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肝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0-11-28赵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9期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效果

赵艳

【摘要】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的临床效果。方法 130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患者, 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 各65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肝硬化不适症状与肝功能指标好转时间;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 试验组总胆汁酸(15.62±0.43)μmol/L、谷草转氨酶(AST)(47.61±3.32)U/L、碱性磷酸酶(ALP)(104.34±5.02)U/L、谷丙转氨酶(ALT)(42.52±1.32)U/L、总胆红素(19.34±0.55)μmol/L, 均优于参照组的(13.52±0.32)μmol/L、(59.72±3.43)U/L、(187.82±9.82)U/L、(60.98±3.24)U/L、(26.32±0.98)μmol/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92%高于参照组的83.08%, 肝硬化不适症状与肝功能指标好转时间(29.97±1.02)、(43.78±1.32)d均明显短于参照组的(40.52±1.43)、(55.57±1.45)d, 不良反应发生率4.62%低于参照组的21.5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患者选择熊去氧胆酸治疗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即可调节患者肝功能指标, 还利于机体康复, 缩短用药时间, 药物治疗安全性更高, 值得推广。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熊去氧胆酸;肝硬化伴胆汁淤积;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9.062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 以肝臟损害为主的一种全身性传染病, 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 部分患者出现黄疸。慢性乙型肝炎早期临床症状无明显表现, 无法得到患者的重视, 随着疾病的进展可出现胆汁淤积、肝硬化, 还可合并多种并发症, 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1]。临床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选择药物治疗, 但不同药物所达到的治疗效果有所不同。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药物类型也多样化, 对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伴胆汁淤积患者可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 既可调节机体不适症状, 又可提升肝功能。因此, 本文针对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伴胆汁淤积患者实施不同药物治疗, 观察熊去氧胆酸药物的治疗价值,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7月本院收治的130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患者, 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 各65例。参照组中, 男40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42.74±1.04)岁, 平均病程(4.32±0.34)年;试验组中, 男39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43.80±1.05)岁, 平均病程(4.30±0.3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机体出现不同程度黄疸、碱性磷酸酶、转氨酶等相关指标升高;②患者及家属均同意此次研究。排除标准:①伴精神系统疾病;②中途退出者;③伴上消化道出血;④对此次所研究的药物过敏者;⑤伴免疫系统疾病;⑥腹水严重者;⑦伴恶性疾病。

1. 3 方法 先对患者机体状况进行观察, 了解其疾病严重程度后调整药物剂量, 先给予患者营养支持, 进行消炎、护肝治疗。

参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选择还原型谷胱甘肽钠1200 ml、维生素B6 0.2 g、维生素C 2 g、甘草酸二铵150 mg, 药物混合后予以静脉注射, 28 d后更改为口服维生素C, 200 mg/次, 3次/d, 再进行1个月的治疗。试验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 250 mg/次, 3次/d, 对患者进行2个月治疗。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 包括总胆汁酸、AST、ALP、ALT、总胆红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明显好转, 体征恢复到正常范围值内, 机体无明显不良反应, 精神状态良好;缓解:患者临床不适症状有所好转, 体征接近到正常范围值, 偶尔会出现腹胀、恶心等情况, 精神状态一般;无效:患者临床不适症状无任何好转, 体征无改善, 机体仍有机体乏力, 恶心等情况出现, 精神状态差。总有效率=改善率+缓解率。比较两组患者肝硬化不适症状与肝功能指标好转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 参照组总胆汁酸(13.52±0.32)μmol/L、AST(59.72±3.43)U/L、ALP(187.82±9.82)U/L、ALT(60.98±3.24)U/L、总胆红素(26.32±0.98)μmol/L;试验组总胆汁酸(15.62±0.43)μmol/L、AST(47.61±3.32)U/L、ALP(104.34±5.02)U/L、ALT(42.52±1.32)U/L、总胆红素(19.34±0.55)μmol/L。治疗后, 试验组总胆汁酸、AST、ALP、ALT、总胆红素水平均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参照组改善21例(32.31%), 有效33例(50.77%), 无效11例(16.92%), 总有效率为83.08%;试验组改善25例(38.46%), 有效38例(58.46%), 无效2例(3.08%), 总有效率为96.92%。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肝硬化不适症状与肝功能指标好转时间比较 参照组肝硬化不适症状好转时间为(40.52±1.43)d, 肝功能指标好转时间为(55.57±1.45)d;试验组肝硬化不适症状好转时间为(29.97±1.02)d, 肝功能指标好转时间为(43.78±1.32)d。试验组肝硬化不适症状与肝功能指标好转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4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

