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醉深度监测结合手术室优质护理对全麻胸科手术患者术中知晓及术后躁动程度的影响*

2020-11-26郑青玉方亮程鹃邹陈王小建裴梦婷

中国医学创新 2020年30期
关键词:躁动全麻手术室

郑青玉 方亮 程鹃 邹陈 王小建 裴梦婷

胸科手术具有创伤大、手术时间长等特点,常采取全身麻醉进行手术[1]。全麻手术过程中各阶段操作对患者刺激强度不同,麻醉深度不易控制,麻醉过深可导致呕吐、吸入性肺炎等发生,而麻醉药物用量不足将改变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增加术中知晓,影响手术顺利进行[2-3]。术中知晓对于患者而言是极为痛苦的经历,将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可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严重不良后果。麻醉深度监测可指导麻醉深度的控制,是目前预防术中知晓、苏醒延迟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予以患者手术室优质护理,提供多方位、全面化的护理服务,可减轻全麻手术患者生理及心理不适,保证手术顺利进行[4-5]。鉴于此,本研究将麻醉深度监测结合手术室优质护理应用于全麻胸科手术患者中,旨在探讨其具体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0 月-2018 年10 月于本院行全麻胸科手术并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的42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 年11 月-2019 年11 月于本院行全麻胸科手术并给予手术室优质护理的42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均行全麻胸科手术;年龄≥25 岁;自愿参加研究。排除标准: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异常;严重精神异常。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手术室常规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讲解手术目的、麻醉方式等;控制手术室温度在24 ℃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立即汇报医生进行抢救;术后待患者自然苏醒后,送回病房并做好交接工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麻醉深度监测结合手术室优质护理。(1)术前护理。采用图片、录像资料等方式,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麻醉原理及过程,告知麻醉可能引起的不适感觉及症状,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消除恐惧紧张心理。(2)术中护理。术前仔细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等资料,带领患者进入手术室,采用温和语气进行交流,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麻醉诱导前5 min 进行导尿,协助医师进行麻醉,采用TD-3200 号麻醉深度多参数检测仪(生产厂家:深圳市太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麻醉监测,清洁患者头部皮肤,保持放置头皮电极部位的皮肤清洁,于患者前额正中、右侧耳后乳突部及右侧颞部放置电极,监测麻醉深度数值,依据监测值及患者体征及时调节麻醉药物的输入速率;注意保温及隐私保护,采用充气加温毯加热至38~44 ℃,覆盖于患者裸露部位;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工作。(3)术后护理。术后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及生命体征,及时清洁皮肤,避免血迹残留;采用加热毯或厚棉被,维持患者体温在36~37 ℃;密切监测患者动脉血气,保持呼吸通畅,避免患者因通气不足而出现烦躁、头痛等表现;待麻醉药效消失后,遵医嘱给予患者适量镇静及止痛药,避免因伤口疼痛而引起躁动;及时安抚患者躁动情绪,躁动剧烈者给予约束带等固定,防止坠床、导管脱落等不良情况发生。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术中知晓。无知晓:对术中事件完全无记忆;怀疑知晓:患者自述术中做梦,有模糊记忆,但无法详细描述手术细节,准确度欠佳;肯定知晓:患者能够准确回忆术中事件。术中知晓=肯定知晓+怀疑知晓。(2)苏醒期相关指标。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完成指令时间及拔管时间。(3)拔管后躁动评分。于拔管后5、10、30 min 采用Riker 镇静-躁动评分(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评估并比较两组躁动评分。1 分:不能唤醒,患者对用力按压眼眶等恶性刺激无或仅有轻微反应,不能够交流和服从指令;2 分:非常镇静,患者对躯体刺激有反应,不能够交流和服从指令,由自主运动;3 分:镇静,患者嗜睡,轻轻摇动或语言刺激后能够唤醒,并服从简单指令,但随后又立即入睡;4 分:安静合作,始终保持安静、无躁动,可配合完成手术;5 分:躁动,护理人员进行插管吸痰等护理操作时,患者出现轻微躁动,操作停止后躁动消失;6 分:非常躁动,患者在无外界操作刺激时,出现躁动不安,擅自拔除导尿管等;7 分:危险躁动,患者肢体挣扎剧烈,需采取药物和物理方法进行制动[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男24 例,女18 例;年龄26~49 岁,平均(35.64±5.64)岁;全肺切除术13 例,食管切除术15 例,食管癌根治术14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17 例;年龄25~49 岁,平均(35.68±5.65)岁;全肺切除术15 例,食管切除术14 例,食管癌根治术1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术中知晓情况比较 观察组未发生术中知晓,对照组术中知晓发生率为4.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2,P=0.152),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知晓情况比较 例(%)

2.3 两组苏醒期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完成指令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苏醒期相关指标比较[min,()]

表2 两组苏醒期相关指标比较[min,()]

2.4 两组拔管后躁动评分比较 观察组拔管后5、10、30 min 躁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拔管后躁动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拔管后躁动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胸科手术具有一定特殊性,多数患者因害怕手术、担心预后等,常会出现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7]。麻醉会对患者的呼吸及循环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加之术中麻醉药物残留,干扰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起意识模糊、定向障碍等症状,使得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增加坠床、导管脱出等不良情况发生风险[8-9]。

以往麻醉深度主要依据患者术中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及麻醉医生对患者的综合判断及评估,调节全麻药物输注速率以维持麻醉深度,具有一定局限性和主观性,麻醉深度控制效果一般[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知晓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完成指令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拔管后5、10、30 min 躁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麻醉深度监测结合手术室优质护理能够减少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期时间,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分析原因在于实施手术室优质护理,为患者提供细致化、优质化护理服务,术前访视讲解手术及麻醉知识,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一定程度能够提高患者对不适感的认知及耐受度,有助于提高依从性;麻醉前进行导尿,能够使患者尽快适应,保证手术顺利进行[12-13]。麻醉深度监测仪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功能,不受神经肌肉阻滞药物影响,对患者麻醉深度进行实时监测,能够精确、及时反映患者在麻醉深度变化,有助于麻醉医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而实时精准麻醉,避免术中知晓发生[14-15]。在麻醉深度监测下能够避免麻醉药物用量过多引起循环抑制等并发症发生,减少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避免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有助于苏醒期恢复[16-17]。术中采取加温毯等保温护理措施,使患者体温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有效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围术期安全性及舒适性,加快术后康复[18-19]。术后及时安抚患者紧张情绪,给予适量镇静药物,从而减少患者躁动发生,保障患者麻醉苏醒期安全及稳定,有助于术后恢复[20]。

综上所述,麻醉深度监测结合手术室优质护理应用于全麻胸科手术患者有助于减少术中知晓发生,减轻术后躁动,缩短患者术后复苏时间,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躁动全麻手术室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道路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