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先三后”:作文启蒙教学的点滴反思
2020-11-26甘肃省舟曲县峰迭新区小学杜齐玲
甘肃省舟曲县峰迭新区小学 杜齐玲
“写出真实而又独特的实在感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活动。”然而,在作文教学尤其启蒙作文活动中,“无病呻吟、假大空虚、强拼硬凑”的现象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从来都没有绝迹过。为什么呢?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儿童学薄识浅,严重缺乏作文之“米”;二是许多教师缺乏“烹作”之法,以至于普遍产生了“公式作文”“模式作文”“虚拟作文”等现象。不仅如此,还有些语文教师在低学段缺乏对儿童“语段式”作文的训练与培养,到了三年级猛然面对作文,人为地加大教与学的压力和难度。究竟如何搞好作文启蒙教学呢?
一、先练说后练写——作文启蒙教学的超前意识
这里所说的“先与后”,并非发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而是针对如下普遍现象:小学生作文都是从三年级开始的。在低学段,教师对语言方面的训练与培养基本“不闻不问”;到了三年级“猛然”进行作文教与学,对师生来说都很为难。这是导致“难教怕作”的最直接因素。有鉴于此,从儿童入学之初,语文教师就应正式开始并逐步强化语言上的训练与强化。例如,迎合小孩子喜欢“听(讲)童话等故事”的活泼心态,前一天教师讲故事,第二天让学生复述;或者直接让他们讲述一些以前听过的小故事等。对实在不会“讲”的一些儿童,可用“唱或背”儿歌等形式替代。总之,要让孩子在轻松快乐中逐步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再如,鼓励儿童每天“写”一句或一小段话,不会写的汉字可用拼音代替。尤其到了二年级,教师应注重通过“看图说话”等形式引导儿童练写句段——要求紧扣画面,并通过思维想象,根据“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人或哪些景物?”等语序,让儿童“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这不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现象和道理吗?
二、先动手后动笔——作文启蒙教学的应有之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代陆游这一饱含事理的千古诗句,揭示并强调“学与做、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小学生不仅学识浅陋、阅历简单,而且思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所有这些,既是无可规避且难以超越的客观现象,也是导致“难教怕作”现象或“事倍功半”效果的最根本因素。正因为如此,在启蒙作文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始终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指导思想,善于通过“先动手(做与说)、后动笔(练习写)”的途径和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把小学生逐步引向“乐于习作、善于习作”的良性发展道路上。以部编版五上习作二《“漫画”老师》为例。教师提前一段时间要求小学生对自己准备“漫画”的老师进行认真观察;在此基础上,就“外貌形象、动作特征、主要事迹”等多个方面,把自己对该老师的“漫画”说给小伙伴,看一看能不能根据语段描写“猜”得出是哪一位老师。如果猜对了,说明“漫画”成功;猜不出或猜错了,表明“漫画”还不成功,需要进一步纠偏改错。如此而为,既可有效激发儿童习作情趣,又能在善教乐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先自评后师评——作文启蒙教学的活力现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一流传甚远的信条式舶来论断,意在强调“教学艺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在启蒙教育阶段,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对来自教师的教学和评价等始终具有一种难以摆脱的依赖性——不仅作用很大而且影响很深。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把极具艺术特质的“激励、唤醒和鼓舞”贯穿于启蒙习作指导活动中;另一方面,还要把它充分地体现在评价活动环节。例如,小学生习作初稿形成后,或可让他们自己进行自我评价——说出“趣点、亮点、精彩点”以及“不足之处”,或者通过“背对背”形式进行相互评价,也可通过多人学习小组开展相互评价。这种“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团体评价”的“自主评价”形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而且有利于逐步地优化习作过程,不断放大作文教学效应。在此基础上,教师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引导全班进行集体评价,从中寻找并总结“得失成败”之处,以长久保持启蒙作文的“活力”现象。
总之,“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遵从“先练说后练写、先动手后动笔、先自评后师评”等基本策略,并且持之以恒地施行下去,从而开创“乐学善作”的良好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