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着龈重建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中的疗效及优势分析
2020-11-26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530021蒋钟玮姜刚勇莫福有梁培培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530021)蒋钟玮 姜刚勇 莫福有 梁培培
附着龈缺失或较窄作为临床上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口腔疾病,附着龈有助于降低咀嚼对患者所造成的刺激,有助于稳定牙龈缘,防止牙齿上滞留菌斑,维持种植体周围的美观,确保患者的牙龈健康[1]。临床上相关的研究数据显示,当种植体附着龈出现缺失后,会导致角化黏膜的宽度降低,增加菌斑的累积量,降低种植体附着龈缺失[2]。相关的临床研究显示,导致种植体周围出现黏膜严重加重与角化黏膜不足有直接关系,导致患者的种体颈部牙槽骨吸附功能丧失[3]。本文将于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医院中进行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口腔种植修复中附着龈重建的优势及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8年8月份~2019年8月份在医院中进行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患者共104例,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有52例,男26例,女26例,年龄为23~68岁,平均年龄为(43.6±3.4)岁。观察组有52例,男27例,女25例,年龄为24~67岁,平均年龄为(44.2±3.8)岁。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附表1 治疗前后两组相关指标对比(±s)
附表1 治疗前后两组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n=52) 探诊深度(mm) 附着龈黏膜宽度(mm) 菌斑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77±1.73 2.07±0.43 0.23±0.13 2.66±0.54 1.93±0.76 0.55±0.18对照组 3.78±1.74 2.69±0.47 0.25±0.13 2.13±0.29 1.94±0.74 1.20±0.58 t 1.356 1.036 2.365 1.045 3.563 2.34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附表2 两组口腔功能对比(±s)
附表2 两组口腔功能对比(±s)
组别(n=52) 语言功能 咀嚼功能 咬合对应度观察组 85.67±4.63 91.83±3.92 88.12±5.93对照组 70.86±5.43 61.85±4.63 61.47±4.53 t 13.256 12.542 10.325 P<0.05 <0.05 <0.05
附表3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
1.2.1 对照组 使用常规治疗法,处理牙齿缺失部位,同时进行麻醉和消毒,在对缺失部位进行治疗时,应选取合适的材料。
1.2.2 观察组 使用附着龈重建治疗法,清理患者牙齿的缺失部位,术前测量患者角化黏膜的宽度,并做好记录工作。术前,还需对患者手术的部位进行局麻,在手术过程中,采用滑行调节的形式对患者的黏膜瓣进行处理,确保能够与患者牙齿缺失部位处的前庭沟方向相一致。确保口腔中临近缺失的牙齿膜龈根方部位及游离端多余的黏膜能够实现复位,以完成对缝合线固定骨膜吸收,对患者的近远中部位处存在的多余切口进行缝合。对手术装置进行拆卸,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消毒。在手术治疗结束后2周,对患者进行第一层印模。在手术治疗结束后4周,给予患者烤瓷冠修复术治疗。在手术治疗结束后3~6个月,观察患者的角化黏膜宽度、龈缘外形及附着点重建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探诊深度、附着龈黏膜宽度、菌斑指数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对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咀嚼功能、咬合对应度口腔功能进行对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临床治疗有效率判定标准:显效:角化黏膜宽度增加,与周围牙龈缘协调,患者未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有效:龈黏膜宽度增加,与周围牙龈缘较为协调;无效:龈黏膜的宽度增加度为1mm,与牙龈缘之间的缺陷较为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数(n)或率(%)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相关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探诊深度、附着龈黏膜宽度、菌斑指数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探诊深度、附着龈黏膜宽度、菌斑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两组口腔功能对比 口腔功能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2.3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治疗有效率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3。
3 讨论
附着龈重建主要是指修复患者的龈沟壑牙槽黏膜,由于该项手术在治疗期间,会导致周围软组织及种植体滋生大量的牙菌斑,吸入到人的呼吸道及口腔中去,进而导致人们生病,增加了该项手术的风险[4]。因此,在手术期间,应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保护,防止患者的口腔菌群出现失衡情况,有效抑制牙菌斑的产生。在手术期间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明确把握相邻牙齿槽与附着龈之间的距离,重点修复牙冠部位,以增加角化黏膜款速,使患者的口腔黏膜能够快速恢复[5]。通常,人体附着龈的宽度为5mm左右,附着龈的宽度为3mm左右,游离龈的宽度为2mm,对行附着龈重建手术医生的专业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做好术前规划工作,确保龈缘体能够有效覆盖基台,能够将附着龈的实用性及美观度展现出来[6]。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附着龈重建手术方法具有如下优势:第一,使患者的口腔黏膜更具稳定性,增加口腔黏膜的宽度,防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萎缩,能够有效保护牙齿。第二,只需一次手术,使患者远离多次手术所带来的痛苦。第三,是一种操作简单便利的手术方法,延长了患者的牙齿使用寿命。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探诊深度、附着龈黏膜宽度均优于对照组,菌斑指数低于对照组,口腔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应用附着龈重建治疗方法有助于降低菌斑指数,避免种植体出现感染,改善了患者的口腔功能,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角化黏膜宽度增加,与周围牙龈缘协调,降低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应用附着龈重建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疾病治疗效果,可在疾病治疗中大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