图”,追求国家意志与校本实践的融合。本着“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一堂课都是育人课”的理念,我们引导教师研究课程、关注课堂,从课堂教学入手,依托教研组、年级组平台,从同题异构、年级同构、跨学科整合等多维度对音、美、体、语等学科教材进行开发利用,发掘潜在的家国文化元素,在各自的“课程场”中把优秀家国传统文化资源做精、做细,通过教学研讨、课堂打磨、总结反思,最终形成极具特色的家国情怀德育渗透精品课例。二是绘就“地域寻根图”,追寻老家与新家的足迹。我们让学生利用寒暑假回老家的机会开展文化寻根活动,用照片、视频、绘画作品、作文等描绘家乡风貌,通过教师的整理、编辑,形成地域文化资源,投放在学校网站,打造“群言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是充分挖掘家长和校外辅导员资源。我们定期组织由家长担任主讲的“地域文化微课堂”活动,同时聘请博物馆馆员、旅行社导游、民俗研究人员定期来校,开设以吴地文化为背景的“笠泽风物大讲堂”,将各地的乡土文化和本地的吴越文化带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丰富我校的“地域寻根文化”资源,逐步形成地域文化互联互通网,更全面地激发学生的“爱家,爱乡,爱国”情愫。四是绘就“农耕体验图”,追随时序节令与传统节日的步伐。学校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为节点,策划“民俗体验活动”,通过开设传统技艺社团、举办节日主题聚会,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感受不同传统节日的习俗、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爱国主义情怀。我们尽全力把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儿童的生命之中,培养其人文底蕴、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开展流动儿童家国情怀教育,促进了学生在地域文化差异中趋向身份认同、家国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培育了一批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公民。

(作者简介:余家友,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校长)

猜你喜欢

家国流动儿童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流动的画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