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蓝山水古今吟
2020-11-26刘迎春
◎刘迎春
(南京市溧水区地方志办公室,江苏南京211200)
南京市溧水区南部的洪蓝,一个风光旑旎的山水古镇,她灵秀飘逸,风姿绰约。无想山雄踞东南,小茅山突兀西北,胭脂河蜿蜒曲折,石臼湖碧波荡漾,水库塘坝星罗棋布。青山绵绵,流水潺潺,构成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美丽的山水,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气息,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代又一代人。美丽的山水,吐露着悠然的田园生活气息,释放出南京新副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活力。
1
走进洪蓝,徜徉于无想山山光水色之间,感受“无想”意境悠远。
无想山古代亦称龙鸣山,素有“江南第一胜境”之称。“山名无想寺因之,寺抱山中境实奇”,无想山以无想寺而闻名。无想寺初建于六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寺较早的一座庙宇。寺庙经几度修建,规模日渐宏大,颇负盛名。岁月沧桑,古寺庙早已坍塌,只留下遗址地基和部分散落的石制构件。上世纪90 年代末,溧水县政府顺应民意,在古无想寺遗址西北方向建成颇具规模的无想禅寺。又在古无想寺遗址处,修建毗卢宝殿。从此,这里香雾缭绕,念经声、祷告声不绝于耳,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
如果说无想寺是净化心灵之处,那么秀美的无想山则是心灵清静之地。
无想山以其幽僻、清静、奇美,吸引历代众多文人雅士前往游览,并留下许多美丽的诗篇。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被贬任溧水知县期间,曾多次到此游历,迷人的风光,浸润着他失落的诗心,留下了佳作《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这首词抒发了他流宦他乡、四处飘零、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婉约的词风,深沉的笔墨,脍炙人口,让人回味无穷。
循着山中慢行步道追寻历史踪迹,历史的兴衰沉浮宛若过眼烟云。
沿着无想禅寺向东攀行,不远处的山岗上有南唐韩熙载(902—970)读书台遗址。韩熙载是山东潍坊人,五代十国南唐名臣,他和南唐后主李煜演绎的充满政治血腥故事随着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流传千古。因政治上不得意,他在此山置地筑台,隐居读书。他想到佛家的“无我思想”,改山名为无想山,山中古寺也易名为无想寺。当年韩熙载在此读书时,曾有诗赠与寺僧:
无想景幽远,山屏四面开。凭师领鹤去,待我挂冠来。药为依时采,松宜绕舍栽。林泉自多兴,不是效刘雷。
这首诗生动形象描绘了无想山优美的自然环境,抒发了他寄情山水、超尘脱俗、悠远高洁的情怀。
无想山是古迹集中之处,隋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杜伏威屯兵之地、宋代高僧甄公的藏骨石塔、元代的招云亭、滴水观音洞、百步云梯、摩崖石刻……众多的古迹散落在山中各处。每处古迹,都有不寻常的经历;每处遗址,都有扣人心弦的故事。
山顶有美丽清澈的天池与山下无想寺水库遥相呼应。天池一泓清水,晶莹澄碧,常年不涸;水库波光粼粼,绕山而行,灵动而富有生机。
无想山总面积8.8平方公里,是南京市第五个国家森林公园。近年,无想山国家森林公园先后建成天池观景平台、慢行步道、无想山游客服务中心、南京溧水国际山地半程马拉松赛跑道、休闲驿站等旅游设施,吸引八方游客观光览胜、休闲养生。黄昏时分,他们漫步在无想山步道,享受天然氧吧,领悟无想境界。恍然明白,无想,就是放下,把身心交给自然,放下世俗的纷扰,获得身心的宁静。
2
走进洪蓝,领略胭脂河美丽风光,感受洪蓝古镇的兴衰起落。
胭脂河,又称天生桥河,是沟通秦淮河与石臼湖的人工运河。河道北端连接一干河的沙河口,穿过胭脂岗,向南至洪蓝古埠(今洪蓝集镇),由毛家河经仓口村流入石臼湖,全长7.5 公里。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沟通江浙到京城的漕运,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命营建明孝陵的崇山侯李新开凿运河,李新奉命到溧水后,调集六邑民工近1万人,用将近两年时间完成开凿任务。因为当时不具备爆破技术,李新只能让民工采用“烧麻炼石,破块成河”的原始方法,即用铁钎先在岩石上凿缝,用麻嵌在缝中,浇上桐油,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红,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岩石裂开,然后将石块撬开运走。两岸峭壁经烈火焚烧变成赭红色,色如胭脂。因此,当地人民给这条运河留下了一个美名——胭脂河。其实,两岸的赭红色并不完全是由于火烧红岩石的缘故,而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地壳变动、岩石充分氧化的结果。
