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胎恶变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 *
2020-11-26华金仁程慧明
华金仁 郑 芳 程慧明 潘 玫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江西省南昌市 330006
葡萄胎为一种非正常妊娠的水泡状胎块,属良性病变,一般情况下经清宫治疗即可痊愈,但仍存在部分患者恶化形成妊娠滋养细胞肿瘤[1]。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发病早期即出现肿瘤细胞破坏力增强并经血运转移,因此尽早进行葡萄胎恶变的预防至关重要,可明确葡萄胎恶变机制,有利于尽早实施针对性预防及治疗,可为预防性化疗提供更准确指征[2]。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76例葡萄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清宫治疗,并在术后持续性随访,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葡萄胎恶变相关因素分析,旨在明确其恶变发生风险并尽早干预,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我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76例葡萄胎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37.95±4.20)岁。均为初次确诊为葡萄胎且未经清宫治疗患者,经B超、血HCG、胸片、病理检查确诊为葡萄胎;排除多次清宫者、已经发生转移且经病理证实确诊为恶性葡萄胎者。
1.2 方法 患者均进行清宫手术治疗,了解患者清宫术后HCG变化。术后持续随访12个月,观察每月月经情况、是否发生异常阴道流血,叮嘱患者定期门诊复查血HCG。第一次随访时间为清宫术后48h内,后每周随访1次直至连续3次随访均正常后,改为每月随访,随访半年期满后随访频率改为半年1次;若出现异常及时医院复查;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葡萄胎恶变相关因素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恶变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多因素分析以Logistic计算;P<0.05提示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葡萄胎恶变单因素分析 76例葡萄胎患者出院后12个月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发生率为5.26%(4/76);有自然流产史、年龄、妊娠次数、清宫术后HCG水平下降情况与葡萄胎恶变呈相关性(P<0.05),见表1。
2.2 葡萄胎恶变Logistic多因素分析 年龄>40岁、妊娠次数>2次、有自然流产史、清宫术后HCG水平未呈对数下降均为葡萄胎恶变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1 葡萄胎恶变单因素分析[n(%)]
表2 葡萄胎恶变Logistic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葡萄胎为子宫滋养层细胞良性肿瘤,指绒毛中轴部分的间质出现水肿症状,血管消失并形成串状水泡状物,病变局限于宫腔内是即为良性病变[3]。当肿瘤细胞出现血液转移、近端转移情况,即发生恶化,发展成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治疗难度增加,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早期诊断、防治尤为关键。
本次研究中发现,葡萄胎恶变与年龄相关,考虑原因为,葡萄胎好发生于生育年龄,特别在高龄孕妇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卵泡发育缺陷等发生率较高,使滋养层细胞肿瘤发生率较高,且恶变发生率较高。相关研究表示,>40岁为葡萄胎恶变独立危险因素,与本次研究观点一致[4]。本次研究显示,妊娠次数在2次以上为葡萄胎恶变危险因素,考虑原因为,随妊娠次数增加,妊娠滋养层细胞内HCG不断呈现高水平,而研究中发现,葡萄胎患者HCG水平均高于正常孕妇,妊娠后HCG水平下降并随着下一次妊娠再次升高,滋养层细胞负荷增加,因此可增加葡萄胎恶变发生风险[5]。研究中发现自然流产史为葡萄胎恶变危险因素,考虑原因为,自然流产患者多与胚胎染色体异常,其中以染色体数目较多相关,而染色体异常与葡萄胎的发生紧密相关,此外细菌感染为自然流产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内膜细菌感染可损坏内膜细胞组织,使滋养层细胞更易进入子宫内膜以及血液循环,因此会增加葡萄胎恶变发生风险。研究中表示,清宫术后24h HCG未呈现对数下降为葡萄胎恶变危险因素,考虑原因为,血HCG为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糖蛋白,为监测葡萄胎治疗效果、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其在体内活跃程度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滋养层细胞生长活跃程度,HCG水平越高,说明滋养层细胞活跃程度越高,而滋养层细胞侵袭性较强,可侵入葡萄胎患者血液循环中,一般情况下会随着时间逐渐凋亡或被人体免疫系统消灭,因此葡萄胎患者清宫术后HCG水平会呈现对数急剧下降,但部分患者清宫术后HCG水平下降缓慢,推测为清宫前葡萄胎恶变组织进入血液循环数量较多,机体抵抗能力未能将其完全清除,因此在清宫术后仍会有恶变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葡萄胎恶变与年龄>40岁、妊娠次数>2次、有自然流产史、清宫术后24h HCG水平未呈现对数下降相关,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对此类患者加强监护,并积极治疗。同时为预防葡萄胎及葡萄胎恶变的发生,建议开展避孕措施、适龄孕育,降低葡萄胎发生率及其恶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