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三阶段、分层递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2020-11-27张仕军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能力课程教育

张仕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创新创业从思维意识到实践能力,已经受到国家全方位重视,这不仅涉及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个人发展,更是国家在技术变革、产业转型、社会发展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保障。但是根据全球创业观察报告的数据,在早期创业活动指数(Total Early-stag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TEA)上,我国自2015 年起整体呈下降趋势,2018 年我国TEA 指数仅为10.3,与巴西(17.9)、泰国(19.7)等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根据《2019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8 届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7%。自主创业的学生中三年创业存活率总体上不到50%。

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产业结构为了实现持续、稳健、和谐的经济发展而经历着结构性调整,灵活度高、技术含量高、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小而美”业态将成为新的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大量创业人才将这类业态加以实现。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应该顺应历史的潮流,调整课程的设置,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优秀毕业生。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1 国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在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研究方面,Plaschka 等主要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有效竞争力,发展生产力非常重要,可以对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1]。Bechard 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育模式训练,可以让那些有想法的人形成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2]。

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方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CEB 模式(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其特点是以岗位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教学基础,同时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评价,强调教学灵活性和管理的科学性[3]。

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方面,Jeffrey·Demuth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为战略与商业机会、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者等五个部分,并且认为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该以问题为中心,同时用大量的案例分析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

1.2 国内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和影响因素方面,刘新民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创业教育能够正向调节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结果预期和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创业教育对个体创业价值观具有引导作用[5]。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方面,张向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要有四种载体:一是通过学科课程,使受教育者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二是通过活动课程,使学生获取综合性应用知识;三是通过环境课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四是通过创业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得到实践的锤炼[6]。

我国近年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领域涉及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哲学省思和效能、因素等实践元素,也包含在实践中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路径、内容的思考和提炼。既有广泛性的面上的研究,也有基于某些具体专业的点上的研究,研究中理论和实践并重。具体推进模式研究中,以创业能力层次递进为逻辑主线的研究尚不多见。

2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与专业教育脱离

当前大多高校开设了创业学院,但是很多是与其他部门或二级学院合署的,例如与团委合署、与学生处合署、与管理学院合署等。这种设置方式导致其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独自为政,或仅与小部分专业关联度高,而与大部分专业教育处于割裂状态。学生学习的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不强,导致知识创业、技能创业的体验和实践不足。而脱离了知识、技术、技能的创业,要么是无根之木,难以实行,要么是低层次创业,发展后劲不足。

2.2 课程少且零散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标准的课程体系,对课时和学分的要求少,多数学校仅设置了1 个学分,只能蜻蜓点水般稍作引导。创新创业能力其实是高阶的、综合的能力,简单的讲授并不能真正培养这种能力,导致创业教育实质上流于形式。这也是创业教育的数量增长,但是毕业生创业率和创业存活率却有走低趋势的原因之一。

2.3 师资队伍经验薄弱

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由高校教师、管理人员任教,少量引入校外导师。校内教师中,大多数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大学任教,很少有行业实践经验,在校工作期间由于体制机制的限制,亦不能真正从事商业创业活动,因此本身从创业意识到创业实践都是相当薄弱的。引进校外导师则有学历和职称的门槛,合适的人员较少。并且真正的创业者事务繁忙,高校的兼职课时费低吸引力小,难以覆盖其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并难以为其提供其他人力、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导致很难吸引真正的创业人才前来任教。校内校外两条线的导师都很难提供有效的创业经验、教训,因此师资队伍经验薄弱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大痛点。

2.4 实践平台匮乏

在校内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的合作少,学生可以实践的平台匮乏。如若放任学生在市场平台上进行尝试,则风险控制难度大,指导和评价难以进行,不符合对在校生的管理要求。但是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实践性能力,脱离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就如同学习游泳却不下水试练,无法真正掌握这项能力。

3 “三阶段、分层递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内涵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训练和实践孵化能力培养的需求,针对脱离专业教育、课程少且零散、师资队伍经验薄弱、实践平台匮乏等现实问题,可以采用“三段式”梯度递进培养体系,强调在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同时,注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拓展。

3.1 引企入校,协同培养

根据“多维立体化”跨界培养思维,探索内外协同联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一是密切联系当地产业园,政校协同营造生态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二是以校企合作平台为支撑,各部门协同联动、资源共享。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制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形成校内外协同联动机制。

