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2020-11-26袁露
袁 露
(贵州省仁怀市喜头镇云乐小学 贵州 仁怀 564500)
核心素养即为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与技能进行逐渐摸索与研究、不断地总结与经验,建立适合个人的一种学习方法。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具体为:一是文化知识学习;二是语言积累与应用;三是审美体验;四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高效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找到更加科学、有效、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是关键,同时也是基础。所以,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全面地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时,教师先要让学生了解到这篇文章属于散文,然后为学生讲解散文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接下来,教师再给学生介绍这篇文章的行文逻辑,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文章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大声的朗读,对其中创造的意象以及使用的修辞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把握[1]。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了解散文的写作方法以及技巧,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应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与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想法与见解大胆地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灵活应用能力。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时,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与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对个人与母亲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对彼此间相处的点点滴滴进行回忆,深刻地感受到母亲对子女深厚的爱。除此以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并且在讲台上将个人难以忘怀的与母亲之间的故事进行讲述,从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灵活地运用语言,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刻地感受到母亲对子女的爱护与疼惜,增强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并且学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情感,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尊重父母、感恩父母。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2],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带来视觉与听觉的深刻体验,使得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开国大典》这篇文章时,教师要采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使得学生充分了解当时的情境,了解整个过程。然后,教师再为学生播放十分慷慨激昂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基本国情、结合开国大典的情况发散思维、开展联想,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其画面感,全面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4.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弥补学生在思维方面存在的不足[3]。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分析后会发现部分学生有着很弱的语文领悟能力,这些学生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阅读以及研究以后才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学习效率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效果不理想。对此,教师就要结合教学情况,引导此类学生开展大量的阅读分析训练,加强对学生感悟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培养。另外一部分学生有着很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然而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针对生僻字的读音以及内涵掌握不清,对此教师就可以引导此类学生完成巩固基础的练习,使其能够针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开展专项练习,从而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可以全面地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抓住合理的教学时机,深入、科学地地研究核心素养,采用科学的方法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