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经典研读对大学英语学习者思维模式影响研究

2020-11-26刘可红段慧如张征

现代英语 2020年3期
关键词:母语框架学习者

刘可红 段慧如 张征

一、引言

大学英语学习者能够通过各类英语课程提升英语能力,获得思维层面的启发,同时应当坚持汉语经典(母语经典)研读,丰富与完善母语思维模式,成长为具有中国思维根基的跨文化交流人才。

二、汉语经典研读奠定学习者母语思维框架

大学英语学习者指高校非英语专业、学习英语课程的本科生、或部分硕士研究生(近几年来,中国很多高校硕士生英语课程有选择性免修)。对本科生而言,大学英语系列课程分为必修(一二年级)和选修(三四年级)两个阶段。

思维模式指学习者思维框架构成,思维或思辨能力,以及自觉吸收外来思维精髓、自觉抵制外来思维侵略的能力。

经典作品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这些作品被反复研读、研究、考证,最具代表性、可读性,影响深远,历久弥新。学界公认的汉语经典适用于各学科,有普适性、通识性价值。哲学经典如儒家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歌方面如《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散文方面如《古文观止》。这些汉语经典,无论是语言层面还是思想内容层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能够从根本上塑造和奠定学习者母语思维框架。

有些高校本科生经过高考强化训练,大脑思维还以应试为主体。甚至少数高校本科生在经过高考“洗礼”之后,其大脑主要思维学习活动还停留在应试层面,或者说,思维框架并未整体搭建起来,没能形成完整思维框架。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汉语经典研读,接受汉语经典的熏陶和浸润,不但不能搭建母语思维框架,而且用母语和英语表达思想的水平也会越来越差。因而,有些高校的通识课就开设了“大学语文”“经典阅读”等课程,以弥补这种缺失,提高文化自信。

众所周知,高校非语言专业开设“公共英语课”(即大学英语课)。英语必修课程1~2年,英语选修课程延续整个本科阶段4年。课程旨在从读、写、译、视、听、说等角度全方位提升学生英语能力。不难预想,在这些英语课程、材料的浸润下,学生会慢慢受到英语思维影响,这是有益的。可是,我们更应提倡双语思维。如果学生母语思维框架稳固,再吸收英语或西方思维中的精髓,西为中用,这是公共英语教育或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或任务。然而,一旦学生脱离对母语经典的研读学习,他们的思维模式会逐渐丧失中国根基。

母语思维框架是在母语环境或母语习得中培养。母语环境是先决条件,母语习得是必备条件。母语环境使汉语思维框架搭建成为可能,母语习得使汉语思维框架完整、牢固。实际上,汉语文字最早起源,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其中就内含汉语思维: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语言文字从天象、地法得来灵感;中国式的思维是成双成对的,仰-俯,观象-观法,天-地。汉语经典尤其凸显汉语思维,学习者在研读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影响,慢慢形成母语思维框架。另外,西方语言学家认为“languag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dress of thought”(“语言为思维的外壳或外在形式”)。杜威也提出“first,they are identical; secondly,words are the garb or clothing of thought;and third,while language is thought to serve necessarily for thinking as well as for its communication.”(“语言和思维是一致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语言为思维和交际服务。”)也就是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或者语言和思维是一回事,或者语言和思维同时发展。那么,中国高校学生,坚持汉语经典研读和学习,定能够稳固发展母语思维框架。

三、汉语经典研读提升学习者母语思维能力

汉语经典研读能够提升学习者母语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在汉语语境下被称为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简言之,思考、辨别和判断能力。中国典籍《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指引学习者“择善而为知”。这是中国学界称“思辨力”的源头。思辨能力在英语语境下为critical thinking,即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基于杜威理论。美国当代学者Richard Paul和 Linda Elder将critical thinking定义为“the art of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thinking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it”(“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旨在改进的思维艺术,包含分析与评估过程”)。从西方理解来看,批判性思维包涵高级思维活动,如分析,推理,评估,提升等。西方不少研究证明,批判性思维能够依靠阅读西方经典提升。如此类推,中国式思辨能力也能够凭借研读汉语经典提升。

