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研究
2020-11-27王奎杰
王奎杰 姚 勇
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山东 高密 251600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伴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而向前推进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动力机械、机械加工以及机械工程都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优化了机械工程的学科体系,强化了该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聚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优化策略,对于促进该领域相关研究的丰富与完善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科内涵
从学科界定上来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主要是以科学为基础,其中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基于日常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通过研究和分析而进行开发、设计、制造、安装以及运用修理各种机械的理论和相关问题的应用学科[1]。从这一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注重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基于此,如何有效地提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应用性,满足未来人才培养需求是该领域需要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
在整个的专业内涵不断向前拓展的过程当中,原有的学科内容体系在现有的基础上将会进一步地进行扩展,在机械制造以及工程领域将会融入更多的跨学科的元素。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内涵,在很大层面上也为整个学科深层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助力。所以,如何从发展趋势出发,在具体的学科维度以及相应的应用体系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进与提升应该是该领域需要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
2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对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各个高校都将机械工程作为主要的学科体系进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学生的专业应用水平有待提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以及基础理论进行掌握,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解决生产实践中和机械制造领域相关的实际问题,可以说所培养的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但是,从近几年该专业人才参与社会实践及就业的现状来看,其自身的应用专业水平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2]。特别是,围绕机械工程以及相关的自动化专业在产品设计、设备控制以及技术处理等方面还有着一定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专业教学中进行强化。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的掌握是适应新时期发展挑战的一个重要前提,由于在现有学科基础素养层面的不足,很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求职过程当中会面临诸多层面的挑战。因此,大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水平是迎接未来发展挑战的一个必要条件。
其次,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不足。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在重大基础工程建设中,对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机械工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的要求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这一背景下,特别关注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是否可以有效地满足新时期机械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从整个行业人才的需求来看,综合应用能力不仅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括创新思维以及突破能力[3]。这一点也是当前工科领域,尤其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领域人才需要提升的一个主要方向。在今后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要求中,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素养以及必要的跨学科能力是其进行人才选择的一个主要对象。从整个的人才培训体系来看,在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有必要在今后的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进行必要的统筹与优化。
最后,人才培养环境有待提升。在进行综合型人才培养中,围绕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制定了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机会依然比较少。这就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学生基础知识以及应用能力提升,在诸多的就业市场竞争面前处于劣势地位。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外在的培养环境以及相应的环境支持体系都会促进整个人才培训体系的优化以及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此,如何从现状出发,在必要的环境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地提升显得极为必要。
总之,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当前的机械工程及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培养的环境、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及培养的内容体系方面的不足。这些不足也成为今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方向。
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为了有效地满足新时期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规格的需求,本文立足于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今后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不仅需要注重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学习,还应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只有将创新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向,才能够在未来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践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和优势。需要强调的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注重学生现有的学习内容,还应该立足于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地在学习内容、学习载体以及学习平台方面进一步进行优化和提升。通过这种方式来为学生整体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优化培养环境。在今后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环境所发挥的作用正在不断地凸显。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相关应用行业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联合培养或者订单式培养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环境的针对性[4]。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工厂的实习和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明确未来的提升方向。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该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方向,应该加大必要的政策倾斜以及保障体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未来对该领域相关人才的需求。
最后,注重国际合作。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国内外相关经验进行梳理和借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5]。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未来该学科人才优化培养的需求,还应该立足于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积极地进行跨平台、跨地域的交流和分享。通过这种国际层面的合作,一方面,可以解决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领域相关学科培养中存在的误区和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经验的学习,有效地减少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6]。
总之,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今后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注重国际视野的树立,在培养的方法、环境等诸多内容方面进行提升。只有这样,我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才能够不断的与时俱进。
4 结语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服务的领域非常广泛,社会对该专业相关人才的培养规格也在不断提升。本文立足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科特点,分析该领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优化发展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有助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等相关领域研究的丰富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