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要有现场感

2020-11-26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鸦岗小学杨光剑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0年36期
关键词:现场感写作方法母爱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鸦岗小学 杨光剑

小学生在学习写作时,常常认为自己找不到写作题材、写作方法,激发不出写作情感,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学习困难,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强化写作教学的现场感。

一、营造情境,让学生看到写作内容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表示自己找不到写作的素材,于是他们在写作时或者抄袭别人的作文,或者根据自己的想象胡编乱造。教师如果希望学生的写作内容充实,就要让他们看到写作的内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让学生看到写作内容。

以引导学生学习《松鼠》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的片段。学生看到《动物世界》中的松鼠毛色是栗色的,它有圆溜溜的眼睛、尖尖的耳朵、小巧的身子、蓬松的大尾巴……当看到松鼠的真实形态、真实的生活习性以后,便能找到写作的内容。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了写作素材以后,教师便能引导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习。

二、优化组织,让学生找到写作方法

当学生找到写作素材以后,学生希望了解自己要如何进行写作,才能把作文写得优秀。过去,有时教师没有在现场引导学生找到写作的方法,所以学生在写作时会遇到一些写作的困难。如果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那么他们还能通过自主学习找到写作的方法;那一些学习基础不好、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由于他们得不到教师的引导,就找不到写作的方法,于是这些学生或者消极地对待写作,或者以敷衍的态度对待写作。为了突破以上教学弊端,教师要在教学中优化学习组织,让学生找到写作方法。

以学习《太阳》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来分析这一次需要学习的要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拟订学习框架:①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本?②它的写作框架是什么?③这篇课文应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而这一次重点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写作方法?学生需要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来拟订学习框架。然后,学生需要通过轮流发言来回答学习框架中的问题。例如,生A 发现了这篇课文应用了作比较的写作方法,典型的案例为:“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生A 提出作比较的写作方法应用的要点就是把两个性质相同的事物类比,让人们能借由一个事物的性质来理解另一个事物的性质。生B 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更佳,他提出运用作比较的方法时,类比的事物必须是人们熟悉的事物,如果人们不熟悉类比事物的性质,那就没有类比的意义。生C 提出,这句话中还应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它能让事物的说明更加具体,更加翔实。生B 又再次提出,如果有一些数字人们不够了解,那么可以应用粗略预估的方法来说明,例如,也可以说“约莫一百三十万个地球”,这样既不用执着于数字是否精确,也达到了自己的说明目的。不过,在应用这样的方法说明时,预估的数字不能和真实的数字差得太远。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积累探讨写作方法,通过探讨,他们感受到了这些写作方法的应用要点,之后,他们在写作文时,就能把这些写作方法应用到习作中。

三、深化交流,让学生激发写作情感

如果学生在写作文时没有真情实感,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无病呻吟。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自己去酝酿情感,而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差异,有些学生酝酿不出学习情感。这时,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现场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以学习《慈母情深》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写自己的母亲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母亲?写母亲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学生表示,母爱非常伟大,自己想通过写作讴歌母爱的伟大。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应用一则案例说明母爱很伟大呢?就像课文中一样,他写了自己的母亲为了孩子的生活,用瘦小的身躯扛起了生活的重担。那同学们想用一件什么事来说明母爱很伟大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着找一件生活中看起来很微小,却蕴含着母爱伟大的案例。通过思考,学生想出了一则案例:他在生病时,在医院住院。医院的盒饭味道不好,也不太营养。母亲坚持天天给他送饭,就是为了让他吃到美味、营养的饭。有一次,下着大雨,母亲冒着大雨把饭送来。看到母亲的头发、衣服都湿了,然而,藏在母亲怀里的饭盒却是干的,还是暖乎乎的。母亲说,这点湿,回去洗个澡就没事了,然后看着他一口一口地吃饭,吃得很香的样子,母亲笑了。在这一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来阐述了自己要表达的情感。

在真实的情境下,学生会看到自己要写作的内容,会通过探究了解写作的方法,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写作情感,从而在写作时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时,要突出教学现场感。

猜你喜欢

现场感写作方法母爱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母爱大于天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母爱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母爱的另一面
英语写作方法浅谈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现场感:电视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