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上基于古诗词教学促进学生的语言素养

2020-11-26覃云姣

读与写 2020年36期
关键词:古诗词高中语文诗歌

覃云姣

(广西柳州市融水中学 广西 柳州 545300)

如今大多数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考试成绩的好坏可以决定学生的一切,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导致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情况并不理想,教师的目的性过于明显,并未重视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鉴赏能力以及审美感受。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语言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诵读语言,了解其中的含义;赏析语言,体会其中的意境;感悟语言,学习其中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古诗词学习的价值和含义发挥出来。

1.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当前大多数教师依然将课堂当作自己一个人的舞台,并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主体的主人公。在课堂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没有任何思想的碰撞,也没有任何心灵交流的过程。从而使得学生学生不仅不具备个性化解读的声音,教师也只是以粉笔、嘴、书本来进行教学,导致课堂效果不佳。

1.2 不重视学生的个人理解。高中语文古诗词对于学生而言极其重要,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所谓的词意,学生只能被迫接收教师强加在身上的词意。学生长期如此,不仅会加重学习负担,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1]。古诗词是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富有许多的情感,需要学生站在自身的角度来体会作者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若是单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也只能暂时记忆死板的词意,并不能真正的了解。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只有教会学生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1.3 教学目的单一。如今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格外的关注高考成绩,而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也逐渐偏向高考,使得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只着重讲解了考试的技巧,以此来确保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还会使古诗词教学走向形式化,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2.高中语文课堂上基于古诗词教学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策略

2.1 亲身实践,尝试运用。一些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处于十分消极的状态,而教师又将重点放在了学习成绩上。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采取让学生结合亲身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学生自身对古诗词含义的了解进行创作,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而结合学生的亲身实践正好能够让学生与经典诗歌进行一次心灵交流和沟通。

例如:《琵琶行》这首诗歌,作者生动形象地将琵琶女的身世展现了出来,突出了情感以及心态,并且也向学生描写了琵琶乐曲声。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模仿作者的写作方式,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2]。学生们在阅读诗歌时,可以发现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一些细小微末的声音比喻成“私语”,将寂静欢喜的琵琶声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还将匆促的琴弦声比作“急雨”等等。学生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点缀文章,如学生可以在文章中写大提琴的声音,将其比作:“如泣如诉似哀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不但能够感悟作者的用词精妙,还能亲身尝试着运用修辞手法将各种声音形象生动地展示给读者。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实践,将古诗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去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创新能力。

2.2 理解含义,构建知识结构。在以往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背诵了便是理解了,殊不知这样的背诵只不过是对古诗词的表面有一个了解,并不代表理解了诗词的情境和作者的创作理念[3]。在当前信息盛行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让学生转变以往的知识观,不要用标准答案来点评一切,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摸索,构建知识结构,多层次,多角度的了解古诗词。

例如:《登高》这课,教学难点便是要让学生知道这并不单单是一首登临观景的诗词,而是作者的人生感悟,是一首表达作者痛苦,忧思的诗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此来促进学生深入了解诗歌,感悟诗歌,从而对诗歌进行理解。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诗歌中将作者表现情感的词语找出来,比如“潦倒、萧萧、独”等等,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具有的知识量分析这些词语都展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此时,学生在进行分析时,可以知道这些词语所表达的都是忧思之情。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可以回想自己阅读过的关于秋天景象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说说诗歌中的情感是开心的多还是悲伤的多?作者在欣赏美景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通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作者是如何将景物描写与自己的内心情感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从而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较为深刻的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2.3 结合生活,促进语言素养。教师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多用现代的眼光来了解古诗词。但根据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情况来看,理解过多狭窄,习惯用固定思维来教学,导致学生无法较好地理解古代诗人多元化的情感。基于此,教师需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古诗词,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例如:《声声慢》这词时,教师需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联想,若是自己在少年时期会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在经过事故后又是什么样的心理变化。当学生联想后在阅读这首词,自然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理情感。如果有学生问道:“作者在少年时创作的诗歌中也有体现离别忧愁的诗歌,与《声声慢》中的愁并不是一样的,《声声慢》的词更加的忧愁、深沉,是一种哀婉凄苦的感情。其实这也是因为此时的作者经历了生活的压迫,并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真正的在借助诗歌表达自己人生的忧愁。”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生活情感,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语言素养。学者周建忠曾说过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是具有层次的,情感会跟随作者当时的处境发生改变。若是能够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体验,自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对古诗词产生更为深刻的感触。因此,在日常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需要以情感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去领悟,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了解和掌握。

3.结束语

教师在教学高中古诗词时,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自身的语言素养。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特点,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价值,促进高中语文古诗词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古诗词高中语文诗歌
诗歌不除外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我爱古诗词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