开凿胭脂河时,工匠们巧妙地将两处石质最硬、地势最高的地方留下作为东西两岸通道,中凿石孔,构成两座“长虹卧波”的石桥,看上去仿佛天然生成,故称之为天生桥。南桥于明代嘉靖七年(1528)倒塌,现仅存北边一座。该桥位于山岗重叠、林木茂盛之处,由一块长34 米、宽9米的巨石凌空飞架在胭脂河两岸。因其雄奇俊美,被称为“江南小三峡”。
胭脂河穿越胭脂岗,向南贯穿,把洪蓝古埠划分为河东、河西。胭脂河仿佛是一棵大树,两岸的房屋就像生长在这棵大树上的树叶和果实,汩汩流淌的河水让这棵大树生生不息,两岸的土地因河水的滋养而物阜民丰。据清光绪八年(1882)《溧水县志》记载:“洪蓝河岸东西,望衡对宇,百货云集,圜阙毗连,渐次成埠。”
然而,明朝迁都北京后,胭脂河河运废弃,逐渐淤塞断流,曾经的繁华消失殆尽。新中国成立后,溧水县政府多次组织疏浚、治理,建成天生桥套闸,脂胭河和天生桥既是沟通秦淮河与石臼湖引水、分洪、航运的重要水道,又是引人入胜的旅游胜地。1983年8月,这一河一桥以其独特风光和珍贵历史遗迹,被列入“金陵新四十景”之一。1995年4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 月,在胭脂河·天生桥景区建设天生桥公园。2004 年,天生桥公园被认定为国家AAA级景区。近年,天生桥景区建成天生桥博物馆,完成游览步道建设,实施一系列景观提升工作,全力打造集遗址保护、文化展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遗址公园和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再现明代传统文化生活,重塑古迹文化魅力。
胭脂河河水穿越险峻的“江南小三峡”,流向开阔的洪蓝集镇,滋养着两岸百姓。然而,每当洪水泛滥,两岸百姓又深受其害。20 世纪90 年代,两次实施洪蓝集镇防洪墙工程,根除洪水隐患。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又导致胭脂河水严重污染。2005 年起,全面实施胭脂河综合整治工程,搬迁沿河污染企业,实施沿河两岸生态绿化工程,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一系列举措,让洪蓝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如今,洪蓝集镇胭脂河河水清澈,两岸绿草如茵,树木葱茏。总有居民逗留其中,望着流水凝思默想,静静聆听悠悠河水诉说着前尘往事。
3
走进洪蓝,享受美丽乡村的青翠葱茏,让青山绿水滋养生命,洗涤心灵。
洪蓝,丘陵起伏,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丘、岗、坡高低错落,河、渠、圩、田纵横相间,低山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55%,水面和圩区占总面积的45%。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让洪蓝成为溧水区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的重中之重。
傅家边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地方。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因为山多水多,易旱易涝,村民们大力兴修水利,修建5 个小型水库和一批塘坝。同时,开挖水渠,打通水系,让长长的水渠与水库塘坝相连,村民们形象地称之为“长藤结瓜”。这项工程防涝又防旱,既增加了蓄水量,又让水流动起来。1959年,受到国务院表彰,并在全县推广。
1984 年,傅家边村被省科委选定为省低山丘陵综合技术开发试验基地,实行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1994年,傅家边农业科技园成立后,引进青梅、梨、板栗、桃、葡萄、猕猴桃等果树优良品种,推广新技术,建立丰产示范园。一方面充分利用傅家边现代农业园的科技示范辐射效应,带动洪蓝境内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引领农民奔向致富之路;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经济林果的潜在价值,让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梅花节、采摘节、草莓节应运而生。
