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020-11-26张晶
张晶
(深圳顺丰泰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一、企业内控管理概述
(一)企业内控管理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内部行为约束、评价和控制的措施,用以保障公司财产安全、会计信息准确可靠、经营管理制度有效贯彻,保证企业制度和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具体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员工的疑问,越来越长的审批流、越来越频繁的决策会、越来越多的部门参与决策,这些方法就能把风险控制在最小了吗?实际上,内部控制是要求企业里的每个人都能够使用正确的方法,履行相应的职责与程序,完成应尽的义务,将内部控制视为一种必须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内部控制具有较强的全面性、经常性、潜在性和关联性。
(二)企业加强内控管理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助于帮助企业规避风险。现阶段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企业间竞争加剧,企业要承担更大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的作用之一就是规避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风险,从而促使企业进一步发展。
其次,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和推进是企业应考虑的问题,由于内控制度对多部门的控制作用,可以将内部各个部门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保障企业资产安全,使管理者看到更真实更可靠的财务报告,最终帮助企业更优地完成预期目标。
最后,有助于规范企业财务工作。财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其结果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增大。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起到规范作用,从而保障财务工作的有序进行。除此之外,内部监督制度建设也是企业管理者需要切实考虑的问题,设计并执行一套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必要举措。
二、目前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内控意识不强
企业管理层对内控制度建设不够重视,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在风险防范工作上未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导致企业在经营中面临各种风险,如运营风险、战略风险或者是财务风险等。要想有效地规避这些风险,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有明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创新意识,紧跟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应对风险。
部分企业管理者更关注业绩目标的实现,未充分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对于企业运行发展中的财务风险,比如资金短缺、债务风险等缺乏必要的认识和防范;在合同签订和分包商管理方面,缺乏相关风险管控意识,导致合同管理和分包商管理中易出现风险,同时在风险问题出现时没有有效的处理手段,这种内控意识的缺乏都是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的稳定发展需要以长期生存作为基础。企业可以从多角度入手,加强内部控制活动的规范性。对此,企业管理者应当对内部控制体系划分出不同的岗位职责和权利,同时还要建立授权审批、岗位分离制度。在完善前面这两个制度的基础上,还要具体的设计出不同环节的详细流程,以确保企业的各层级管理者都能够有效的履行自身职责。除此之外,企业应完善健全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作为企业成本管控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清晰地呈现出企业的资金情况,同时也可以为管理者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来指导决策。再者就是建立适合企业本身的运营分析以及绩效考核制度,对企业的优秀员工可以施加适当的奖励。无论何种内控体系,都要以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性为目标,只要不偏离目标,就能达到内部控制的真正目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一般都会制定各种管理制度,但常常出现各类制度分散化管理,不成体系的局面。很多制度的建立只能解决局部问题,由于制度之间缺乏贯通,未与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相结合,难以实现制度设立时的初衷而逐渐流于形式,这些都可能导致企业出现内控风险。还有部分企业在财务信息统计记录方面,没有建立科学标准的流程或方法,出现财务信息遗失现象,影响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企业如果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规避体系和关键风险评估指标,很多可能导致财务风险事故的发生。
(三)缺乏内控管理监督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在运行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内控管理中常见的现象。部分企业在实施精细化内控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管理秩序和规范流程从而产生很多问题。在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完善企业运营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的全过程管理。但是,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运行方面,并未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普遍存在内部控制约束不力的情况。企业在内控方面缺乏秩序规范,未建立岗位责任制,缺失监管职能,导致内控管理的执行效果不佳,直接影响到内控工作质量。
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监督手段。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体系建设不完善,内部审计存在工作覆盖范围不宽、审计深度不足,或者审计整改不到位等情况,内部审计应有的监督职责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都不利于企业完善和改进内部控制体系。
三、加强企业内控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意识
现阶段市场环境飞速变化,企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为了防御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企业在建立风险防范管控机制的基础上,更要提高全员,最主要是管理层的风险防控意识,提升风险管控水平。通过全面复盘前期发生过的风险事件,查找风险控制关键点,长期积累风险管控经验,使之成本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形成全员风险防范意识。
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与权利,建立岗位授权和责任机制,规范审批流程,使各层级管理者清晰了解本岗位的管控职责,通过切实履行审批职责来增强管理人员的风险管控意识,让员工感知到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从而达到全员遵从的效果。另外,全面预算管理也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工作,企业内控管理可以考虑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配套运行,比如在预算执行、运营分析、指标考核等环节,加强部门间的监督与考核,使各部门间形成规范化的内控管理意识。
(二)完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风险普遍存在。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企业随时都面临着内、外部风险,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企业有必要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首先,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建设作为基础,包括管理架构设置、授权责任管理、内部审计规则以及企业文化等,企业需要评估自身能力,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企业应通过风险评估来分析识别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内控风险,整合评估过程中记录、分析以及评价结果,形成综合评估报告,根据评估情况制定改进方案、风险预防措施及应对策略,使企业风险尽量可防可控。然后,健全内控监督机制。内控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通过监督检查的过程,发现内控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查找制度缺陷,从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在做好内控管理的同时,也需要及时了解外部动态,借鉴和学习优秀企业经验,逐步优化升级内控管理。最后,严格执行流程管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流程,从事前、事中、事后的角度来规范管理。事前以预防措施为主,建立严谨的内部管控制度,不兼容岗位分离、监督与执行分离、财务控制与职能管理分离,明确授权和审批流程,设置合理的职责范围,形成相互制约和监督的管理模式。事中以有效控制为主,重点关注执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施必要控制。事后以监督检查为主,在一定的会计期间或重要项目完成后,按照例行的规则,由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审计程序,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与处理问题。
(三)提升企业内控管理的执行力
企业内部控制不能只限于流程方面的控制,更需要注重对人员行为的控制。任何制度的执行都不能单纯依靠员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内控管理更是如此。通过建立考核评价和奖励机制,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搭配运用,对坚持原则、严格执行制度并产生实质效果的员工予以奖励,以此来引导和强化员工的执行力。有奖也要有罚,对制度执行不力或出现问题的情况,要追究责任给予处罚,竖立警示作用。除了激励和处罚机制,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在精神层面引导员工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要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文化,必须有公司管理层作为表率,带领和要求全员有效地执行制度,为内控制度推广实施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
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信息流转机制也是有效开展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保障信息的真实准确,严格管控虚报信息、误报延报信息,建立问题举报和反馈渠道,全员监督,促使企业各个层级进行可靠的信息交流与反馈,这样才有助于管理者有效地判断和决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
总之,内控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和企业对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会逐步得以优化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需要成为内控管理工作体系的筹划者和建设者,每一位员工都应该认识其必要性并参与其中,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时代,共同助力企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规避风险,将企业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