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2020-11-27谷丹
谷丹
(长春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
大学新生适应期是一个特殊阶段,樊富珉认为高校大一新生正值人生发展中的“心理断乳期·若缺乏引导极易误入歧途,这将直接影响日常学习和生活[1]。 该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在调查分析2018 级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掌握新生适应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况,提出针对新生心理测试结果,解决新生适应期心理困惑的教育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调查对象为某工科学院2018 级大学新生,共4 230 人参加测试,其中有效问卷4 209 份,有效率为99.50%。
1.2 研究工具
该研究采用教育部试点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进行网络测试,共96 个项目,分为3 级筛查,22 个指标。 一级筛查的为严重心理问题;3 级筛查为一般心理问题,分为内化心理问题和外化心理问题两类。 三级筛查为发展性心理困惑其中一级和二级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筛查的核心,而三级筛查主要反映学生心理困惑的来源以及潜在的心理问题[2]。
2 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参见表1。
2.1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表1 中可以看出:一级心理问题的学生364 名(8.65%);二级心理问题的学生490 名(11.64%);三级心理困惑的学生800 名(19.01%),无心理困扰2 555 人(60.70%)。从统计结果看,2018 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为39.29%,整体状况好于往年。
2.2 回访情况
测试结束后,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对一级和二级共计854 名学生进行逐一约谈回访,回访后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因为处在适应期所产生的发展性问题。 如表1 所示,854 名学生中真正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为231 人,这些学生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到心理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学生所在学院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防护,以免发生心理危机事件。 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为581 人,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其他42 人为一般性心理问题,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3 各项指标反映情况
如表2 所示:一级筛查表明4.00%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幻觉和被害妄想症状,3.00%的大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杀意向和行为的倾向,这类学生心理比较脆弱,耐挫能力差,将成为我们的重点关注的学生。从二级筛查的指标中可以看出,在适应期阶段,2018 级新生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排名最高的是网络成瘾问题(40.00%),很多研究表明网络成瘾问题是近几年大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也将成为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3]。除网络成瘾问题外,大学新生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集中在抑郁、自卑、冲动、敏感、强迫、人际关系、社交恐惧、睡眠问题这几个方面,占比均在20.00%左右,这些方面也正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重视并努力解决的目标所在; 三级筛查表明,2018 级新生中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存在适应、学业、人际、恋爱、就业方面的潜在的心理困惑,这表明在新生适应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预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3 教育对策
3.1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做好新生在适应期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拥有一支专业化心理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 笔者通过走访调研省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发现,目前,省内高校的心理教师大多是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主要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心理普查,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各种心理活动的开展、档案资料的整理等方面的工作。 很多高校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开展的比较薄弱,只能由心理咨询教师在新生适应期阶段开展一些心理健康主题讲座或者素质通选课,这样远没有系统开设一学期或者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效果好。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对预防缓解新生心理困惑,提升新生心理健康素质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4]。 因此,建议高校加大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配备,在适应期阶段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3.2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教学中继续严格履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与发展为核心” 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测评、心理活动为手段”的立体交叉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5]。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课程目标应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与积极心理学契合,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学生适应期常见心理困惑,注重发挥学生的心理品质,课程形式多样,如案例教学,讨论,心理剧,团体心理训练,注重学生内心体验与收获[6]。通过课堂教学向广大新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3 投入保障经费
为更好地开展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应设立专项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相关规定,按每年在校学生数人均不低于10 元的标准投入。 用于教学及网站建设、购置各种设备和常用心理测量工具、管理统计分析软件、心理健康类书籍、现有设备维护等,保证宣传教育、教学、咨询、心理普查、心理训练、专题讲座、师资培训等工作的正常开展[7]。
然而,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经费没有达到标准,不能很好地满足开展工作的需要,设备的更新和添置、各种心理活动的开展、教师业务提高培训、网络的建设和维护等都不能更好地进行。因此,建议高校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4 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性工作。目前,每年来做心理咨询的学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当有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时,能主动去找心理教师做心理咨询。 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网站建设,结合新媒体时代,如开通微信公众号,把面谈咨询与网上预约咨询、网上留言咨询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表1 某工科院校2018 级新生心理普查情况[n(%)]
表2 各项指标筛查情况
3.5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都可能存在,因此,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要建立一个分层次的工作网络[8]。
第一级工作网络——寝室心理联络员。 寝室作为大学生在学校的最基本单位,应该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寝室学生每天朝夕相处,彼此的个性特点、人际关系状况、家庭状况和学习情况等都比较清楚,如果一个学生出现了心理困惑或心理异常,通常最先了解情况的是他的同寝室学生。 因此,在每个寝室确定一个心理联络员,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异常情况,比如,最近一段时间性格转变比较大,行为异常,应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
第二级工作网络——班级心理委员。 在每一个教学班选一名对心理学感兴趣、有热情、愿意帮助学生的学生作为“心理委员”,通过每年的心理委员培训,使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能[9]。有的新生在适应期产生的心理问题可能不方便直接与教师交流,因此要充分调动班级心理委员的朋辈互助作用,做好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地发挥防护作用。
第三级工作网络——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教师。 各学院应该确定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教师,方便与校心理健康中心心理教师进行对接。并参加每年心理中心的培训,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每年新生心理普查后,辅导员教师应对心理中心反馈到各学院的心理问题学生名单建立好电子和纸质档案,对于严重心理问题学生需要进行重点关注。 在新生适应期阶段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主题班会和团体心理活动。 平时与心理健康中心的心理教师保持联系,如果有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及时联系上级心理教师。
第四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教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优势,解决新生在适应期阶段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个别学生较严重的“神经性障碍”,由他们拿出诊断及处理建议报告,或休学或转介到专业医院进行治疗[10]。
3.6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在新生入学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很重要的,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新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心理教师可组织心理委员通过“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校报、学校广播、网络、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结合现在的新媒体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够经常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尽快顺利适应新的学校环境,积极主动、自觉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1]。 通过每年开展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心理剧大赛、 心理微电影、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趣味心理运动会、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使得学生们通过参与、体验,收获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加大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作用、投入经费保障、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构建并巩固心理健康四级防护系统、 创造良好校园氛围等多方面入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从而持续、 有效地促进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