一年一度的梅花节、采摘节、草莓节,让傅家边闻名遐迩,提升了洪蓝的知名度,集聚了洪蓝的人气,也成为溧水乃至南京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
新春伊始,正是梅花节开幕之际,朵朵梅花竞相绽放,笑迎四方宾客;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草莓文化节拉开序幕,一排排高标准钢架大棚内,鲜艳欲滴的草莓分外诱人。还有秋天的采果节,沉甸甸的梨子和色彩斑斓的葡萄挂满枝头,游客举手便可采摘饱满圆润的果实,尽情享受其中乐趣。
绿色是傅家边的主色调。层层叠叠的深绿、翠绿、浅绿、嫩绿互相交错着,起伏着,宛如一片波涛翻滚的绿色海洋。尤其是那片起伏在山岗上的生态茶园,浓郁的绿色更让人倾心。每年“五一”期间举办的傅家边茶叶节,引来了众多的游客前来采茶、炒茶、品茶,体验生态旅游的乐趣。
无想山水 刘东摄
水是傅家边的灵魂。水库塘坝清澈,像明镜一般透亮;沟渠水网遍布,如宛转生动的纹路。傅家边社区有17个村,每个村都有水的点缀,潺潺流水绕村而行,让人感受水的灵动。50 年代,傅家边的“长藤结瓜”,仅仅只是一项排涝抗旱的水利工程。而今天的傅家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是一处净化心灵、怡养性情的好地方。
洪蓝的美丽不仅仅是傅家边,生态文明建设让每个村都焕发生机,美丽乡村建设更是如火如荼、亮点纷呈。
今天的洪蓝,村村有特色,个个有亮点,宛如一颗颗美丽的绿宝石,镶嵌在美丽的山水之间。洪蓝,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让人沉醉,让人着迷。而她青青山岗、悠悠水韵,更让人顿生清新豁达之感。
4
走进洪蓝,寻觅悠悠古意,感慨岁月沧桑。
洪蓝古迹遗址众多,但最出名的、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古蒲塘桥。她横卧在洪蓝集镇南部2.5 公里处的蒲塘河上,全长91.3 米,净宽5.7 米,是溧水现存最大的一座古桥,也是南京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座九孔石拱桥。2013 年5 月,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塘桥建成于明正德七年(1512),由当地书生赵琪出资建造。赵琪为造桥耗尽家里所有资产。正德十年,溧水知县陈宪为表彰赵琪义举,将蒲塘桥改名为尚义桥,作《尚义桥记》并刻碑立于桥下,又在蒲塘集镇建尚义桥牌坊,颂扬赵琪的尚义之举。
关于蒲塘桥的修建,相传赵琪的寡母在六十大寿时,说出了自己的一个愿望,希望儿子能在门前的蒲塘河上造一座坚固的石桥,以造福桑梓,利涉万民。儿子非常孝顺,一口就答应了。谁知工程尚未开工,儿子却因积劳成疾不幸身亡,造桥的重任便落到了赵家两代寡妇肩上。两个寡妇耗时五年,先后建造了五拱石桥和七拱石桥,但是都被洪水冲垮,赵家为此钱尽粮绝。后在高人的指点下,终于建成现在的九拱石桥。因此,蒲塘桥又名“寡妇桥”。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给蒲塘桥增添了神秘色彩。事实上,赵琪主持整个造桥工程,用了5 年时间造成蒲塘桥。
古蒲塘桥拱起的九孔,与水中的倒影组成了九个初升的圆月,美如诗画。古桥北边的公路桥建于1981年,连接着宁高公路干线,公路桥上川流不息的车流,给沿河两岸绿色的田野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
这两座相差480 年的桥身,倒映在桥下悠悠的河水之中,河水静静流淌,向南汇入烟波浩渺的石臼湖。而位于石臼湖北边的仓口古村落,正安然地躺在三汊河畔,这个古老的村庄将苍老的岁月跌荡得更远。
上世纪80 年代,仓口村民在田间劳作时,无意间挖出一座古墓葬,出土有陶俑、陶灶、陶猪、陶鸡等器物,经过考古专家的鉴定,是西汉古墓葬群。仓口村的历史由此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仓口,古称梅梁渡。这里的世代村民临水而居,曾经是繁荣的富庶之地。明隆庆元年(1567),知县贺一桂为便于溧水百姓交纳皇粮,在溧水境内紧靠石臼湖边地势最高的梅梁渡,买地数十亩建成新粮仓42 间,将原设在宣城与高淳交界处水阳镇的永丰仓迁至梅梁渡,改名为便民新仓,成为百姓交皇粮的仓库。梅梁渡从此改名为新仓口,后又称为仓口。
仓口村有芮氏、邱氏、樊氏3座宗祠,其中芮氏祠堂保留完整。2006 年6 月10 日,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芮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咸丰八年(1858)被毁,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共分三进,每进三间,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第三进“振纪堂”为主堂,悬有蒋介石“三晋右族”、李宗仁“继往开来”等匾额。