较 参照组发生腹泻5例(7.69%), 腹部疼痛4例(6.15%), 皮肤瘙痒4例(6.15%),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54%;试验组发生腹泻1例(1.54%), 腹部疼痛1例(1.54%), 皮肤瘙痒1例(1.54%),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2%。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2%, 低于参照组的21.5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疾病, 疾病特点为病情发展较慢, 临床症状不明显, 易反复发作, 治疗难度高。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模式[2], 这多与现代人们工作压力大、精神过于紧张、饮食作息不规律等因素有着紧密联系。

临床中,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6个月, 肝脏发生不同程度炎症坏死(或)纤维化的慢性疾病, 可通过体液、血液传播、性生活传播, 随着疾病持续性发展, 会引发肝炎后肝硬化[3]。慢性乙型肝炎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是十分明显, 无法得到患者重视, 疾病多是通过体检发现的。相关数据显示[4]:约有8%左右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 而慢性肝炎疾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能力、病毒类型、年龄有着紧密联系, 比如婴幼儿、血液透析治疗者、应用过细胞毒药等, 发生慢性肝炎几率偏高。相关数据显示[5]: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会存在胆汁淤积情况, 此情况会导致胆汁酸或者其他存在毒性的胆汁在肝脏内蓄积, 这对肝脏会产生一定损伤, 从而导致淤胆。若不及时对此类患者开展治疗, 不仅会诱发一系列不适, 更会降低其生活水平, 威胁生命安全。

针对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患者治疗方案较多, 其中保肝治疗有一定治疗价值, 但复发率较高, 治疗效果也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所以, 选择正确、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 我国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 医学研究者也提高对部分疾病的重视度, 认为针对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患者应用熊去氧胆酸开展相关治疗, 即可改善其肝功能, 还可调节临床不适症状, 而且护肝效果理想, 还具有降酶的作用, 有效调节胆汁酸水平, 且有退黄效果[6]。

熊去氧胆酸能对内源性胆汁酸的分泌进行调节, 也是临床改善胆汁酸分泌的主要药物, 抗氧化效果理想, 对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 增强细胞免疫能力, 进一步提高胆汁酸的排泌, 控制机体对胆汁酸的吸收。

常规治疗方案可抑制肝纤维化、肝细胞坏死情况发生, 而且还具有降酶的作用, 针对细胞膜还可达到保护效果, 有效对自由基清除。在此基础上再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更可增强药物浓度, 保证治疗效果, 改善肝功能指标情况[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 试验组总胆汁酸、AST、ALP、ALT、总胆红素改善情况均优于参照组, 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肝硬化不适症状与肝功能指标好转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的优势性, 熊去氧胆酸适宜对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患者应用, 不仅药物安全性高, 治疗效果更符合臨床需求。为进一步保证治疗效果, 建议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开展宣教工作, 全方面的讲解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等相关疾病对机体危害性、注意事项以及治疗目的, 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 合理规划饮食, 适当的开展运动, 从而确保机体健康。

综上所述, 对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胆汁淤积患者选择熊去氧胆酸治疗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既可调节患者肝功能指标, 又有利于机体康复, 缩短用药时间, 药物治疗安全性更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建梅, 洪博, 徐硕. 熊去氧胆酸联合S-腺苷蛋氨酸改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磷脂转运蛋白、白细胞介素1表达水平的影响.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 44(9):87-89.

[2] 樊阳阳, 张京京, 王影. S-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肝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 药物评价研究, 2018, 41(2):267-270.

[3] 蒋瑶, 周长芳, 褚雨. 熊去氧胆酸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观察. 中国处方药, 2018, 17(2):55-56.

[4] 王萍, 曹生有, 宁晓琴, 等. 疏肝利胆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研究. 新中医, 2017, 49(6):53-55.

[5] 徐静, 沈强, 韩华, 等. 熊去氧胆酸联合托尼萘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疗效观察. 安徽医学, 2014, 42(10):1382-1384.

[6] 杨红英, 徐晓青, 朱珺熙, 等. 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分析. 重庆医学, 2016, 45(20):2845-2847.

[7] 郭丽萍, 周璐, 李树倩, 等. 熊去氧胆酸单药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 2016, 36(3):155-160.

[收稿日期:2019-11-19]

猜你喜欢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效果
心理失衡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健脾化湿祛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残留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患者常见易患因素分析
两种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