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型城市中财会类人才培养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2020-11-27徐丹阳
徐丹阳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产教融合型城市是在技术发展下社会转型对于城市建设转型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产教融合不再限于企业和学校,而是作为宏观政策取向,由政府主导,以产教融合型城市为建设视域进行推进,不是一校一企的事,而是一座城的事,由一个省来集聚政策和资源共同推动。行业人才培养是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依托,财会类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人才培养是支撑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机器和技术过分渗透带来的文化风险和社会道德风险逐步凸显,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社会性等“人性”成为国家和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价值教育是各国均重视构建的内容,各国在人才培养中普遍重视人才的国家意识、价值观取向、文化认同感培养。
目前国内的课程思政研究包含两个层次,一方面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集中对于课程思政的价值逻辑、理念内涵等问题进行探讨[1],这是宏观研究、整体研究,有助于确定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另一方面是课程教师开展的对具体课程如何实行课程思政的实证探索,这是微观研究、个案研究,有助于具体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在这两个层次之外,对于整个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的中观层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应有专项的研究,进行符合专业内在需求和外在表征的总体布局。
1 课程思政的教育意蕴
在高校教育中,专业类课程是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价值观的影响是教育本身应包含的目标,应该是课程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课程思政的起点。只是课程思政要求所融入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符合我国当代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要求,保证人才的价值取向服务于国家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大局。课程思政通过采取多种融入形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融入各种类型的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之中,让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以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它的实施不是简单地在原有专业内容上插入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以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为指引,对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进行价值发掘和意义建构。
2 专业视角的五维课程思政的体系
财会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素养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等四个方面,此外还包含有学分要求的第二课堂,既课外学业活动。按照全过程育人、全课程思政的理念,这五个维度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并且层层延展、层层递进、层层辐射,可以形成几个同心圆式的结构。而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就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这五层课程共同的圆心。
财会类专业是指财务管理、金融、会计、税务、审计、统计等相关专业,其共同特征是与财务流程相关,涉及企业经营、融资、纳税、财务管理等关键环节。这些专业的从业者,是经济数据经办者和上报者、统计者,所涉业务敏感而又要求严谨,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本依据。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造成经济犯罪,轻则个人身败名裂、单位利益流失,重则对国家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因此此类人才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塑造尤为重要。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
这部分课程内容属于“显性”的思想教育,涉及课程、内容有相关具体规定,并且很多学者、教师开展了深入研究,探讨价值逻辑和呈现方式等,本文不再细述。其中的思想政治内容正是其他课程思政内容的基调,对于其他课程思政的内容起到引领作用。
此类课程实施中涉及时事政治案例的引用时,可以针对财会类专业学生的关注点,更多引用分析经济、贸易方面的案例,诸如中美贸易战的深层影响、金融危机在不同国家的表现等,在法律课程中则可以分析财会人员违法的案例。
2.2 通识素养课:浸润
该部分课程在课程思政中所起到的作用很大,如英语、数学、语文,以及其他各学校根据实际开设的基础课,如大国精神、中华文化、法治应用等相关课程,或人际沟通、信息技术应用、职业礼仪等普适性素养课程。课程内容本身就蕴含着文化自信的塑造,以及与社会相处的基础素养,指导这些素养呈现的,正是浸润其中的价值观、世界观[2]。
这些课程的价值不只在于知识,更要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氛围如流水一样让学生浸润其中,继而渗透融入自身个性化价值体系中。
2.3 专业理论课:内化
专业理论课不只是专业知识的基础,也是职业意识形成的基础,是学生将价值体系内化成为自身的观念、信仰和态度的重要载体。课程展示的职业文化、职业逻辑、职业规范成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最初观感体察。因此要利用好专业理论课的课程思政功能,提炼财会类专业课程中价值体系和文化内涵,将其转化为财会工匠精神、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等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进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承载,从而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在课程标准制订过程中,通过组织行业专家和师生参与问卷调查、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的调研,讨论提炼出财会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应包含的内容。梳理这些内容进而融入整个培养计划之中,并且分解落实到不同的课程中。