仓口村庙宇古迹众多,有城隍庙、娘娘庙、龙王庙、水月庵、太阳庙、土地庙,这些庙宇在1954 年特大洪灾中损毁。2008年,仓口村村民集资重建城隍庙,再现当年的气势恢宏。
村后曾有一座独具风格的古八角亭,地处仓口村最高位置。“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90 年,村民集资在原址重建,成为古村的标志。曾经的夜晚,八角亭上的灯光是来往商船的航标;而如今的夜晚,八角亭上的灯光牵动着外出游子浓郁的乡愁,点亮他们温柔的梦境。
沿着仓口村古老而悠长的小巷行走,仿佛穿梭在时光隧道中,青砖黛瓦的老宅子保存完好,路边古老的渠沟竟然是自明代使用至今的排水系统,村前存放着拴船的系绳石见证着几百年前漕运粮船来来往往的繁忙盛景……
夕阳西下,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仓口村珍藏着太多的遗迹、太多的印记,前尘往事历历在目,点缀着现代村民明天的梦。
5
走进洪蓝,饱览石臼湖美景,追忆她昔日的胜景,憧憬她未来之美丽。
石臼湖,古称丹阳湖。2000 多年前是一个面积3000 多平方公里的湖泽。公元754 年,大诗人李白曾游历丹阳湖,写下诗篇《游丹阳湖》: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天外贾客归,去间片帆起。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少妇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品读李白沁人心脾的诗句,遥想古丹阳湖水波连天、浩瀚无垠。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古丹阳湖因洪水的冲积、泥沙的淤积和人们不停的围垦,面积逐渐变小,天然切割出固城、石臼、丹阳三大淡水湖。石臼湖因形似石臼而得名,位于洪蓝镇西南部,面积207.65 平方公里,湖岸线长31.2 公里,分属溧水、高淳、当涂三县(区)。其中,洪蓝境内水域面积90.4 平方公里,湖岸线长7.28 公里。
石臼湖虽不能与古丹阳湖相提并论,但她的秀丽清雅给人以温馨平和的感受。乘船在湖中极目远眺,湖的南面,有乌龟山和蛇山相对峙;北面有狮子山和象山,东面的骆山和凤栖山,山与水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秀美的自然风光画。
沿湖农民利用农闲季节,驾着捕鱼船,装着各种渔具,纷纷下湖捕鱼。等到日暮黄昏,落日的余晖染红了江面,他们各自撑着船、荡着桨,哼着小调,满载而归。如此情景,构成一幅“臼湖渔歌”胜景,成为古代溧水“中山八景”之一,使石臼湖享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美誉。1983年,跻身于“金陵新四十景”之列。
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石臼湖大面积围湖造田,湖面减少,湖水自净能力减弱。1999年9月,溧水县政府建立石臼湖自然资源保护区,加强水资源保护。2008年后,大力实施石臼湖综合整治工程,搬迁沿岸重点排污企业,建设湖岸绿化带,石臼湖水质逐年改善并实现达标。2013年后,随着石臼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改善,每年到此过冬的白天鹅数量由原来的2000 只左右逐年增加到近2 万只。每年深秋,一群群白天鹅从北方飞来,它们优雅地扇动着美丽的翅膀,把诗情写在石臼湖湖面上。
2020 年7月,溧水区全面实施石臼湖禁捕退捕工作,保护生态环境,让湖水休养生息。从此 ,渔民不再以捕鱼为生,而是以生态产业为主,曾经的“臼湖渔歌”繁忙胜景消失了,映入眼帘的是蓝天湖水一色,还有白天鹅、白鹭、苍鹭、大雁、鸬鹚、银鸥……它们或悠然游弋,或追逐嬉戏,或展翅飞翔,水花溅起,晶莹剔透,点缀着湖面、湖滩,也装点着湖畔村民幸福的生活。美丽清澈的石臼湖,不仅是鸟儿栖居的天堂,也将成为众多市民的向往之地。
2018年7月10 日,洪蓝正式撤镇设街道,街道党政工作机构正式挂牌。从此,洪蓝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迎接融入南京副城的新机遇,接受建设溧水重要功能区的新挑战。
洪蓝,美丽、生态、宜居、诗意,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装点溧水的颜值,提升南京新副城的生态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