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视阈下春晚小品的言语幽默分析
——以2020年央视春晚小品《婆婆妈妈》为例

2020-11-26张焕焕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大伟小品言语

张焕焕/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一、前言

言语幽默作为一种极具艺术特色的言语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曾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用学、语义学等不同角度对言语幽默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喜剧小品,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艺术表现形式,其蕴含的的言语幽默现象在学术界已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已从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修辞学等多个角度对喜剧小品中的言语幽默展开了研究,旨在从不同层面探讨言语幽默在言语表达中的语言特征或生成机制。

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一大理论,强调认知语境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国内学者基于关联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视情景喜剧、翻译、喜剧小品等领域[1-3],但相对来说,运用关联理论对春晚喜剧小品进行言语幽默的深入分析并不多。因此,本文尝试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来阐释2020年央视喜剧小品《婆婆妈妈》的言语幽默生成机制,促进观众对喜剧小品中幽默言语的欣赏与解读。

二、理论基础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 & Wilson[4]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是对Grice[5]的合作原则的批判继承。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将所有成功交际归结为一种自然的认知倾向。关联理论包括两大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4]。认知原则是指在交际情境中,人的认知通常会根据认知语境倾向于实现最大关联;交际原则是假设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具有最佳关联性。关联的认知原则与交际原则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关系。交际中的言语幽默存在于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之间的强烈反差之中。

三、基于关联理论对春晚小品《婆婆妈妈》的实例分析

(一) 明示——推理模式下的言语幽默

Sperber & Wilson[4]认 为,说 话 人与听话人的交际过程遵循明示——推理过程。当说话人提供某些明示信息时,听话人倾向于基于自身认知体系和交际语境努力推断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然而,由于认知体系的差异,听话人的初步推理结果可能与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不一致,因此听话人需要进一步对说话人的言语信息进行重新推理。说话人明示信息与听话人推理结果的偏差往往促进了幽默效果的产生。如下例所示:

例(1):

婆婆:哎呀,你竟然还跟我顶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大伟:怎么了妈。

婆婆:什么叫鸡腿只能婆婆吃啊,你也吃。

张小斐:谢谢妈。

大伟:真好啊,看着你们两个相处得这么融洽呀,我这心里头好像突然就涌进了一股暖流。

婆婆:那肯定的呀,鱼汤都洒胸口上了。

小品中,当大伟去厨房时,婆婆因心疼儿子下班后又包揽太多家务在客厅里与儿媳产生了争执。当大伟走出厨房询问妈妈发生了什么事时,观众根据认知语境会初步推断大伟的妈妈会坦白自己的怨言。但是当听到大伟的妈妈说“什么叫鸡腿只能婆婆吃啊,你也吃”时,观众会推翻原来建立的语境假设,付出额外的努力进一步作出推断——原来婆婆与儿媳是在儿子面前假装和谐融洽的婆媳关系。观众前后推断的不一致让人啼笑皆非,产生了幽默效果。当大伟看到妈妈与妻子和谐相处的画面时,说道“我这心里头好像突然就涌进了一股暖流”,观众基于“暖流”的语境信息推断大伟因家庭融洽的婆媳关系心中倍感温暖。然而随后大伟妈妈的言语“那肯定的呀,鱼汤都洒胸口上了”推翻了观众之前的推断,大伟妈妈与观众对“暖流”的不同解读使观众感受到了幽默效果。

例(2):

张小斐:妈,我雇保姆不是怕你累嘛。

婆婆:小斐,你是怕我累啊还是觉得我干活邋遢呀。

张小斐:妈,我觉得你干活邋遢是因为累的。

在上述对话片段中,小斐与婆婆就雇不雇保姆一事发生了争执。当观众听到婆婆的询问“小斐,你是怕我累啊还是觉得我干活邋遢呀”时,基于语境信息观众会推测小斐会在“怕婆婆累”与“婆婆干活邋遢”二者之间作出选择性回答。但是随后小斐的回答“妈,我觉得你干活邋遢是因为累的”是把两个因素巧妙结合在了一起,说话人的明示言语与听众推理的强烈反差使观众不得不捧腹大笑。

(二)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反差下的言语幽默

在小品的幽默言语中,观众通常首先基于自身认知及所提供的话语语境对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实现认知的最大关联,但随着话轮的转换及语境信息的增加,观众会对说话人的交际意义产生新的认识,而后付出额外努力对说话人的言语信息进行重新解读,以实现与说话人交际意图的最佳关联。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强烈反差往往使交际过程中的幽默效果得以实现。如下例所示:

例(3):

大伟:怎么样啊,妈,媳妇,两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对于我今天准备的这桌菜是否满意呀。

婆婆:满意是满意,但是这两道菜外卖送得要是再快一点就更完美了。

大伟:妈,你看你,就这两个菜是外卖送的,那剩下的菜不都是我亲自下楼买的嘛。

在这段对话中,儿子大伟在询问妈妈及妻子对他准备的一桌子饭菜是否满意,观众此时基于语境信息会自然地推测儿子亲手精心为妈妈及妻子做了一桌饭菜,她们可能会做出“满意”或“不满意”的回答,形成认知上的最大关联,但是从婆婆的回答“满意是满意,但是这两道菜外卖送得要是再快一点就更完美了”以及之后大伟的话语中,观众意识到原来饭菜并不是儿子大伟亲自下厨准备的。观众基于更多的言语信息付出额外的努力作出了新的语境假设,从而达到了对交际意义的正确理解,实现了最佳关联。观众基于两次不同的语境假设而形成的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偏差使得对话中的幽默效果得以产生。

例(4):

婆婆:哎呀,此情此景,你爸爸要是在那该多好啊。

大伟:唉,是啊,要不我进屋把我爸叫起来。

婆婆:别了,让他再睡会儿吧,下午喝太多了。

大伟:行,那咱们今天就不等我爸了,咱们仨先吃。

小品片段中,婆婆,儿子与儿媳三人餐桌前共餐的美好画面让大伟的妈妈不禁产生了感慨。从大伟妈妈的言语“哎呀,此情此景,你爸爸要是在那该多好啊”中,观众首先基于自身的认知体系产生一种与语境信息有最大关联的语境假设——可能是大伟的爸爸已经离世了。然而,在随后的话轮中,观众明白了其之前作出的语境假设是错误的,进而作出新的语境假设——原来是大伟的爸爸酒醉未醒。观众基于话轮中的更多言语信息重构认知语境,付出额外努力对大伟妈妈的话进行正确解读,以达到最佳关联,从而满足说话人的认知期待。幽默效果产生于观众前后认知的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强烈反差中。

四、结语

关联理论被认为是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解释社会交际的一大理论。本文主要基于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模式和最大关联、最佳关联的认知倾向,阐述了央视春晚小品《婆婆妈妈》中言语幽默的产生机制。喜剧小品中的幽默效果始终存在于听者从最大关联到最佳关联的转换过程中,这正是演员为达到其预期艺术效果的巧妙之处。其中,认知语境为话语理解奠定了基础[4]。认知语境的动态变化往往会使听者对同一话语产生不同的解释,在认知语境重构的基础上作出不同的语境假设,逐渐接近于符合认知期待的最佳认知效果。幽默效果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始终存在认知语境的差异,这种差异越明显,幽默效果就越强。

猜你喜欢

大伟小品言语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张大伟作品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哲思小品
《临宋人小品》
神奇的边界线:一不留神就出国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第三十一个蛋
本职工作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