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2020-11-25胡敏
胡敏
摘 要 在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承担着课程育人的重任。本文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第三册Unit 2为例,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既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又达到了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 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6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as a basic course, is endowed with the task of educating students. Taking unit 2, Volume 3 of New Progressive College English Integrated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integration of college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mproves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cultivates students' language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naturally achieves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blended teaching
1大學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
课程思政,就是在大学非思政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中国梦宣传教育、国防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思政元素,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
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正逐步开展起来。将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丰富和扩展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内涵,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生搬硬套地实行“课程+思政”。由于大学英语课时少,有的教师在每一个教学单元都融入大量思政元素,为了思政而思政,造成思政内容过多且重复,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反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2]
其次,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节点选取不当。大学英语学习容量大,思政融合难度大,有的教师无法把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文主题、词汇语言和篇章理解的学习中,相对生硬,造成英语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脱节。
最后,反馈与评价不够全面和科学。教师引导和协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式学习,并对学生课堂小组讨论成果给予建设性的评价和反馈,但由于大班教学,这种评价与反馈主要针对一小部分学生群体,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学生。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混合式教学就是把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其优势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出现的问题。
首先,混合式教学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师可以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延伸到线上进行,实现智慧教学,有效解决因为大学英语课时少,而在线下课堂融入过多的思政内容等问题。
其次,混合式教学拓展了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径选择。整个线下线上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直奔主题,课前线上学习是为线下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而课后线下学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评估,这样思政元素可以自然地融入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最后,混合式教学使得教学评价与反馈更加科学与全面。教师采用线上和线下多元化的评价方案,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能对学生的语言运用和逻辑思维表达等给予及时评价和反馈。
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
针对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现状,本文尝试结合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第三册Unit 2 Who Are the Joneses and Why Are We Trying to Keep Up with Them?为教学内容,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优化教学效果。
3.1 课前导学
混合式教学就是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微视频形式前移到课前进行,让学生更加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备而来,使得课堂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场所,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3]课文主题是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教师首先把中国西晋时石崇与王恺斗奢的故事,以视频片段形式发布到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呈现交际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话题学习。要求学生通过中国互相攀比,炫富的事例在教学平台用语音或者文本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要求以小组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也同时把讲解课文基本知识点的微视频发布到平台,让学生在线观看学习,并完成设置的预习任务。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进行在线批改,指正训练任务当中的错误,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并且从学生完成的在线训练中找到共性问题并做好记录。
3.2 课堂教学
针对课前导学任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来设计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更有效率和目的性。有了课前导学做铺垫,教师在课堂上就会从广度和深度上对知识点进行拓展与挖掘,实现更高级的教学目标。教师把思政元素融入课文主题、词汇语言、篇章理解的学习中,并采用小组讨论、图片描述等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展示,及时做出点评,并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炫耀性、攀比性消费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结果?给学生5-10分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每一个小组推荐一名成员表述观点,最后综合学生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引入《论语》中“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和唐代李商隐的《咏史二首 其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说明炫耀性消费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进而明确本文的思政中心要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后,在学习课文语言点时,教师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典籍或者党政文件的英文版中相关例句与课文重难点单词联系在一起进行训练,以增加词汇学习的厚度,而这些词的思政价值也就被挖掘出來。比如,课文中advocate,可以用到苏轼房梁挂钱英文版故事中的句子,Sushi advocated saving against wasting while he was an official. 为加强学生的词汇运用,教师会设计成图片描述活动,要求学生使用课文中特定的英文单词,描述融入了思政内容的图片信息。学生既提高了语言输出能力,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思想。
最后,跳出词汇的视野,扩大到语篇范围学习,从语篇中挖掘思政元素。课文文本中蕴含着西方文化、思维、习俗,都可以找准切入点,用跨文化对比的方法进行思辨式解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文当中的细节内容都是围绕炫耀性消费主题展开,教师给学生10分钟时间,把课文中所提到的消费观点全部找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中西方消费观念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可以让学生对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加深认识和理解,使之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身体力行,改变不良的消费行为。
3.3 课后巩固
教师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补充与思政内容相关的任务,包括练习和作业,这些巩固和检测练习包括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形式,事实上是把课后作业添加思政元素,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就形成了课内加课外的思政混合教学格局。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校园贷、消费贷等社会现象,写一篇勤俭节约的英文倡议书发布到校园网,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关于勤俭主题的英文海报张贴在校园公告栏,这些课外教学活动都紧贴现实生活,发人深省,容易产生共鸣,对学生的是非观、人生观都能施加正面影响。
4结束语
混合式教学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既能激发教师的教学动力与热情,又能拓展学生的学习路径,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总体上对本次教学混合式教学环境、任务安排、课程效果等都比较满意,学生基本都能自觉主动参与到课前导学、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各个教学环节,与老师和同学在线上和线下形成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在后期的教学中,还需要探索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等构成的评价体系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的应用,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128-132.
[2] 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60.
[3] 严婷.大学英语课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J].黑河学刊,2019(5):105-108.