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予生命尊重和公平
——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校内教育公平探索

2020-11-26张筱翠

名师在线 2020年16期
关键词:公平过程学校

校内教育公平,从大的层面来讲,是要让每一位学生接受平等的教育,获得均等的教育资源。而细化到学校的办学行为中,应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其一是地位的平等,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都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参与到校园学习、生活、活动等各种具体的行为中,共同组成学校这样一个大的学习共同体。其二是素养全面,即让每个孩子习得成长所必备的一般素养。其三是发展个性。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教育公平的最高境界,即关注每位师生个体的生命价值,帮助他们实现个性的成长,努力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

目前,学内教育“不公平”现象一直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如所谓的主科与非主科的区分、考试的标准化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一致的作业布置、课堂上教师主导的局面、家校信息不对称等,这些“不公平”的存在不仅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困扰,也客观上影响了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不可否认,校内教育“不公平”的存在具有历史原因,如受到长期以来各种传统思维的影响。但笔者认为,一线办学者必须紧跟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步伐,努力寻求改变和突破,积极寻找校内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更新理念,打破传统

要实现校内教育公平,我们必须打破传统,建构全新的育人理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以培养儿童创造力为价值取向的“六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因此,我们所说的打破传统,是要打破我们现有的、固化的教育思维,打破学困生、学优生的概念,打破教师高高在上、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此基础上,让“有教无类”引领我们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让“因材施教”引领我们发现每位学生独具价值的个性,努力让他们感受到尊重,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二、课内合作,师生平等

在历次课程改革中,我们都提到过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探究,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对课堂把控习惯了,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信……很多学校也在探索分组学习等课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模式,但是结果也不甚理想,参与度高、学习效果好的仍是学优生,很多学困生“课堂缺位”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改善。基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出改变。

第一,变革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对课堂的“控制”,从传统课堂模式中跳出来,转移课堂教学的核心,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互动、交流,与学生同生共长,建构“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第二,转变课堂主体。一直以来,课堂教学都是将教师作为主体。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只关注学生能在课堂中学习什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这些,甚至预设学生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映,这是典型的“知识本位”的教学。我们应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参与过程、学习效果等,最终实现课堂由“知识本位”向“智慧本位”“能力本位”“参与本位”的转变,让教学服务学生的习惯培养、能力养成、智慧生长。

第三,转变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填鸭式”灌输的过程,而应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在充分关注学情的前提下,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将课堂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获得探究、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应鼓励、引导学生互助合作,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思考、探索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并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适当的点拨,依据课堂的目标适度调整、纠正学生的学习进度,依据课堂的结果进行总结与点评,设置分层次的作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课堂。第四,课堂机会均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各个层次学生的情况,在情景设置、问题设置等方面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每位学生学习的可能及参与和展示的机会,引导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参与问题的探究、讨论和解决,持续激发他们对课堂和学习的兴趣。

三、着眼过程,兼顾标准

标准化的考试和量化的结果考核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以结果为导向、精确量化的标准对学生成长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家长、学校的焦虑。我们应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位学生,同时转变之前将量化的考试作为唯一考核方式的局面,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在评价中更多地引入非量化的评价方式,让评价从注重结果转向关注过程;关注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参与课堂的效度、参与过程的体验等;从重横向评价转向重纵向评价,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个闪光点,看到学生的每点进步,让每位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欣赏自我、充满自信、保持兴趣、不断成长。

四、学科融合,素养全面

学校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成长体,以此来制定我们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首先,打破学科界限。一直以来,我们的学科之间是相对孤立的。而事实上,没有哪一个学科是独立存在的。比如,在美术教学中,中国的传统画作一般都是诗画结合的,因此诗词教学也不仅仅是语文课的事情;德育教育,应体现在每个学科中,而不仅仅是班主任或者班会课的内容……基于此,笔者认为学校教育要努力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互通有无,同时学校的教育科研也不应局限于某一个学科之内,而应是一个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过程。其次,搭建融合课程。一线学校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积极构建能够对国家课程形成有效补充又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并搭建相关的社团、校本节日、活动、展示舞台等,以使课程契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学生搭建个性化的成长机会和舞台,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新时期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这也是学校提升办学品质、积累学校品牌美誉度的重要实施路径。当然,校内教育公平的实现还需要多方的努力,但这是学校在新时期必须坚持的办学方向。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对每位学生负责,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我们的校园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就能实现校内教育公平这一目标!

猜你喜欢

公平过程学校
公平对抗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笨柴兄弟
必须公平
学校推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公平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