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强国时代积极推进大学生科普教育实践活动的举措*

2020-11-27姜伟丽张瑛媛周红军

科技与创新 2020年21期
关键词:全民科普素质

姜伟丽,张瑛媛,周红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北京102249)

1 引言

在人类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一个以往的时期像现在这样让人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科学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还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来,在全国人民尤其是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国的科技实力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巨大转折,正在一步步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壮大了国家,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自2011 年以来,中国的研发经费总投入持续增加,2012 年突破万亿元;到2017 年,研发经费达到1.76 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科技的发展对全民的科学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06 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中提出,今后15 年,实施“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方针。在这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大力推动科学普及,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到今天,虽然中国国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素质普遍还比较低,但即使在东部发达地区例如浙江、北京等地,科普工作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科普机制不够健全、科普经费投入不足、科普队伍发展不足、科普内容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等。《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通过高等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高校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群体,肩负着培养具有适应社会分工专业知识的优秀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科技进步与民族创新的重要使命。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应尽量提升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还应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践行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助力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2 大学生参与全民科普活动的意义

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全民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价值感。有调查显示,中国当代大学生整体的社会责任感普遍积极向上,但还是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如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漠,部分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肤浅,还有些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比较脆弱,少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如果不对他们及时进行正确引导,使之认清自身的民族使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虽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可能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环境影响造成的,但是高等学校作为国民教育的最后出口,担负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使命。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思维能力,但其看待问题不够深入,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有了学校作为桥梁,通过学校与地方社会的沟通,让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社区生活,与群众直接接触交流,有利于了解社会状况,开阔眼界,而不局限于校园和书本的知识。

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快速提升。据统计,中国高考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都在逐年增加,报考人数从2011 年的900 多万增加到2019 年的突破1 000 万;录取人数从2011 年的600多万,增到了2018 年的接近800 万。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一庞大群体的作用,对于提高中国整体的国民素质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大学生的专业面、知识面广,虽然其专业知识未必特别精深,但他们具备主动查阅资料和辨别真伪的基本能力。而且大学生社交群体的优越性,使他们很容易形成不同专业领域的团体,有利于多方面地进行科学普及。因此从自身条件来讲,大学生具备开展科普教育的专业知识条件,又有高校科研人员作为强大的科技后盾,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优势,将有利于全民素质的快速提升。

3 大学生参与全民科普活动的建议

目前不少高校都在开展大学生科普活动且已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总体来说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具体建议如下。

3.1 加强学校的重视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非常重视,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这些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的科研思维,也有利于科技创新。但是在科普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可以设立类似的科普项目或者服务社会项目,扩大宣传,加强大学生服务的社会意识;同时可以设立专门的服务社会部门,将大学生服务社会指数引入学生考核体系,加强政策方面的引导。

3.2 科普进小区

组建专门的科普社团,定期组织一些科普活动,使之形成常态。可以针对不同人员结构的小区进行宣传服务,比如有的小区老年人比较多,可以对老年人进行网络防诈骗、应急自救、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宣传;有的小区年轻人很多,可以进行交通安全、日用品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宣传。还可以多了解社区人员的心声,捕捉居民生活中的知识盲点,分门别类地进行宣传。大学生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专业面广,不同的院系之间要多交流,科普知识是多方面的,如果专业知识不够,还可以邀请专业教师去社区进行义务讲解。

3.3 牵手中小学

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需重视对中小学生的科学培养,提高其对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目前高校与中小学结对子,对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已经很普遍。但目前的形式多是局限于高校的教师进入中小学给学生们上课。虽然上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很受教师、学生的欢迎,但是对于好奇心重的学生来说,一周一次这样的科普课程还是不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将科学渗透到学生们日常生活中,让他们随时随处可以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因此,可以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特长和中小学的具体情况,自主选择科普项目,例如在中小学的教室、校园中,建立各种发电模型及原理、动力设备(交通工具、输送设备等)的模型及原理、各种物质结构、各种动植物的分门别类等。由于校园或者教室的空间有限,合理规划布置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

3.4 科普返乡活动

目前中国中西部不少地区经济欠发达,即使发达的东部也存在人们的思想较为落后的地方,有些固有的观念不容易被更正。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在全国各地招生的目的是提高全国范围内的居民素质和知识水平。因此定时安排大学生科普返乡,有针对性地对当地群众进行分类科普,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每年都有较长时间的寒暑假,可以在假期里安排科普返乡活动。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提前分组筹划,也可以请科研导师指导,形成完整的科普方案。假期回乡后对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与地方政府联系,进行科普教育。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活动能力,提高了其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会对高校的认识,加强学校和地方的融合。

3.5 利用网络进行科普宣传

如今网络已经非常普遍,据统计,2018 年全国网民规模超过8.0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7%,所以可以利用方便的网络资源,开辟专栏,进行科普教育。这种互联网科普项目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大赛等项目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的团队,有专人指导,更易成功。2011 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明确,自主创业的在校生或毕业生可享受3 年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2015 年由教育部、有关部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互联网+’成就梦想,创新创业开辟未来”为主题,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依托高校丰富的知识宝库和青春活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该比赛目前已举办六届,已成为高校中最具影响力的大赛之一,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带动了数百万的学生参与创业。如果能把科普教育活动与这种大赛结合起来,必然会提高大学生对科普教育的热情,使科普教育更快地普及和提高。

如今科学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求每一位生活在科技高速发展时代的人都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大学生作为祖国培养的新一代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有条件也有责任承担起社会科普教育的重担,助力国家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全民科普素质
全民·爱·阅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