实际上,汉语经典凸显汉语思辨特征。阅读汉语经典是训练、提升汉语思辨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例如,汉语思维重视对仗观和整体观,这在汉语经典处处可见。《诗经》、唐诗、宋词句子都是成对出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种对仗观指引学习者思考时,能够看到事物或问题的正反、前后,左右等方面,而不会失之偏颇。整体观更是训练学习者从全局、整体、综合角度全方位探讨问题。这样的整体思维模式在汉语经典中也随处可见。以《孟子》为例,处处蕴含对仗和整体思维模式。随意列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对仗和整体);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对仗和整体)。长期研读《孟子》,寻对仗、求整合的思辨能力自然得到训练和提升。另一汉语经典《古文观止》同样处处彰显对仗和整体思维模式,篇篇富含曲折、严密、完整思辨过程。如“介子推不言禄”中“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对仗,整合);“展禽论祀爰居”中“夫仁者讲功,而智者处物。物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知也。今兹海其有灾呼?”(对仗,整合)。《古文观止》绝大部分是论说辩驳文章,是训练思辨力极好素材。学习者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其中自然包含知晓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以及打磨、提升母语思辨能力。

中国学者资中筠曾经提出,每个人都是用母语在思考,母语决定一个人思维成熟度。现今高校学生母语思维能力普遍不强,这在英语学习中也能体现出来。具体表现如陈述的观点简单、肤浅,思辨和逻辑性不够;撰写文章时,思路单一、单调,思辨和逻辑性也不够。而汉语经典研读匮乏,是思辨力弱的根本原因之一。例如,某高校本科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第一篇文章:What Can Americans Learn from Confucianism(我们从儒学学到什么),里面涉及大量儒家观点。学生如果不熟悉儒家经典,他们是无法正确、深入理解课文,也无法写出课文要求的写作练笔“Harmony”(“和”,这是儒家核心观点之一)。研读儒家经典,既能熟悉其内容观点,又能通过研读提升思辨能力。而好文章的达成不是语言或观点的累计,应该是思维主导引入、论述、收尾。

而汉语经典反映的中国思维模式,从时间上,空间上,正反方面凑成对仗或对比。这种对仗是语言文字对仗,也是意思、思维逻辑对仗,而为达到整体观需要进行辨别分析,推理演绎等思辨活动。汉语经典的间架构成,谋篇布局无一不是缜密、严正、完整的思辨过程。因此,研读汉语经典定能训练、提升母语或中国式思辨能力。

四、汉语经典研读是英语学习者思维模式具有中国根基的有力保障

大学英语学习者能够主动学习英语文化知识,主要因为英语是一门全球性语言,是中国学生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的语言工具。可是,如果学生忽略本民族经典,一头扎进英语学习的汪洋中,有可能逐渐变成只会英语思维或西式思维的“应声虫”。实际上,高校有些学生英语口语流畅,写作通顺。可他们身上缺乏中国思维模式印记,或者缺乏思维模式的“中国根”。这并不是中国公共英语教育或大学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肯定是高校英语教育力图避免的。

解决此问题的最佳途径是研读汉语经典。或者说,汉语经典研读是大学英语学习者思维模式具有中国根基的有力保障。试想,一个深入研读中国经典的学生,他在参与国际交流时,能用英语解读中国特色,传播中国文化。阅读汉语经典能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反之,没有汉语经典阅读根基的中国学生,在国际竞争与交流中不具备中国思维底气和民族自豪感,也不能很好地做到为中国代言,为中国发声。这样的英语学习者也不具备国际吸引力,无法在地球村中脱颖而出。国学大师辜鸿铭,在英语环境中成长,后来接触中国文字文学,找到自己文化思维的根,撰写的作品 The 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中国人的精神》),广为流传。翻译家林语堂,所有的英文作品基于传统汉语思维,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受到国内外人士广泛好评。

高校英语学习者应当在英语学习的同时,自觉研读汉语经典,在反复深入研读中立稳自身母语思维基石,提升母语思辨能力。拥有母语思维根基,同时学习英语,为将来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做好思维和语言工具层面的准备,也为中国永远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好思维和语言准备。美国人在Ted演讲The mania for English Learning(英语学习热)指出,英语学习热,不是“Americans are pulling it”(美国人没有拉动英语学习热),是“Other countries are pushing it(其他国家在推动英语学习热)”。演讲者还强调“Your native language is your life(你的母语才是你的生活)”。诚然如是,中国的汉语才是我们的生活,母语思维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模式,母语思维是我们的思维根基。

而我们的母语思维并不盲目排外,也不全盘吸收,它能够吸收英语思维、西方思维或外来思维精髓,抛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国文化传统,也是中国思维的优良特征。大学英语学习者从各类英语课程,各种英语材料中汲取优秀的、先进的、科学的思维特征,为我们所用,丰富完善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学习者只有坚持汉语经典研读,奠定母语思维框架,提升母语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外语,汲取外来思维模式的精华,并且丰富与完善汉语思维模式,提升中英双语能力,培养具有中国思维根基的跨文化交流人才。

猜你喜欢

母语框架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