3.2 分段施教,递进提升

按照分段施教原则,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作为基础和起点,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实施“分段施教、递进选拔”,进而形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特点,集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阶段、能力训练阶段、研究提高阶段于一体的分层次、有侧重、立体化的“三阶段”能力培养体系。首先,要求全体学生在新生入学第一年参与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学习,通过必修的创新创业相关通识课程教育,对创新创业有整体的认识,了解其风险和价值,形成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其次,在第二年的能力训练阶段,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意愿,选拔部分学生参与项目模块课程,此时创业导师和专业导师共同指导,通过开展SYB 创业培训、参与创新创业类竞赛、运营企业项目等,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实际项目体验中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最后,在第三年的研究提高阶段,从原有项目中筛选有价值、运作好、有潜力的项目进入到孵化平台实践,并选拔有强烈创新创业意识和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组建团队,参与项目重点辅导,在孵化基地将项目逐渐转化面向市场,实现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和项目孵化。

3.3 三阶模块,梯度课程

结合三个阶段,对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重构,形成“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专业创业协同课程+实践拓展课程”三大模块课程,分别对应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阶段、能力训练阶段和研究提高阶段,阶梯式递进。各模块之间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融合衔接,为处于不同创业阶段、具有不同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指导方针。每个模块课程的实施中,都引入校内有一定行业锻炼经验的教师和校外有相关创业、运营经验的兼职教师,以参观、访谈、调研、研讨、项目路演、项目实操等多种方式获得创业体验,使学生逐步明确自身规划,筛选出真正适合创业的学生和项目。

3.4 实践孵化,三位一体

构建“创新创业竞赛+训练营+孵化基地”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训练孵化体系。目前有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开设,学校可以设置校级竞赛平台,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计划和展示体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特质和潜力。创设创新创业训练营,学生组队参与项目,过程中校内外双师指导,多轮次论证、答辩、改进,引导学生体验项目计划、市场调研、运营推广、生存或淘汰的全过程。训练营中不只关注一路成功的团队,也关注失败经验的获得和面对挫折重整旗鼓再战的挫折教育,面对挫折是真正创业者的必经之路。遴选创业项目成熟的学生团队进入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设立的孵化基地,帮助学生真正注册公司,逐步接入现实环境,接受市场的检验和锤炼。

经过这样“三阶段、分层递进”的培养,预期达到的效果是全员了解创业,有意愿者能够体验创业,真正适合创业的学生和项目得到真切支持和孵化。

4 高职院校“三阶段、分层递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构建

4.1 建立协同管理机制

形成较完备的创新创业协同管理机制,包括创业学院和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明确职责,加强协同,使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并进,提高校内资源利用率和校外资源参与率,协同运行常规化。

4.2 形成课程体系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忽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未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和创业引导、创业支持。创业课程不应是一门短期的课,而应是一系列梯度递进的课程,结合专业能力的成长过程,将创业精神进行软植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创新,提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增加到行业企业实践的经历,实践中不止选择龙头企业,更多选择创业型企业,了解企业创业思路和发展历程,为学生带去创业经验和教训。后续引入教师时引入一定比例有创业经验的人才,而非全部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或者其他高校的教师。以灵活的机制吸引真正的创业人员前来开课,或兼任校外项目导师,提供实践指导。

4.4 强化实践机制

以开放的姿态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引入更多实践平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学生团队开展实战项目尝试。强调师生共同加强创业实践,教师在实践中深化创新创业理论理解,了解社会实际创业环境,从而提供更到位的教学和指导,学生通过创业项目孵化探索,增加创业实践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气氛和系统的创新创业文化。

5 结论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林成华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高等教育自身对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做出的回应,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的重塑,是教育范式的深刻变革[7]。因此不能仅就创新创业教育来谈这个问题,需要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培养目标和过程模式进行反思,包括对学生创业的支持机制、学分的替代机制、教师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归根结底,是对高校的价值理性的思考和优化。创业教育以“业”为目标点,要建立有价值、有经济收益的事业,但是也要重视“创”的出发点,要基于现有条件、突破现有问题,以创新的意识开创一个新的领域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需求,这也要求在创业教育的设置和运行过程中也要有创新意识,要能包容和接纳新形式,要敢于探索突破限制发展和改革的桎梏。三段式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就是这样一种探索,是将创新创业精神全程渗入高职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的尝试,所关注的不是学分的获取,而是创新精神的点滴渗透,是创业能力的“软植入”,是真正有效的、面向未来的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能力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