2.4 专业实践课:践行
专业实践课是依托专业培养要求开展实操的课程,包括校内外的实训、实验课程和认知实习、实践等环节。实践课教学既是对知识技能的检验、锤炼,也是对专业价值体系的实践和亲身体验,在实践中,价值体系经过了现实的碰撞和检验,才成为学生内在价值建构的一部分。例如在对财务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的真实性对后续环节的重要性,是对金钱观和诚信意识的考验,纳税申报环节是对财税的国家法治重要性、个人贡献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联的体察。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道德冲突,用正确的价值体系去分析冲突,形成解决方案,这是课程思政在专业实践课中的体现,是在践行之中的内在构建。例如在岗位实践中,学生会遇到企业避税需求和国家税收需求的冲突,此时教师对这种冲突的正确分析和引导有可能影响学生未来很长时间的职业价值判断。
2.5 课外学业活动:延伸
课外学业活动是专业课程的延伸,也是课程思政的延伸,是指计入课外学分的课外活动,包括参加学科技能竞赛、参加讲座报告、创新创业活动、学术创新、参与师生专业团体等。课外学业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的活动,参与程度深,因此体验主动而深刻。这些活动虽然是在课堂以外,但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作用却不比课堂上的环节少。学校、专业在组织相关活动时,在活动目标设置、活动流程开展、活动内容选取等方面,均要加强对所蕴含的敬业精神、世界观、文化自信、学术理想等价值塑造点的把握。
3 “软植入式”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魏贤超基于对柯尔伯格的理论的分析最后在教育学上作出逻辑结论:灌输是无效的[3]。课程思政是道德教育范畴中的一种形式,因此,灌输同样是无效的。相对于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思政”本身就意味着运用一种更为柔性的、不生硬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4],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软植入”,目的是使之更好地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融合,让学生更易接受,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能。
3.1 摆正方向,在“思政性”统领下的“课程性”
课程思政的政治性、方向性是首先要保证的,这是保证正确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是课程思政的基础要求,也可理解为课程思政的“思政性”要求。但也要注意不能忽视课程思政应具有的“课程性”,避免上成又一种思想政治课。既要让课程思政明确总体要求,又要尊重专业自主权、专业特有价值逻辑,结合专业特点、课程特点设计符合专业需求的课程思政内容和方式,以培养相关职业特有的职业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专业价值观同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和阐释,是其具象化呈现,依然围绕着课程思政的“圆心”。
3.2 身正为范,加强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能力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课程思政是要求,执行起来需要艺术和技巧,更需要教师本人具备高尚的专业情操,持正的专业态度,清正的处事品格。在专业领域,教师是学生的最初参照系,很多人在毕业工作多年后依然记得当初老师引领入门时关于专业精神的教诲。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再去影响学生。在教育中,教师要关注情感领域教育目标的实现,注重情感劳动的觉知和策略优化。思政能力就如酿酒过程中的技艺,时间、火候的把握,对发展变化的及时体察,不失时机的教学机制,这些都对最后的成果产生影响。老师除了知识“干货”以外,呈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喜恶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都是学生学习的内容。
3.3 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道德的形成有赖于实践,价值体系的内化过程只有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其核心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不是生产的产品,而是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实践个体。比斯塔(2018)认为,只有参与者都知道一个活动的共同目的,并且都对此有真正的兴趣,才会有(真正的)参与[5]。课程思政要让学生了解目的,并且通过分析他们的心理、兴趣、性格等特点,设计出能够展现主体性的活动,从学生的价值判断模式中了解其道德发展水平,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
3.4 构建标准,建立课程思政体系架构
各专业的课程有着各自的特点,各校、各课程、各教师能够对其进行个性化开发,但是作为“思政”的渠道,有些方向、基础内容仍应该具有标准,以完成教育的道德化目标。否则具体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各行其是,会出现“撞车”或系统性遗漏的情况。在明确整个专业情感领域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详细分解每一个价值观适合在哪门或哪几门课程中体现,以什么样的活动作为支撑,如何在各类课程中逐步深化,让思政目标在层层递进中反复强化、内化,最终形成个体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品性,未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4 结论
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中,培养适应未来世界的人才是出发点也是路径。育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思想层面的、最终的目标。如果专业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放松或走偏,所培养的人才就会没有坚实的道德和品质根基,理论和技术技能没有思想之根,就会飘摇如浮萍,易被利用或走偏,难以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课程思政,是教育的题中之义,是每个专业在设计人才培养机制时就该着眼的顶层设计,要以完整体系的概念进行系统设计,而不是每门课程各自为政,靠每个老师自行发挥。
每一门课,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育人职责,都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这每一段渠如何连成一个整体,按照什么样的走向、如何布局、每段渠之间如何衔接,这些问题则要以中观的视角进行系统设计。每个专业的渠的形状不同、其中的水流不同,要进行适合自己专业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