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及防范策略分析
2020-11-26吴雨洋
吴雨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投资不断增加,和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在这种情况下,“走出去”企业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这便要求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自身面临的各项风险,增强风险防控意识,选择有效的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帮助企业更好地抓住投资机遇,积极主动开展对外合作,在互利共赢的同时,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国际化经验欠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和发达国家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整体实力依然偏弱,无论是在技术、资金、人才、品牌还是管理能力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并且我国当前所处的阶段依然是资本输出的起步阶段,很多企业国际化经验较少,核心竞争力较弱,无论是运营维护、资源整合还是市场控制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无法全面地了解国际规则,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国际市场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另外,还有些企业存在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也给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1]。
(二)企业风控机制僵化,防控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企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很多企业境外业务开展的范围和领域也愈加广泛,境外资产、机构以及人员不断增多,政治、社会、经济、运营等一系列风险叠加在一起,导致经营环境也愈加复杂。而我国很多企业风险防范机制不够完善,“走出去”的方式比较单一,无法将产业和企业的协同效应很好地发挥出来[2]。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在行动上“走出去”了,但思想却没有跟上,直接导致企业管理、运营以及文化很难和国际接轨。同时,知识产权风险的不断提高,也给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企业国际化经营平台建设滞后
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必须合理整合全球资源以进行国际化的经营,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要根据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相关规则来竞争,根据市场化公司治理机制来进行运营和管理。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很多企业都是贸易基地或者生产基地,本身的资源整合能力比较弱,很难合理地整合和利用国际上的资金、技术、资源、人才以及市场优势,这便要求我国企业必须进行国际化经营平台的建设,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四)跨文化交流程度不足
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并购以及境外企业重组的方式快速增强自身的国际实力,但是很多企业在文化融合方面投入不够,很难将企业的协同效应发挥出来,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合力[3]。在跨国投资的过程中,还是习惯性地按照国内的思维来进行决策和思考,跨文化协同和沟通方面能力较差,对于信息披露不够重视,建立的信息发布机制也不够规范和完善,对于存在的问题或误解也没能进行及时沟通,在突发事件或者问题出现的时候,企业的危机公关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答疑解惑,这也导致了公众误解和疑虑的出现,对企业形象和商誉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风险防范策略分析
近年来我国企业因海外投资风险出现的教训案例比较多,部分项目甚至血本无归,导致企业一蹶不振。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风险控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要采取相应手段对风控措施进行完善,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降低风险触发时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做好海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及风险评估工作
即使是在国内进行投资,企业也会面临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而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是完全陌生的,在陌生的法律体系和商业惯例的面前,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毫无疑问会更多。这便要求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市场拓展之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全面了解投资目的国的文化、经济、政治、风俗以及法律环境,对行业内其他中资企业投资的教训和经验进行总结,真正做到知己知彼。若是初次进入该国市场,还需要聘请专业的风险调查机构和评估机构参与进来,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当地的市场情况,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对市场风险及政治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对投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树立“底线思维”,做好极端情况下的风险评估工作,制定可行性较强的预案和应对措施,从而更好地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经过充分评估后,若是主要风险发生概率较大,或是无法通过合理有效的规避措施进行防控,那么无论这个项目的经济测算结果多好,都应该及时果断放弃。特别是在某些社会不稳定的高风险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风险通常比较高,在投资的时候,则需要格外谨慎,绝对不能被当前的政策迷惑。若是评估的风险等级比较高,但实施项目的必要性也较强,那么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做好投资方案的规划,从源头出发来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对融资来源、参与形式以及运营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做好利弊的权衡,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资源的整合,选择联合投资策略来分摊和降低风险,引入资信能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合作伙伴,合理利用跨国公司的手段和经验,切实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做好海外投资的风险管理工作
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充分发挥风险防控“三道防线”的作用。完善切实有效的风险防控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健全风险监督管理体系,建立高度信息化的投资前风险评估程序对投资风险进行控制,制定不同层次的风险预警指标和风险应对方案,健全投资责任终身制。
(三)适应当地环境,开展属地化经营
企业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投资目的国的管理要求。我国企业需要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充分尊重当地的风俗,严格遵守当地的法规,和当地不同阶层建立良好关系。首先,在经营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合法合规、诚信经营,不能陷入商业陷阱,不能犯和税收有关的错误。其次,必须重视劳工利益的维护,对于各种劳工纠纷必须妥善处理。同时,应当充分重视合规风险,将涉及腐败、贿赂、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列为不容触碰的红线,规避合规风险,避免由于合规制裁而使企业蒙受经济和商誉损失,甚至影响到我国投资者的国际形象。
在经营过程中还需要合理利用风险管理手段,比如互换交易、属地化融资以及投资保险等等。在进行投融资规划时,必须考虑到自身的能力,合理运用创新工具和手段,积极防范可能出现的境外融资风险,对于经营发展中需要的短期流动资金,应该尽量选择符合东道国惯例的方式来解决。
(四)高度重视合同条款保护和争议解决方式的选择
我国企业想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高度重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文件中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跨国经营面临难以预期的附加成本与制度风险,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对投资主体的权利进行充分的保护,合同条款应当符合商业惯例,权责应当对等,条款应当公平。尤其是与当地政府进行合作时,如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或是与政府下属全资公司开展合作的项目,应当充分重视合同中争议解决方式的选择,争取在企业本国法院或仲裁机构解决,极力避免在投资所在国法院解决,比较合理的方式是在第三国仲裁机构或在ICSID(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进行解决。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度的加快,我国企业更加重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但企业必须认识到“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较多,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风险分析工作,因地制宜制定风险防范策略,尊重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充分了解当地法律环境,将投资合同条款作为重要抓手,更好地规避风险。只有充分分析和防范好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诸多风险,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