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加强管理的思考谈科学事业单位
2020-11-26王彦
王彦
(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4)
十九大报告中阐述,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应完备增强,在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范机制,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在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大前景下,加重对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力度,并给国有资产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标准。近年来,科学事业单位科研支出源源不断增长,数量上每年同比递增,但随着审计部门的深入,经调查发现,在某些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依然有管理不完善、资产处置随意性大、现有实物资产使用率不高、受体制弊端部分单位在产权归属上不清晰等问题。应该在管制上给予核心重视,目前管理中存在的纰漏、欠缺,采用相对应的强化策略,在提升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上达到同步一致,发挥最大能动性,创造合理经济效益,为社会建造公益性收获,从而促使科学事业单位有序的发展推进。
一、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一)国有资产的定义根基
从宏观角度上看,科学事业单位资产可以是多种不同形式存续的资产,偶尔也会有外来捐赠所形成的资产,其全部属于国有资产。从微观上看,又具有特定性,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的所属权归根结底是为国家所拥有的,其存在的意义是更好的为单位经济活动所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
在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定义范畴上,具体表现形式为:经国家相关部门审批,拨付给科学事业单位无偿使用的资产,这一类资产的最终所属权是国家,而不是某一个单位;按照政策法规科学事业单位运用资源收入而形成的资产,一般收入性资产结合预算体现,其确认的收入部分上缴国库;此外还有极少数的存在捐赠等其他法律上认可的国有资产。无论是哪一种资产,所有权统一、监督分级化、占有使用规范合法是科学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基石。
(二)加强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现如今,一个单位是否能够持续有效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指标、人员素质、内外在资源、社会政治环境、科技手段等。而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则离不开对国有资产的运用和管理。在工作中要学会运用相结合的模式,坚持整合机制,将日常的资产管理融入预算管理体系中,大力推行以有形的费用定额实物制度,这种直观的、有形的、方便计量的形式确保国有资产的价值,在预算管理中结合国有资产管理是整合及共享共用的原则,大大节约因购买过程中造成的国有资产浪费现象。开展“一坚持三分离”部署,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坚持相分离原则,对实物管理、账务管理、价值管理采用相结合的原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是维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核心内容。
(三)加强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理顺加强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贯彻执行相关制度、内控机制建立健全,资产、预算管理、国库管理相结合要深入推行,业务流程要注重衔接流畅无阻,工作机制在制衡的基础上要重点构建更加适合科学事业单位运行管理的法则、从“增加”到“核减”全方位的监管资产。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要符合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发展、大繁荣的需求,制度完备,依法治国,科学管理是有效推进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有价资金管理以日益完善制度体现,而固定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相对薄弱,加强对后两者的存量、增量、减值的监督制约,把提高使用效率作为首要任务,逐渐的可以形成使用合理、购置科学、处置报废、报损规范、产权清晰的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杜绝资产浪费、闲置,防止在分配中产生的不均、不公的问题,对防止贪腐也加强了警示性的积极意义。科学事业单位资产是科研活动的载体,是促进科学技术更有效地发挥其重要职能的保障,因此当务之急科学管理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对于单位中暴露出的重配置轻管理,重货币、轻实物的现象,只有全面的制度化管理才能防止资产流失,才能在资产保值增值上实质有效,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得到最大化成果收益。
(四)完善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是管理制度的提升
随着内控报告、政府报告的出台,审计工作的加强,完善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很多单位针对资产管理专门成立了资产工作小组,法人任负责人,分管领导任小组副组长,中层干部为资产小组成员,最大限度地使管理工作融入每一个员工之中。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为国有资产保驾护航,以我省为例,上线“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对每一件资产进行梳理、登记,对所有资产增加、处置、年终核查都要及时记入电子系统中,每年年终形成资产年报,该年报数据严格“账账相对、账表相对”,指资产系统账与财务账要一致,资产报表要与决算报表一致,从多个维度管理好国有资产。制度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只有白纸黑字的体现,它一定要落实在日常基础的工作当中,同时按照职能转变、简政放权的要求强化综合管理使命贯彻落实。
二、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缺陷
(一)思想意识不足
国有资产管理人员未能按要求制度规范执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因为思想意识的薄弱,造成操作流程上的不严谨,资产处置不报备不上会,此外,部分科学事业单位,资产存在一定的流失现象。针对此项问题,首先要加强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思想意识,当好领头兵;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学习,法律法规的学习,尤其是科学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要跟上制度变革的步伐,原先不计提折旧、不进行摊销处理,随着政府会计的上轨,由权益发生制转变为收付实现制,这些都需要及时了解相关的政策制度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建立起爱岗敬业的道德新风尚,定期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考核,将考核与绩效指标结合、适当与晋升或奖励挂钩,唯有如此才能让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得到明显提高。
(二)缺少完善体系
在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使用过程中,缺少完善的制度体系也是目前一大短板。例如,在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这三个方面很多单位相关的配套轨制都不够完好。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当在遵循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上进行配置,在职能上需要融合适应,在管理上要科学合理,在组织结构上要优化资产结构,在思想上要秉承勤俭节约,严控支出的方式方法。在单位已经有的、尚能使用的资产应该按照配备标准化原则进行使用,对有急切需求的购入资产,要在预算的管控下进行配备,做到无预算无支出,特殊情况下的无预算采购,需要按照规定上报上级部门,调整预算,经审核通过后方可采购。能够通过其他单位调节使用的资产,原则上不得重复购置。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整个国有资产的重中之重,理应做好垂范,发挥物尽其用的工作作风,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对资产定期组织不相容人员盘点清查,最终形成清查报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避免使用过程中造成的不当和浪费。对于隶属关系变更发生的产权转移、盘亏、呆账、超过使用年限无法继续使用的国有资产,都要按规定进行核销处理,不得随意变更国有资产的使用性质和用途,更不能未经批准报废、变卖国有资产。
(三)管理水平偏低
科学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业务知识的匮乏,思想意识薄弱,工作作风不严谨,造成管理工作在具体实施中的质量偏低。好的制度,合理的岗位安排,优秀的管理团队,这些的起点是“人”的管理,人员不仅要专配还要专管,工作要有责任心,强化职责分工,责任落实到位,避免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从外在形式上加强管理者水平。加强思想教育,增强责任意识,以内外结合为大力展开科学事业单位资产工作的组织力和行动力。
三、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思想意识
思想意识是管理工作的战略方向,方向错了即便是再努力结果也是背道而驰,所以“保障履职、使用有效、处置规范、监督到位”是履行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基础的意识形态,只有目标设定合理正确,才能有效地实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升科学事业单位管理水平。
(二)完善制度体系
从属关系鲜明、权力责任昭彰、部署资产的整体性,从大局出发、从稳定性考虑、从长远入手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产权配套制度体系。
(三)提升管理者水平
部分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责没有很好落实,体系不够健全,导致资产管理的职能没有有效发挥,针对弊端和薄弱环节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领导者要起到带头垂范的作用,鼓励资产管理人员多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把不断学习作为一种素养、一种责任,避免部分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业务力量不足、基础管理薄弱的问题发生,进一步巩固现有成果,深化资产运用。
四、结束语
科学事业单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正朝着规范、科学、有序、进步的方向发展。国有资产的管理是整个科学事业单位工作的主旨,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