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品 生情 得法
——以《那一刻……》习作知识指导教学为例

2020-11-26叶金菊

名师在线 2020年16期
关键词:石壁小石子铺垫

叶金菊

(福建省三明市第十中学,福建三明 365000)

引 言

习作指导课如何上?上什么?周一贯先生非常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既要认识到‘自由表达’的重要意义,也要重视‘规则指导’的重要价值,并倾力追求‘自由表达与规则指导’的融合。”所谓“规则指导”,应该包括习作教学的知识。写作是一种表达,说明文有说明文的写法,记叙文有记叙文的规则,想象文有想象文的逻辑,只有插上“习作知识”的翅膀,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习作的自由飞翔[1]。

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习作知识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习作出现的问题,反观指导的过程,确定要点,力争“一课一得”。笔者以半命题习作《那一刻……》为例,谈谈如何教给学生习作知识,给予学生有效的习作指导。

《那一刻……》,学生可写的范围很广,题眼“那一刻”的感觉最难刻画。结合初稿,学生会具体地写一件事,然后,在结尾用一两句话写上自己的感受,篇末点题。实际上,题眼就是“那一刻”,学生应该让那一刻的感觉击中自己、打动读者。那么,怎样才能写好“那一刻”呢?笔者认为,这才是指导课上教师要关注并重点思考的教学内容。

一、铺垫——“那一刻”呼之欲出

“那一刻”应该不是无缘无故就发生的,它可能出于某种时刻、某种环境、某种心境、某种思考……那么,是不是应该关注一下“那一刻”发生之前呢?写好“那一刻”发生前的环境、心理等变化,做好一系列的铺垫,也许“那一刻”就呼之欲出了。

例:《那一刻,我明白了》

我冲出家门,一个人来到公园里,雨后的公园潮湿无比,树上的雨珠不时掉落,砸在我的头发上,爱美的我也无心理会。我漫无目的地胡乱走着,烦躁地一脚踢飞了路上的小石子,小石子“嗖”的一声,居然偏移了路线,直往一块深灰的石壁上飞去,“嗒”的一声落到水沟里去了。

我的视线追随着小石子,忽然间,眼睛的余光扫到一抹白色,这白色在深灰的石壁上,尤其明显。我停下了脚步,看见了一朵白色的无名小花。我细细打量,那是一朵普通的、纤细的小花,只有五片小小的、圆形的花瓣,其叶子也小小的、嫩嫩的,茎也细得仿佛一根线,大概是这样的环境没有阳光雨露,导致小花营养不良吧!我伸出手,试着拔了拔,咦,竟然没拔下来!再仔细一看,我发现它的根已深深扎进了岩石!啊,一朵小小的、柔弱的花儿,竟有那么大的力量!微风轻轻吹过,洁白的小花随着风儿轻轻摆动,小脸迎着风绽放着它的美。

那一刻,这朵长在坚硬的石壁上的无名小花,给我了从未有过的震撼。生长环境如此险峻,它却表现得无比坚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而我呢,经历一点儿挫折便丧失了信心,当了逃兵……

小作者写的是自己遇到挫折,来到公园后无意中看到石壁上的小花,给了自己无穷力量的故事。“那一刻”是观察后发现小花竟然如此坚强,深深地打动了自己。怎么写出“那一刻”的震撼呢?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那一刻”之前的心境、看到的景物、心里的想法,为后面做足了铺垫,这样学生在写“那一刻”的发现与震撼时,便会水到渠成。笔者与学生一起总结习作知识:铺垫法——让“那一刻”呼之欲出。

二、放大——“那一刻”真情流露

学生选择的素材,大多适合写“那一刻”的真实感受,如何才能写好那一瞬间的感受呢?笔者引导学生一起回放“那一刻”的珍贵时光,细细描摹当时的心理感受。学生在音乐声中认真回忆:那一刻,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然后一点一点地记录下来,这种方法叫作“放大法”。

