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史料选择问题
——以清代民营手工业研究为例

2020-11-26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准确性

何 宇/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于2006年开始在高校增设的“两课”新内容。该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懂得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的规律,既然该课程选择从历史角度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那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了。

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是一个史学理论学习和史学知识学习相结合的过程,即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学习和历史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而作为以历史知识为载体的“两棵”教学课程,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历史意识的培养是本课程的重要特点。课程本身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而学生正确历史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历史知识的讲授,教师历史知识的讲授又离不开史料的运用。在此,笔者以清代民营手工业研究为例,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史料选择问题展开探讨。

探讨教学史料的运用,首先应关注准确性和权威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国家正规大学课程,课程中传授知识务求权威准确,历史知识亦是如此。准确客观的史料便是历史知识准确性的重要保障。考虑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的自身特点,考古资料在教学中使用较少,文献资料是使用比例最高的史料种类。而置之文献资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与以下两个因素息息相关,其一是史料本身的出处,即史料是否取自历史中比较权威的史籍。如《史记》、《汉书》等经典史书的准确性大大高于诸多稗官野史的相关记载。其二是史料的出版单位。对于同一款史料来说,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更高。这已经成为整个史学界的共识。故资料选取过程中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权威出版社也是选取者必须遵守的法则。我们以对清代民营手工业中的丝织业的大发展的描述为例:湖州一带“正嘉以前,南溪仅有纱帕,隆万以来,机杼之家相沿比业,巧变百出”。“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织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吾杭饶蚕绩之利,织纫工巧,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天下,而尤以吴阊为绣市。”“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掘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间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资料中所提到的“花机”由于它体积较大故又称“大机”,是当时苏州、杭州等地丝织业普遍使用的工具。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小的织机,称为腰机。“凡织杭西、罗地等绢,轻素等绸,银条、巾帽等纱,不必用花机,只用小机。织匠以熟皮一方置坐下,其力全在腰尻之上,故名腰机”首先,此段描述中使用史料为被誉为“十七世纪中国工业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此书为世界学术史上的名著,准确性相当之高。其次,此处记载引用了两则地方志资料,选用都是官方刻本,也是权威性较高的版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课堂教学,故在照顾准确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也应关注教学的实际效果。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当代大学生而不是历史学院或者历史系的学生,这就决定了课程历史知识传授的通识性和有效深度。客观上也要求授课教师要注意教学对象的史学功底。即课堂教学过程的史料选择不宜过分艰深,应注意与专业历史教学的区别。在此我们以明清时期棉纺织业的相关资料为例:《松江府志》载:松郡“俗务纺织,他技不多”,“家纺、户织,远近通流”,“所出皆切于实用,如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故当时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说法。嘉定地区,“邑之民业,首藉棉布。纺织之勤,比户相属”。湖州地区,“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我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棉以归,仍治而织之,明旦复持以易”。据乾隆《上海县志》载:“吾邑一手三纱,以足运轮,名脚车。”据徐新吾统计,三锭纺车的生产效能比单锭纺车提高50%~100%。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到:“数年来,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十分之一矣。初犹莽莽,今之细密,几与吾松之中品埒矣。”直隶地区的故城县“女红织最勤,长夜纺车轧轧,比户相闻”;南宫县“无贫无富,妇女皆习之”;山东肥城县“百里之内,机轴之声不绝”;清平县“女工以纺织为事,多用纺车,纺成之后,治机织布,或售或留,一家衣被,日用皆取给焉”。以上对于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大发展的相关记载对都属于文言性质,但无论是文字使用还是语句表述都相对简单,即使不是历史学专业从业者或者历史学院的学生也能较为轻松的理解资料的含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的传播途径异常众多,人们接受知识也相当多元化,但由于渠道复杂目的有别,其中良莠不齐,有所讹误在所难免。历史知识的传播也不例外,也要同一定数量并不属实的历史信息作斗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是严肃准确的知识传播渠道,因此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授必须要求准确丰富的史料作为支撑,教师任何毫无根据或者根据不实资料的信口雌黄和人云亦云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必须对于课堂使用的历史资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进行仔细的甄别。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汉语和白话文的推广,史料本身对于大多数史学素养较浅的人来讲教务晦涩难懂也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大量引用文言史料尤其是年代较为久远或者虽年代较近但遣词造句晦涩艰深之文献内容的做法也会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史料运用的尺度,数量的择取和难度的把控都很重要。力求既能更好的说明问题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

综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任课教师,只有以科学审慎的态度选取客观权威可读性强的史料,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准确性
CT及超声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中的诊治价值及准确性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意义
产前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对胎盘植入诊断的准确性评估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