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追问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探讨

2020-11-26

读与写 2020年36期
关键词:合影留念樟树司马迁

王 强

(贵州省务川县丰乐镇牛塘完小 贵州 务川 564301)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的开展是以文章内容为主,引领学生通过解读内容,建立对其中蕴含知识点的认知,逐步的完善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语文课程教学倾向于实践化,学生在学习中可结合自身的思想意识,建立有自主主观思维特点的学习体系。教学追问则是立足于课本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问题尽可能的拓展自身认知思维,进而有效的跳出了书本教育的范围,但是在实践中有效追问教学开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学生思维产生了限制。

1.深入分析阅读内容,开展导向性提问

课程在备课阶段中,需要教师展开教学内容的深度分析,预期分析教学环节产生的实际效果,制定完善且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案。设计提问时,应将问题巧妙的与书本范围内脱离,以知识体系贴合的问题确定教学环节。教师也应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立足于整体教学课程,避免教学发生失范问题。问题的提出还应有针对性,结合学生的学习特性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在通过问题的解答中获取更深层次的认知[1]。

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教学中,在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认识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大家都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合影留念呢?”有学生回答:“因为我们出去旅游都是喜欢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拍照,这两颗樟树非常美,所以大家都喜欢合影留念。”但是从这样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此时教师追问:“你们觉得这两颗樟树有没有和宋庆龄相似的地方?”学生回答:“樟树长得笔直,宋庆龄为人正直,这是相同点”以此教师可以延伸至笔者借物喻人的手法,让学生理解合影留念不仅是因为樟树很美,更是为了纪念宋庆龄同志。

2.把握追问的正确时机

教师在阅读过程中确保教学的连贯性,需要正确的把握追问的时机,确保阅读缓解与问题精准对接,实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导入的问题环节可遵照以下几点开展,第一,学生对阅读内容有疑问,教师针对该疑问进行温习,以对接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第二,学生对某阅读内容点模糊,教师可针对该模糊点适当的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打开思路;第三,学生对阅读内容知识点有分歧,教师可针对分歧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建立自我意识的思想体系[2]。

例如:《清贫》一文学习中,课前教师根据全文大意设问:“在我们当前这样的现代化社会中还需要坚持清贫吗?”学生对于该问题主要有以下回答:坚守清贫是美德;经济在不断发展,我们也应不断进步,不需要坚守清贫。以上回答虽各具看点和道理,但是均与阅读内容大意不合,为此教师引入学习的课文,让学生阅读,认真了解“清贫对于革命时代中的革命者有重要的意义”,深入理解清贫的真正含义,而不是贫穷。

再如分析司马迁一课学习时,教师可设问:“为什么司马迁要选择受辱?”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回答为了完成《史记》,在这时,教师可追问:“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一定要完成《史记》,这本书对他仅仅是实现人生的价值吗?”通过这样的及时追问,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司马迁的价值不在于《史记》,将会建立对人物的更深入认识。像这样的针对具体教学情境设立的追问,准确专抓住时机,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入的思维。

3.选择合适有效的追问方法

受追问的目标、对象、内容的不同特点,教师采取的追问方法也应有不同,在合适的追问方法下可实现引导学生深入的进入课堂,易于被学生接收。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追问方法有以下几点:第一,内容梳理式;第二,假设式反追问;第三,理由探讨式;第四,横向扩展式;第五,想象描述式[3]。

以内容梳理式方法举例,在《半张纸》阅读教学中,文中有一片段:“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反映了主人公忘却需要下决心,体现了他离开这里时候的复杂心情。教师以此设问:“这句话表现了主人公离开时的一种怎样的心情?”,在学生回答出不舍但又不得不放下的复杂情感时,追问:“那么在这个他必须离开的房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这样徘徊呢?”此处设问环节,就是让学生对主人公的经历做一个回顾,在回顾过程中,结合教师板书有助于学生理解主人公因为爱的深沉所以必须离开的这种复杂心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将有效追问纳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为具有高实用性教学艺术,可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学习积极性,在帮助建立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合影留念樟树司马迁
数字:足球小健将
香樟树之恋
香樟树,樟树香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找不同
找不同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花絮
司马迁拒受玉璧
相信香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