例:《那一刻,温暖幸福》

门悄无声息地开了,妈妈进来了。我正埋首于作业堆中,无暇他顾。忽然什么香味钻进我鼻子,一抬头,一杯牛奶映入眼帘。在这样寒冷的冬季,在一动不动地埋头做了两个小时作业之后,我的身体快要僵硬了,啊,这样一杯牛奶真是让人垂涎欲滴。我放下笔,双手捧着牛奶杯,那一刻,热乎的温度透过杯壁,传到我的掌心,又通过我的双手,传到我的身体,一会儿,我的整个身体都暖和起来了。“快喝。”妈妈温柔的声音传来。我喝了一口,啊,那牛奶特有的香味唤醒了我的味蕾,温度正合适,好喝!我连忙又喝了一口,整个口腔都充满了牛奶的味道,它好像有神奇的魔力,一点一点地放松了我紧绷的神经。我又抬头看看妈妈,发现她正看着我,眼底弥漫着抹不开的笑意,还有一丝心疼。是的,那一定是心疼,此时已是深夜,作业如山,奋战在其中不知疲倦的我,最让妈妈心疼。那一刻,我读出了妈妈眼里的担心与爱,软软的,暖暖的,温暖着我的心。陪伴在侧的妈妈,又何尝不辛苦呢?那一刻,泪涌上来,我赶紧低头又喝了一口牛奶,哦,我仿佛品尝出了另一种味道,我知道,那是幸福。

喝牛奶的一瞬间,没有大餐的味道可以细细描写,只有奶味。到底可以写什么?学生对这一幕都有体验,笔者引导学生一口一口品牛奶,喝一口,品一口,大家七嘴八舌说出了自己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学习用慢动作放大当时的感受,细致描摹,那一刻的真情便能在纸间流淌。

三、沉淀——“那一刻”耐人寻味

有的“那一刻”转瞬即逝,非常不好把握,不适合用放大法来细致描摹,应该如何写这一类的“那一刻”呢?

例:《那一刻,我学会了坚持》

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的内心简直像打翻了五味瓶——那一刻,我差一点儿就哭出来了!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继续走了一小段,仰起头看,天是蓝的;闭上眼呼吸,花是香的;空气清新,那么美好,好像全世界都在为我喝彩。

我坐下来调整呼吸,一边回味冲过终线短暂的一瞬,那种“终于跑完了”的解脱的喜悦与轻松,那种为自己从没想过要放弃跑完全程的自豪,那种为自己拼命冲向终点的劲头的感动,让我心里万分感动,我觉得简直可以用这句话来表扬自己——“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现在回想,那一刻的滋味,也许就是“坚持”的滋味吧?记忆中难忘的时刻不少,但对我这个向来不够努力的人来说,那一刻对我意义重大。从此我明白了,只要坚持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每每回想起那一刻,我都记忆犹新,仿佛就是上一秒发生的事情。愿那一刻的坚持,让我拥有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一个更美的自己!

冲过终点,零点几秒的时间,怎么写这极短的时间呢?原来,我们可以写“那一刻”之前,当然也可以在“那一刻”之后做文章。笔者引导学生回想当时的所思所想,并思考“那一刻”对自己有何触动?值得记录的又是什么?学生深思之后,便能得出,短暂的“那一刻”过后,沉淀下来的宝贵在何处,又有何种意义。所以,这极短的瞬间适合用沉淀法,事后细细品味,让“那一刻”更加耐人寻味。

结 语

习作知识怎么来?它来自习作教学实践,教师要善于发现,从学生的习作过程中发现他们的不足和弱点,同时学会思考总结”[2]。一线教师必须努力实现“习作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在课堂上“一课一教”,让学生“一课一得”,真正做到“教什么就写什么”“教什么就评什么”,努力创生鲜活的习作课堂。

猜你喜欢

石壁小石子铺垫
一线天
我的年度汉字
——宅
为什么鸡要吃小石子?
《乌鸦喝水》中的“想”
出 气
登剑门关
咒语
下雪了
争石壁
小石子做先天性心脏病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